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不同覆土方式和不同覆土厚度對雞腿菇新品種臨J-12進行出菇試驗。結果發(fā)現(xiàn),脫袋整袋立式覆土法、脫袋半袋立式覆土法是較好的出菇覆土方式。
關鍵詞:雞腿菇;臨J-12;覆土栽培
中圖分類號:S646.1.9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1)10—0038—02
雞腿菇是一種草、腐、糞生土生食用菌,其特性是不覆土不出菇。筆者選擇用菜園土通過不同覆土方式與不同覆土厚度對雞腿菇新品種臨J—12的出菇情況進行了研究。現(xiàn)將具體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菌株
雞腿菇新品種臨J-12。
1.2 原料配方
玉米秸:80%,麩皮:6%,畜糞:lO%,石膏:1%,生石灰:l%,尿素:1%,磷肥:l%。
1.3 試驗設計與方法
1.3.1 不同的覆土出菇方式試驗整袋立式覆土出菇(簡稱“立袋”):將塑料袋脫去后,整袋豎直排放在菌床上,袋間距3cm,間隙用細土填實,灌水后再在床面覆土3cm,連續(xù)2—3天調節(jié)覆土含水量為20%,上蓋薄膜保濕;半袋式覆土出菇(簡稱“半袋”)。脫去塑料袋后,將菌袋從中間橫截,接種面朝上在床面擺放,其他管理同上;整袋臥式覆土出菇(簡稱“臥袋”):將塑料袋脫去后,整袋臥放在菌床上,其他管理同上。每處理菌袋50袋,每袋裝干料2.0kg。
1.3.2 不同覆土厚度試驗試驗在塑料大棚內進行,共設6個處理。菌絲發(fā)滿后床面覆土厚1cm;菌絲發(fā)滿后床面覆土厚2cm;菌絲發(fā)滿后床面覆土厚3cm;菌絲發(fā)滿后床面覆土厚4cm;菌絲發(fā)滿后床面覆土厚5cm;菌絲發(fā)滿后床面覆土厚6cm。
隨機區(qū)組排列,重復3次,小區(qū)寬2m、深0.25m、長5m。小區(qū)建好后,用2%的石灰水噴灑畦底、畦埂及四周進行消毒。培養(yǎng)料發(fā)滿菌絲后,進行覆土。厚度按對角線拉2條直線來確定。覆土后整平畦面,覆膜保溫保濕,保持土面濕而不黏。溫度保持在16—22℃,給予一定的散射光,棚內相對濕度保持在90%左右,經常揭膜通風,保持空氣新鮮。
2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覆土方式對雞腿菇菇蕾形成時間的影響
雞腿菇在高溫時容易遭受“雞爪菌”的侵染,導致產量下降甚至絕收。出菇快、出菇早可以避免高溫,減少“雞爪菌”的危害。從表1可以看出,“立袋”、“半袋”較“臥袋”出菇快。可見,采用“立袋”或“半袋”覆土方式其出菇情況優(yōu)于“臥袋”。
2.2 覆土厚度對菌絲發(fā)滿土面及現(xiàn)蕾時間的影響
由表2可以看出,覆土厚1cm時,菌絲發(fā)滿土面需要19d,現(xiàn)蕾需要22d;隨著覆土厚度的增加.菌絲發(fā)滿土面時間、現(xiàn)蕾時間也增加,當覆土厚度為6cm時,菌絲發(fā)滿土面時間、現(xiàn)蕾時間最長,分別為29d和33d。可見,在一定范圍內,隨著覆土厚度的增加,菌絲發(fā)滿土面和現(xiàn)蕾時間也隨著延長。
3 結論
脫袋整袋立式覆土法,占地面積少,空間利用率高,可以在有限空間內加大生產量,雞腿菇的現(xiàn)蕾天數(shù)也較短,可避免高溫,降低“雞爪菌”的污染幾率,提前上市,提高經濟效益,但其生物學效率較半袋贏式覆土法低。脫袋半袋立式覆土法,現(xiàn)蕾時間短,生物學效率較整袋立式、臥式高,且在出菇時第1、2、3潮產量穩(wěn)定,但其對空間利用率較整袋立式低。脫袋臥式覆土法。現(xiàn)蕾時間比前兩種方法長,不益于提前出菇,產量也較低,空間利用率低,不宜在生產中推廣。
以菜園土作為覆土材料時。在一定范圍內。菌絲發(fā)滿土面和現(xiàn)蕾時間與覆土層厚度成負相關。
參考文獻:
[1]張甫安。蔣莜仙,王鏞濤.食用菌制種指南[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92一113
[2]王興蘭,孫晉祥,孫發(fā)展.平菇廢料生產雞腿菇及其與番茄間作技術[J].山東農業(yè)科學.20D3.6:25—26
[3]杜魏,袁靜.雞腿菇覆土機理研究初報[J].中國食用,2003.1:15-16
[4]米青山.杜繼革.雞腿菇出菇方式試驗[J].食用菌,2004,26(3):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