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我國玉米種子生產現狀及近10年來西北地區玉米制種基地的相關統計數據和案例,對我國玉米種子生產中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范風險的措施,對指導種子企業的生產實踐具有一定的意義。
關鍵詞:玉米種子;生產;風險;分析;防范
中圖分類號:s513.038(2)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1)10—0117—03
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玉米生產國和主要消費國。2004-2008年,全國玉米年均種植面積達到2792.2×104hm2。玉米種子的年需求量約為10×108kg。如何降低生產風險,保質保量完成生產任務,是種子企業必須面對的問題。
1 我國玉米種子生產現狀
1.1 制種面積
《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的頒布實施,是我國種子產業發展的里程碑。2000年以后,受市場需求的帶動,我國玉米種植面積迅速增長,從2000年的2306.7×104hm2迅速增加到2009年的3046.7×104hm2,玉米種植面積首次超過水稻、小麥,成為名符其實的“中國谷物之王”。玉米種子的需求量從8×108kg增加到11×108kg。
我國玉米制種面積近10年經歷了先升后降的波浪式發展。2002~2006年期間,全國制種面積維持在33.3×104hm2左右,處于高位水平,主要是玉米深加工需求的拉動,玉米種子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導致玉米制種面積保持較大規模。2006年以后全國玉米制種面積出現明顯下降趨勢,2008年面積下降到20.1×104hm2,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玉米制種單產的提高;二是精播和“單粒播”技術的推廣,使得單位面積用種量減少約40%。根據近幾年市場供求分析,理想狀態下的雜交玉米制種面積(24.7~25.3)×104hm2,庫存(2.5—3.0)×108kg。
1.2 生產基地
20世紀80-90年代,我國玉米制種基地集中在遼寧省,遼西地區曾經是中國玉米雜交種最集中的生產基地,尤其是義縣,最大制種面積曾達到2×104hm2。受種子脫水、晾曬和管理缺位等因素的影響,以遼西為代表的東北玉米制種生產基地逐漸萎縮。從2003年開始,全國玉米制種面積快速地向西北地區轉移,主要集中在甘肅省和新疆。2006年,全國雜交玉米制種面積32.67×104hm2,甘肅省的制種面積達到10×104hm2,約占全國面積的三分之一。近幾年,經過不斷發展完善,以甘肅和新疆為代表的西北玉米種子生產基地已經形成,并正在為我國玉米種子的生產發揮重要的作用。
1.3 種子企業
我國持證種子企業8700多家,其中具備玉米雜交種生產資質的企業約2000家,如此龐大的企業群體,資金實力、人員素質和管理水平等條件參差不齊,給行業管理、秩序規范和質量提高增加了難度。
2 玉米種子生產中的風險預測
在國外,種子產業是一個高風險、高利潤的行業,被譽為“黃金產業”,在規范的市場環境中,善于經營者可以得到豐厚回報。我國的種子產業尚處在市場亟待規范、行業還需加強自律的調整階段,回報率還相對較低,因此更應該重視行業的發展風險。
2.1 規模風險
近10年來玉米種子基本上是供過于求的市場行情,主要是生產規模大造成的。最突出的是2006年,全國玉米制種面積32.67×104hm2,產種16.2×108kg,加上上年有效庫存3×108kg,2007年雜交玉米種子可供種量達到19.2×108kg,種子總量相當于兩年的市場需求量,結果造成2006—2007年度種子嚴重積壓,生產企業和制種戶的效益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有些品種需要幾年才“消化”掉庫存。
玉米種子生產、經營周期長,種子的市場銷售受品種表現影響程度大,很難恰當把握某一品種的制種規模,盲目擴大制種面積給某些企業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和損失,甚至是致命性的。例如,承德某種子公司推廣豫玉22玉米品種,因為盲目擴大生產規模,制種面積達1.2×104hm2,恰逢“天公不作美”,品種發病嚴重,兩年積壓種子3000×104kg,負債1.8億元,結局只能是變賣家產,關門歇業。
2.2 環境風險
西北地區的玉米種子生產基地主要集中在甘肅、新疆、寧夏、內蒙和山西等省份,制種面積約占到全國面積的三分之二。近年來,霜凍成為影響該地區玉米制種的主要氣象災害之一,因為霜凍一旦發生,覆蓋面廣,企業損失巨大。尤其是河西走廊,幾乎年年發生,危害輕重不一。
霜凍一般是指春季和秋季近地面空氣層的溫度降低到足以引起作物遭受凍害或死亡的短時間低溫,通常把地面最低溫度等于或低于2.0℃定義為霜凍的指標。春季5月上中旬的霜凍主要影響玉米苗期發育,一般霜凍延緩玉米正常生長,嚴重霜凍造成制種田缺苗斷壟,甚至絕產。秋季9月份早霜凍導致種子脫水不及時而發生低溫凍害,降低發芽率,影響種子質量。2004年5月3—4日,武威市遭受了自有氣象記錄(1951年)以來最為嚴重的強霜凍災害,氣溫最低達-5.6℃,地面最低溫度降至-6.5℃,近1.33×104hm2的玉米制種基地受害,損失極其嚴重。
2.3 管理秩序風險
基地管理秩序不規范給生產企業帶來巨大風險。首先基地的落實無章可循、無制度保障,誰有實力、敢出高價,基地就是誰的,合同約束力低。種子收購環節情況更復雜,基地主體龐大,涉及千家萬戶,很難行使有效約束。經銷商搶買套購,抬高種子價格;缺失信譽的農戶違規毀約,偷運私藏,摻雜使假,加價轉售等等。無序競爭導致種子企業負擔加重,特別是無序競爭催生的包產值和預付種子款兩項“霸王條款”更是將自然災害等不可抗拒的風險全部轉嫁給制種企業。
包產值就是玉米制種基地為降低經濟風險而要求制種企業必須首先保證農戶單位面積糧食產量的合理收入,再增加制種的若干收益。預付種子款是制種基地要求生產企業在親本種子播種前提前支付一定數量的種子收購款,實際上是鎖定生產企業必須認購合同約定的全部種子。在正常情況下,這兩項條款無可厚非,但是一旦遇到自然災害等不可抗拒因素的特殊情況,本該由雙方共同承擔的風險就完全由生產企業承擔。
2.4 技術風險
西北玉米制種基地集中了全國各地不同生態區域的品種,親本種子在該區域的適應性和表現至關重要,因為親本種子在不同的生態區,多數性狀會發生一定程度的變化,如:生育期、花粉量、散粉時間、吐絲時間、吐絲期、產量等,都直接影響到玉米制種的產量和質量。親本主要性狀調查不清楚,盲目安排大面積生產,風險很大。
親本質量是玉米制種成敗的關鍵,特別是親本發芽率和純度。親本的發芽率影響制種田出苗質量,尤其是播種時期溫度較低,經常出現倒春寒,甚至是霜凍,發芽率低的親本更容易受到凍害,造成不同程度的減產。親本純度低,田間雜株就多,尤其是在大規模的生產基地,在缺少勞動力的情況下,靠人工徹底去除田間雜株和剔除種子雜穗是不現實的,只有親本種子純度高,才能保證種子純度。
父母本錯期播種時間是玉米制種的核心技術。錯期時間把握不好,父母本花期相遇出現偏差或不能相遇,造成結實率低或不結實,導致產量降低甚至制種失敗。
3 防范風險的措施
3.1 加強管理制度建設,構建玉米種子生產新秩序
《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是規范我國種子生產經營活動最基本的法律,同時還應配套制定一系列生產基地管理辦法,補充細化《種子法》的相關條款。如甘肅省根據河西走廊玉米制種基地的特點,制定了《甘肅省農作物種子生產基地管理辦法》、《甘肅省玉米雜交種子生產基地認定辦法》等管理制度。西北玉米制種基地經歷十幾年的發展歷程,暴露了相當多的問題和矛盾,只有逐步實現生產基地管理法制化、制度化,建立規范的玉米種子生產新秩序,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3.2 建立品種親本環境適應性測試、生產能力測試制度
為了降低生產品種的技術風險,建議制定品種生產準入制度。由當地種子管理部門統一組織,對申請生產的品種進行親本環境適應性測試和生產能力測試,評審通過后才能在當地安排生產,降低種子生產的技術風險。
3.3 制定玉米制種保險實施方案
建立玉米種子生產政策性保險制度,分散種子生產風險,維護制種企業和農戶利益,穩定玉米制種基地發展。為貫徹落實國家農業保險政策,化解因暴風雨、冰雹、低溫凍害等不可抗拒因素給玉米種子生產帶來的風險,甘肅省甘州區、肅州區已于2009年出臺了玉米制種保險試點實施方案并逐步推進。玉米制種保險措施的采用,將有效降低種子企業和制種基地的風險,保護和促進制種產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