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馬念祖(吳彥祖飾)最終沒能擺脫死去的命運,另外兩個不打不成交的主角,因此獲得了新生。港派慣用的喜劇結尾模式,依然被爾東升、麥兆輝和莊文強這個“鐵三角”視若圭臬。
相較于上一部,《竊聽風云2》的劇情轉折更顯力道。恐怖活動、香港股市的幾番浮沉,還有親情與愛情的交織,劇情跌宕起伏。有人說股市橋段有向傳統致敬情節,這樣的聯想自然可以給人更多想象,不過,以港產片的傳統,販毒、走私軍火等題材早就炒得爛透,惟有股市這個令內地觀眾頗為神傷的標簽,還能生發出一種莫名的親切感。
作為續集,也作為角色的老面孔,談論此三人的演技,總感覺有些落入俗套。三種不同角色對三個久經“沙場”的老手并不陌生,所以要說演技方面給人眼睛一亮,或許有拔高炒作成分。但這確實是一部質地上乘的優秀之作,取勝之道除了曾江等老一代人的精彩演繹外,劇情的多次轉折無疑有著好萊塢精雕細琢的痕跡。
傳統的港片給內地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那個由鋼筋水泥構成的城市森林中,“刀光槍影”映照處,汽車飛奔狂逐,外加成龍、李連杰還有劉德華等人的拳打腳踢,這便構成了港片的總體框架。
港片歷史的興盛,時逢內地改革開放大門剛剛開啟。面對香港這樣一個五彩斑斕的迷離世界,內地觀眾迷戀的何只是幾個明星,更有高樓大廈,和那無處不在的小轎車,包括豐富的都市化夜生活。狂熱時期,按照那個時代香港電影人的說法,拍什么都能火,拍什么都能賺。雖然我們承認歷史上的港片也成就了一批優秀作品,但跟風嚴重,缺乏原創活力,這是眾所周知的港產片迅速走向枯竭的重要原因所在。
2002年,由莊文強,麥兆輝編劇的《無間道》算得是港產片的轉折點。這部作品雖然沿用了大量傳統港產片中的槍戰與追逐戲份,但也是香港電影人意識到必須回到“劇情為王”潮流的轉折點。2004年的《大事件》雖然劇情并不復雜,但那個在歹徒面前,因想起家人而“貪生怕死”的警察給觀眾以震撼,因為他抵近了生活,觸到了港人價值觀的深深隱痛。
近年來,香港電影人加快了與內地合拍的步伐。這無論是對香港還是內地電影人,都是相互借鑒相互促進的利好消息。香港電影人對電影的嫻熟理解與對技術的精準拿捏,加上內地相對深厚的文化和對劇情的執著,如果消除認知內耗,有理由相信合拍的放大效應令人期待。但是,尋找金牌編劇一直是內地和香港電影人共同的痛點。多年前,馮小剛便曾直言不諱,“中國目前沒有價值百萬的編劇”。而對于急于擺脫傳統模式化形象的港片,編劇短板的補缺同樣極其重要且十分迫切。
從這層意義上講,《竊聽風云2》有傳統港片的影子,但也有香港電影人執著錘煉劇情的驚喜。總之,別再沉緬于香港娛樂產業高峰時期的盛景,別再留戀港片的固板模式,那只不過是一個粗放發展模式下的歷史傳說,精細化發展才是電影產業的真正未來。
【責編/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