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簽署即將屆滿一周年,相較于簽署前的各種觀點,臺灣島內多數人已經改而采取冷靜觀察的態度。兩岸從ECFA中受益的人群日益擴大,臺灣島內并沒有任何人因ECFA的實施而利益受損。與此同時,兩岸在后續協商中遇到了一些預想不到的問題,進度已經放慢。兩岸都在探索后ECFA時期如何更好地協調與發展相互經濟合作關系,以充分利用ECFA提供的發展空間。考慮到兩岸在其它方面仍有不少問題尚待解決,未來兩岸經濟合作仍會是在波瀾中繼續持續前行。趨勢已成定局合作逐步展開
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雖然條文不多,多是原則性規定與框架設計,但其基于WTO原則下,背后包含著一個宏大的藍圖。隨著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正式實施,兩岸經濟關系進入了新的時期,臺灣島內稱之為“不可折返點”。如果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使之倒退,則必將要付出難以承受的沉重代價。兩岸合作不斷深化的大趨勢已成定局,下一步就是具體執行的問題了。而按照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精神,兩岸今后的合作將分成短中長期逐步展開。
短期來看,就是在兩年內將陸續實施的早期收獲清單,其中第一階段服務業開放清單于去年10月與11月陸續開放,貨物與服務業早期收獲清單也已于今年元旦起按期實施。通過兩岸原產地證明驗證審查制度,兩岸產業界都享受到了實際的優惠,充分證明了協議的經濟效益。根據大陸海關統計,今年1至2月自臺灣進口的早期收貨清單貨品金額為29.92億美元,同比增長28%。而臺灣有關部門到3月28日止,累計核發的原產地證明書共6469件,金額共11.43億美元。其中工業產品占6328件。
中期來看,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自1月6日正式成立后,2月在臺灣舉行了第一次例會,確定成立貨品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爭端解決機制、海關合作與產業合作等6個工作小組,3月啟動了有關貨品貿易、服務貿易與爭端解決機制等三大后續協商,并對投資保障協議的談判提速問題取得了一致。如果進展順利,今年下半年就可提出第二批兩岸早期收獲清單。最終目的則是要逐步降低兩岸間的貨品貿易與服務貿易的關稅與非關稅障礙,建立兩岸自由貿易區。
長期來看,兩岸經合會的成立與相關努力是為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邁向兩岸經濟一體化做準備。兩岸經濟一體化不僅包括實現貨物貿易、投資與人員等實體的自由流動,更重要的是降低資金、信息、知識等流動的障礙,達成兩岸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它要求有相應機制的保證,目的就是要實現兩岸在經濟發展、社會福利、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共同繁榮。實現兩岸經濟一體化的基礎在于兩岸具有迥然不同的資源稟賦,可以通過互補達到互利,在推動這一進程之前,兩岸應共同認識到只有互讓才能互利,放棄部分既有利益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未來更大更多的發展利益。
前景充滿光明兄弟聯手賺錢
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包括序言、5章16條及5個附件,主要內容就是加強雙方在經濟、貿易和投資方面的合作,促進雙方貨物和服務貿易進一步自由化,逐步建立公平、透明、便利的投資及保障機制,以及建立合作機制。
“簡單地說,這好比長途貨運,沒路障了,也不收稅了。”對外經貿大學臺港澳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華曉紅解釋。
大陸是臺灣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伙伴及第二大進口伙伴,經貿關系相當密切。此前,有學者稱ECFA是臺灣的“維他命”,有媒體稱ECFA是臺灣經濟的“補骨湯”,可以想見這一協議對臺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性。ECFA的簽署對臺灣經濟有莫大幫助。加上此前的12項協議,縮短了兩岸時空的距離,挾地理優勢、文化優勢,以及兩岸間優勢互補的產業結構,給了臺灣經濟一次升級轉型、脫胎換骨,再創經濟奇跡的機會。
有學者評價,“協議充分考慮了兩岸的經濟社會現狀,大陸顧及臺灣的弱勢產業、中小企業利益,充分釋放了善意。”以協議“早收計劃”中大陸開放18項臺灣農產品為例,海基會透露,18項農產品平均關稅13%,以2009年數字,產品總金額約200萬美元,對臺灣中南部農漁民相當有幫助。
僅從“早收計劃”看,有學者說,大陸老百姓恐怕很難體會臺灣石斑魚便宜了的好處,受惠較多的應是大陸制造業。因為大陸從臺灣進口的以中間產品居多,零部件成本降低,將使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更有競爭力。
重慶市臺商投資協會會長黃錦勛說得更干脆:“如果只看到ECFA早收計劃,就太狹隘了。”黃錦勛在大陸經營廚衛家電,有人問ECFA簽署后,他們公司有沒有受惠,“我說,這問題錯了。ECFA不是只有清單上那個項目才受惠,而是惠及廣泛,從配套、周邊到帶動其它產業。所以,不管其中有沒有我們的項目,我都會受惠。舉例說,開放紙張、印刷,降低它們的成本,就可以帶動包裝、廣告等成本降低,哪個企業沒涉及?”
說到ECFA,在大陸耕耘了18年的黃錦勛喜悅溢于言表:“可以這么說,兩岸只要和平發展,兩岸經濟合作形成良性循環,我就可以滿懷歡喜、期待未來。”
在ECFA協議研議過程中,南開大學張伯偉教授負責通過數量研究評估兩岸產業走向,臺灣同樣有學者做此研究。張伯偉說:“我們雙方的結論是一致的,就是如果不簽署ECFA,兩岸經濟不整合,雙方都會受損,當然,臺灣受損的程度要大一些。”
張伯偉認為,去年全球金融危機令美國等金融服務強國意識到,實體經濟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勢必傾注較多力量發展制造業,全球制造業競爭將日趨激烈。世界原有分工格局被打破,突顯了兩岸區域整合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張伯偉說,兩岸簽署ECFA,不只是靜態上的優勢互補,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動態上的產業整合。他認為兩岸產業結構有條件整合,以信息產業為例,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先是大陸生產軟盤,臺灣生產硬盤:隨后,大陸生產硬盤,臺灣生產主板,晶片依靠進口;再其后,大陸生產主板,臺灣生產晶片。這種產業分工主要是由市場趨動的,兩岸同文同種、大陸人力資源豐富,成為吸引臺商的重要力量。
“但是市場趨動畢競沒有主動趨動效果好。就信息產業來說,臺灣的研發優勢與大陸的制造優勢,還沒有達到更高層次。如果兩岸實現經濟整合,可以形成合體一起向上提升。因此,ECFA給兩岸民眾帶來的最大福利不是關稅降低,重點不在于他賣我什么,我賣他什么,而在于整合后的區域,共同在全球產業分工中占據有利位置。”張伯偉十分樂觀,“到時,我們真的就可以如連戰先生所說,兩岸兄弟聯手賺世界的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