是在《鋼的琴》上映數天后才去影院看的,等到想看第二遍的時候,它已經下線了,取而代之的是霸占了大多數放映廳的《變形金剛3》。但我還是愿意再看一遍、兩遍甚至更多遍《鋼的琴》,這部電影之于導演張猛的重要性,如同《站臺》之于賈樟柯,《孔雀》之于顧長衛。
在精神氣質上,張猛和賈樟柯、顧長衛有很多相近之處,那種無處不在的惆悵,讓影片彌漫著憂傷的味道。但《鋼的琴》顯然不是一部簡單的復制品,它有十分清晰的商業元素,比如,在這部電影中可以看到近似于周星馳、寧浩的喜劇情節和臺詞,作為年輕導演,流行文化在張猛身上留有很深印跡。
和大多數喜歡《鋼的琴》流暢的劇情和豐富的寓意不同,我個人更欣賞它在形式感上的突破。影片一開始小樂隊集體身著黑色雨衣演奏哀樂的情形,徹底吸引了我,這是莊重又帶有喜感的一幕,它有西方送葬儀式的宗教感,又有東方殯葬文化的傳統習俗,在這幕演出中,生與死,存在和失去,凝滯與活躍,悄無聲息地聚合在了一起,顯得那么真實自然。
《鋼的琴》對于形式感的追求到了近乎偏執的地步,作為觀眾你會時常看到,劇中幾個主要人物演群戲的時候,會齊齊地排成一排,像過去時代人們在照相館照相一樣,面對鏡頭開始表演,本來這種表演方式會讓人產生虛假感,但偏偏在《鋼的琴》里,可以看到我們的記憶、我們的過去,以及我們的內心與情感。電影中有放鴿子的鏡頭,這走的吳宇森式的形式感,有男主角召集諸兄弟制造“鋼的琴”的情節,這走的是周星馳在《少林足球》中所用的形式感。當然,最大的形式莫過于最后“鋼的琴”煉成,女兒坐在琴邊開始彈奏,這時你會想,這未免也太好萊塢了吧,但以往經驗會表明,這種好萊塢式的形式感往往最能讓觀眾感動。
《鋼的琴》有很多感情戲,男主角和移情的老婆,男主角和女兒,男主角和他的工友們,但這些感情戲并不是影片的濃墨重彩之處,它著重表達的還是小人物在時代巨變下的心態,在電影中,“鋼的琴”是理想主義的化身,它寄托著片中人物既虛無又真實的幻想,是一代工人“不等不靠,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精神寫照,可他們阻擋不了時代的轉身,如同阻擋不了巨大的工廠煙囟轟然倒塌一樣,他們只能回到那架“鋼的琴”身邊,回味“創造”的快樂,用以抵消內心深處的無助與迷茫。
對于《鋼的琴》最為到位的評價是,它說出了“中國工人階級的憂傷”。工人題材的電影或電視劇,往往會把工人形象塑造得勤勞勇敢、熱愛事業、忠誠崗位,但卻忽略了他們一樣是有血有肉的軀體。中國工人對于工廠的依附性特別強,工廠是工人的全部,他們吃住于工廠內,戀愛結婚于工廠內,工廠就是他們的家,當大量工廠如賈樟柯《二十四城記》中的420工廠那樣成為一片廢墟時,工人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家園,他們的憂傷,倒不是失業帶來的生存之虞,而是精神依賴倒塌后的無所適從。
電影中的幾個工人形象,各有各的頹廢,他們喝酒、唱歌、打架、偷盜……通過這些獲得短暫的安慰,但他們的內心,始終擁有一塊圣潔之地,那架鋼的琴,就成了矗立于這片圣潔之地的不朽塑像。和易碎的木制鋼琴相比,“鋼的琴”沉重、堅固、耐用、別具一格,它的琴聲,給了這虛無飄渺時代重重的一擊,琴聲飄揚,工人們也在時代的晚上找到了新的語言和新的力量。【責編/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