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帶青煙葉在各地煙區普遍存在,是烤煙等級中一種質量比較特殊的煙葉,也是在實際應用中爭議較大的煙葉組別。本文通過對比分析,找出微帶青煙葉產生的主要原因和防控途徑,可為降低微帶青煙葉的比例,提高上等煙比例和煙葉等級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微帶青煙葉;形成原因;防控途徑
中圖分類號:S572.01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1)10—0111—04
微帶青煙葉是指黃色煙葉上葉脈帶青或葉片含微浮青面積在10%以內的煙葉,葉片光澤鮮明,色度較強,油分較足,有身份,但是內在質量差。由于烤煙生產環節和烘烤調制過程仍存在著不完善的地方,微帶青煙葉在我國廣大煙區普遍存在,實際收購中微帶青煙葉多混入其他組別。由于不同程度微帶青煙葉的內在品質與其他組別的烤煙有較大的差別,混組收購的煙葉,將對煙葉使用質量和卷煙產品質量產生不良的影響。對煙葉微帶青的問題必須有清醒的認識,找出原因,制定措施,提高煙葉的可用性。
1 微帶青煙葉的危害
1.1 影響煙葉的香氣質和香氣量
煙葉含微浮青和支脈帶青,都會使煙葉蛋白質含量增高。通過評吸顯示,蛋白質在高溫熱解時會產生一種刺激口鼻的不良吸味,即青雜味,刺激性大、香氣質和香氣量較差。因吸食質量差,卷煙工業使用價值低,各卷煙生產企業都嚴格控制使用。
1.2 影響煙葉等級純度和等級合格率
烤煙國家標準中把微帶青煙葉從青黃煙葉組進一步劃分出來,并把微帶青煙葉列為副組,屬嚴格控制范圍。同部位煙葉,在其它品質因素相同相近的情況下,因葉基部帶青或支脈帶青,就會形成截然不同的兩個煙葉組別,一個是主組,一個是嚴格控制的副組,而且煙葉質量有明顯的差異。如果將微帶青葉混入主組中,會使等級純度降低,等級合格率降低。
1.3 對等級質量、煙葉可用性造成影響
主組煙葉等級中不同程度混有微帶青煙葉,而且常以混把、混片、微帶青葉扎把等幾種形式混入主組煙葉,而尤其以微帶青葉扎把和混片最為普遍,收購過程中難以控制,對等級質量、煙葉可用性影響很大。
1.4 對卷煙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影響較大
微帶青葉屬于尚熟煙葉或者是調制后熟不夠的煙葉,成熟度不夠的煙葉,雖然在淳化過程中質量有所轉化改善和提高,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青雜氣,影響卷煙產品質量的穩定性。
1.5 對抓好煙葉成熟度。提高煙葉質量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由于微帶青(尚熟)煙葉重量比成熟葉稍重,外觀質量的區別又不大,只是葉脈帶青或葉片含微浮青,若混入主組等級收購,易對煙農造成錯誤認識,對抓好成熟采收、提高煙葉成熟度和煙葉質量產生不良作用。
2 微帶青煙葉的形成原因
2.1 部分煙農和質檢人員對微帶青煙葉的危害認識不足
部分煙農在生產過程中,對煙葉質量和煙葉成熟度重視不夠,認為微帶青煙葉具有成熟的特征,煙廠通過發酵和工藝處理也能使用。由于卷煙工業一般不需要微帶青煙葉組的等級,因而在收購中,煙農不把微帶青煙葉單獨分級,收購人員也把微帶青煙葉混入主組收購,從而誤導煙農認為微帶青煙葉屬于主組,是質量較好的煙葉。
2.2 對成熟度認識和掌握存在誤區
煙葉成熟度包含田間鮮葉的成熟程度和調制后的成熟程度。按田間鮮葉成熟程度可分為未熟、生理成熟、工藝成熟三個時期,按調制后熟可分為完熟、成熟、尚熟、欠熟、假熟五個檔次煙。微帶青煙葉屬于生理成熟(尚熟)時期的煙葉,雖然具備了成熟的特征,但并未達到完滿或充分的成熟,調制中葉綠素分解緩慢,若升溫不當,容易出青黃煙和微帶青煙;其次生理成熟(尚熟)時期的煙葉,內在干物質達到最充分狀態,蛋白質和淀粉積累均達高峰,產量最高,但化學成分尚未協調,而煙農卻誤認為這是成熟的煙葉,認為烤后青筋黃片的煙葉光澤鮮明,單葉重量大、產量高,能夠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2010年諸城市賈悅鎮灌津農場的試驗表明,雖然尚熟時期煙葉每1000片較成熟煙葉重0.12一0.56kg,但由于微帶青煙葉比例高,單價低3.2—5.0元/kg,產值低25.0—57.6元。
2.3 栽培措施不規范
一是沒有按照控制氮肥、增施磷鉀肥和有機肥的要求合理施肥,致使田間營養不平衡。氮肥的施用量過多,施肥時間過遲,容易造成煙葉貪青晚熟,雨后返青,長成“黑暴煙”。
二是種植密度不合理。種植密度過大,造成田間通風透氣、透光差,葉片互相蔭蔽遮陽,光合作用受阻,成熟期延遲,干物質積累減少,葉片薄,香氣不足,烤后易出現青筋,品質下降。種植密度過小,打頂過早,留葉少,造成上部煙葉“天蓋地”,影響中下部煙葉的成熟和烘烤質量。
三是沒有適時移栽。同一地塊的移栽時間拖得過長,造成同地塊煙田落黃成熟不一致,成熟度不夠的煙葉在烘烤過程中容易形成青黃煙和微帶青煙。
2.4 煙葉采收存在問題
一是采收時成熟度不夠,易造成微帶青煙葉比例上升。2010年在諸城市賈悅鎮灌津農場的試驗表明,與常規采收相比,推遲7天采收烘烤后中部微帶青煙葉的比例從17.48%降至13.25%,上部微帶青煙葉比例從27.42%降至16.75%,說明同一部位煙葉隨成熟度的提高,微帶青煙葉比例明顯下降。二是采摘后運輸、綁煙、裝爐等環節操作粗放,造成煙葉損傷,烤后煙葉出現青痕。
2.5 烘烤技術不到位
烘烤起點溫度過高,變黃階段煙葉變黃程度不夠,只注意葉片的變黃程度,忽視葉脈變黃程度,造成青脈黃片。過早轉入定色期且升溫過快,形成葉片浮青、葉脈帶青或葉基部含青。定色階段升溫過快,排濕過急,尤其是在45—48℃期間升溫快,更容易形成青筋或基部帶青。
3 微帶青葉的防控途徑
3.1 規范栽培措施
3.1. 1 適期移栽移栽時期不當,光照不足,煙葉發育不好,很難達到真正的成熟,如后發煙、黑暴煙等,烘烤后易出現青黃葉和青筋黃片葉。要根據本地區的氣候條件、變化特點和生產經驗,確定適宜的移栽期。同一地塊或同一烤房的煙苗移栽時間不得超過2天,確保大田生長整齊,落黃成熟一致。
3.1.2 平衡精準施肥本著適當控制氮肥、增施磷鉀肥、重施有機肥、調配微肥的原則,平衡精準施肥,保證煙株營養得當,發育正常,使煙株營養平衡。在搞好土壤肥力調查的基礎上,合理設置氮肥的施用量,每666.7m2施純氮6 kg左右,氮磷鉀比為1:(1.5-2):(2-3)。適當增加硝酸鉀,可增加碳水化合物含量,促進煙株對鉀、鈣、鎂離子的吸收。堅持“少時富、老來貧、開頂以后肥退勁”的施肥原則,基肥和追肥相結合,保證前期氮素供應充足但不過旺;后期氮素供應要少,使煙葉適時進入成熟,大田分層落黃,但又不早衰。
3.2 提高煙農認識水平。采收成熟煙葉
工藝成熟的煙葉葉綠素含量大幅度下降,葉片落黃完好,葉細胞排列疏松,組織結構變疏,含水量和保水能力下降到適宜的烘烤加工程度,多種有利于香味形成的物質積累較多,各種化學成分比較協調,烤后組織疏松,彈性強,油分好,多為橘黃色,上等煙增多,煙農可因此增收。
為保證煙葉采摘成熟度,要到田間地頭具體指導煙農識別真正成熟煙葉的外觀特征:即葉面由綠變黃,葉尖發白,葉面較皺,有成熟斑紋和顆粒狀,葉與莖角增大,主支脈茸毛全部脫落,主脈全部變白發亮,葉莖淡綠,葉尖、葉緣向下卷曲。
要改變煙農對成熟度概念的理解,把過去視生理成熟的煙葉為成熟,提高到以工藝成熟的煙葉為成熟,即在過去認為成熟的基礎上,再推遲5—7天采摘。要注意下部葉適熟采摘。中部葉成熟采摘,上部葉4—6片待充分成熟后一齊采摘。腳葉烤完后,停烤5—7天左右再烘烤下二棚煙葉;中部葉烤完后,停烤5—7天左右再烘烤上部煙葉。
在掌握煙葉成熟標準的基礎上,煙葉采收宜在早晨和下午進行,以便正確識別成熟度,避免日光暴曬;天氣干旱宜采露水煙;煙葉成熟遇雨會有返青現象,應待其重新表現出成熟特征時再采收。成熟一致的煙田每次、每株可采二至三片,嚴格掌握“生不采,熟不漏”的原則。在采摘、運輸、綁煙時應輕拿輕放,特別是運輸中切忌用繩捆綁、擠壓而出現破損或烤出后出現青痕煙葉,人為造成煙葉質量的降低。
3.3 鮮煙分級。綁竿裝爐密度合理
綁竿裝爐的密度和進行鮮煙葉分級也是減少微帶青煙的措施之一。對采收后的煙葉按成熟、尚熟、過熟、病蟲危害等不同類型分別綁竿,把同一類煙葉綁在同一竿上,達到同竿同質,以便掌握變黃程度,確定轉火時段。每竿綁煙的稀密和裝爐的竿數根據煙葉部位及氣候條件而定,以減少微帶青煙。密集烤房以1.4 m的煙竿為例,每竿綁煙葉65—70撮,下部煙葉水分含量大、干物質含量少,內含物不充實,綁煙要稀,每撮2—3片;中部煙可綁3—4片;上部煙水分小,每撮可綁4—5片;干旱天氣采收的煙葉應適當加密。
3.4 科學烘烤
烘烤既是一個生物學變化過程,也是一個干燥過程。一片成熟的煙葉從煙株上采下時,通常會有80%~90%的水分、10%~20%的干物質,干物質中含25%左右的淀粉、10%左右的蛋白質及65%左右的其它化學成分,例如色素、纖維素、礦物質等。即使田間長勢最好的煙葉,如果烘烤不當,田間辛勞與投入都會付諸東流;相反,田間長勢一般的煙葉,如果烘烤得當,其品質也可得到一定程度的彌補,減少微帶青煙葉的比例。
3.4.1 重視葉脈的變黃程度葉脈和葉片同為一體,密不可分,但二者的組織結構、化學成分和含水量有較大差異,因而在變黃和脫水方面難以協調同步。在變黃階段,葉片變黃快,葉脈卻難以變黃,如果在葉片變黃后,再持續不變的條件等待葉脈變黃,存在著葉片內含物質消耗過度的危險;如果不等葉脈變黃,提早轉火,又存在著葉脈烤青的可能。因此,在烘烤中,成熟好、鮮煙索質高的煙葉,在變黃階段應達到支脈完全變黃,僅余主脈部分仍呈現青色;成熟不夠、鮮煙素質較差、較難烘烤的煙葉,在變黃階段允許支脈保留較多的青色,甚至三級支脈也部分含青,轉火之后,42℃之前三級支脈變黃,46℃之前二級支脈大部分變黃,一級支脈尖部變黃,48℃之前二級支脈基部變黃,一級支脈大部分變黃,50℃之前一級支脈基部完全變黃。通常情況下,下部煙葉主脈在45—47℃以前全部變黃;中部煙葉主脈在47-48℃全部變黃,上部煙葉主脈48—50℃以前變黃;煙葉營養過剩的“黑暴煙”葉脈粗大(尤其是上部葉),溫度達到50一52℃時,主脈才變黃。如果環境溫度達到上述指標,葉脈沒有達到變黃,應該相應延長時間,使其完全變黃。
3.4.2 注意以干濕差控制濕球溫度干球溫度在38-42℃,濕球溫度一般在34~38℃,干濕差控制在2—4℃;干球溫度在42—50℃,濕球溫度一般在36—40℃,干濕差控制在6—10℃;干球溫度在50-54℃,濕球溫度一般在38—41℃,干濕差控制在12~13℃。營養和發育好、素質高、耐烘烤的煙葉,濕球溫度宜較高些;素質差、不耐烘烤的煙葉,濕球溫度要低些。關鍵在45-48℃各穩溫延長5 h左右,促使葉脈和葉基部的葉綠素完全分解。這段時期要穩定濕球溫度,慢升干球溫度,逐步加大燒火,加強通風排濕,達到葉片失水和煙筋變黃協調同步。
3.5 正確執行標準。把好收購質量關
煙農在加工中把微帶青葉混入主組,爭級爭價的現象比較普遍。為解決這些問題,首先在收購中嚴格執行國家標準,正確掌握等級間的包容寬度,統籌兼顧煙農、企業、國家三者利益關系。其次對混組混級的煙葉重新挑剔,不遷就,體現優質優價的價格政策,使煙農認識到煙葉成熟采收的重要性。同時要做到以收購等級指導生產管理,減少微帶青煙葉,提高煙葉質量。
4 結論
近幾年來的分析研究和生產實踐表明,烤煙栽培的規范化是減少微帶青煙葉的基礎;成熟采收、科學烘烤是減少微帶青煙葉的關鍵;嚴格執行國家收購標準、嚴把收購質量關是減少微帶青煙葉的保障;解決煙農的認識問題是減少微帶青煙葉的核心。總之,在解決了煙農思想認識誤區的基礎上,從規范化栽培、成熟采收、科學烘烤、嚴格收購等措施入手,使烤煙生產、烘烤走向規范化、科學化,才能進一步減少微帶青煙葉的比例,提高煙葉質量和可用性,為卷煙工業提供優質的煙葉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