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圣稻17是山東省水稻研究所采用系譜法與混合法育成的常規粳稻新品種。該品種具有米質優、產量高、抗病性與抗逆性強等特點,適于黃淮稻區作麥茬稻種植。2011年3月通過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關鍵詞:圣稻17;選育;特征特性;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511.032
文獻標識號:B
文章編號:1001—4942(2011)10—0108—02
圣稻17是山東省水稻研究所育成的水稻新品種。2008-2009年兩年山東省水稻區試,平均單產10069.5kg/hm2,比對照臨稻10號增產4.3%;2010年生產試驗平均單產9675.0kg/hm2,比對照臨稻10號增產8.8%。適于黃淮稻區作麥茬稻種植。
1 品種選育過程
圣稻17的母本為圣5227,為武優34/T022的穩定系(圣稻13),由本所選育,系中熟中粳,直穗型,無芒,穗抽出度良好,田間高抗稻瘟病(葉瘟和穗頸瘟),后期抗寒性好,品質優,海南短日照條件下表現感光性較弱。父本為圣930(圣稻15),也由本所育成,中熟中粳,半彎曲穗型,無芒,穗抽出度好,田間抗稻瘟病(葉瘟和穗頸瘟),后期抗寒性較好,品質優,海南短日照條件下表現感光性較強。
2004年夏配制雜交組合,當年冬海南繁育F1,編號NF013;2005年山東正季編號為F231;2006年編號06F311,人選株系12個,編號為F311—1—F311—12,當年冬海南加代F311-4;2007年正季鑒定編號S070884,南繁編號NS07033。2008年參加山東省水稻中晚熟組區域試驗,2009年續試,2010年參加生產試驗,2011年3月通過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魯農審2011016號),定名為圣稻17。
圣稻17選育過程中,綜合運用了系譜法和混合法,這是因為山東粳稻品種多為感光、感溫品種,正季與海南異地種植氣候條件差異很大,兩種方法結合化解了海南單株選擇時的錯選和漏選風險。另外山東水稻對品質和稻瘟病抗性要求較高,所以正季試驗跟蹤檢測品質,選種圃不防治稻瘟病,將稻瘟病抗性作為選種時的重要指標。
2 品種特征特性
圣稻17屬中晚熟粳稻品種,株型清秀緊湊,芽鞘白色,葉鞘、葉片綠色,葉耳淺綠色,葉舌白色,劍葉短、厚、直立,穗短、直立,穎殼茸毛多,芒稀少,護穎白色,谷粒橢圓形。區域試驗結果:全生育期156天,與對照臨稻10號相當;公頃有效穗數328.5萬,株高99.8cm,穗長15.6cm,穗實粒數109.7粒,結實率86.5%,千粒重27.1g。2008年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杭州)測試:稻谷出糙率84.5%,整精米率75.2%,堊白粒率24%,堊白度3.7%,直鏈淀粉含量19.0%,膠稠度80mm,米質達國標優質3級。
2008年經天津市植物保護研究所抗病性鑒定,中抗苗瘟,抗葉瘟,中抗穗頸瘟,綜合病級三級。白葉枯病苗期高感、成株期中感。田間調查條紋葉枯病病穴率3.8%,病株率0.3%,表現抗。高抗倒伏,后期抗低溫,成熟落黃好。
3 栽培技術要點
3.1 育秧技術
嚴格浸種消毒,播量450kg/hm2,播期5月1—10日。1—2葉期、4葉期各施一次肥,每次每公頃施尿素150kg,溫度低時肥量可加大。秧田稻薊馬和稻飛虱,每公頃可用5%吡蟲啉粉劑150-225g對水450kg噴霧防治。
3.2 施肥和水層管理
圣稻17屬中晚熟,分蘗力中等。生產中采取足苗、減少氮肥總量、氮肥早用的措施。穴苗數4-5苗,公頃栽30萬穴左右。注意氮磷鉀平衡施肥,磷酸二銨(225-300kg/hm2)作基肥或面肥施入,氯化鉀(150kg/'hm2)于插秧后15天左右施人,氮肥重施分蘗肥,尿素總量控制在600kg/hmz以內。前期水層不能淹心,7月20日前后根據苗量開始晾田,最高分蘗控制在495—510萬/hm2,有效穗390—4207J/hm2;7月25日開始烤田至月底,8月初復水,可施尿素75kg/hm2?;ǚ驶蛞暶缜椴皇?。深水護苗,淺水分蘗,夠苗晾田烤田,淺水孕穗揚花,乳熟期后應干濕交替。
3.3 病蟲害防治
加強對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等蟲害防治。近幾年稻縱卷葉螟發生量大,世代不整齊,危害嚴重,可用三唑磷+阿維菌素防治,如果稻縱卷葉螟蛾量大,持續時間長,需防治兩次,間隔5—7天。中后期注意防治稻飛虱和紋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