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全相是全國花生之鄉山東省平度市蓼蘭鎮林家村的農民。他不僅種花生,還在山東省花生主產區收購花生,進行初加工,加工成通貨花生米(粗加工后脫殼的花生未經過分級和包裝),他的客戶就是——魯花和益海嘉里。
在蓼蘭鎮何家店花生交易市場,集中了200家左右的花生加工廠,最大的加工廠加工能力達到12000多噸。這些加工廠,收購大量的通貨花生米,不僅加工花生,分出不同等級、包裝出售,還出售通貨花生米給收購商。全國的花生收購商都是何家店的常客。
食用油加工企業魯花和益海嘉里一直是該交易市場最大的買家,通貨花生米的收購量占整個交易量的60%~80%。
楊全相今年種了8.5畝花生,比去年多種了4畝。他說,今年花生收購價最高已經達到每斤8元左右。而價格大漲背后,真正的原因并不是炒家炒作,而是魯花和益海嘉里等企業的大量囤積和收購。
漲價推手
從事花生經銷20多年的平度蓼蘭鎮相先生表示,今年花生漲價漲得離譜,與種植面積減少有關系,也與需求旺盛、加工廠大量收購有關系。
平度市農業局農技站副站長張素芹表示,平度花生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從2009年至今呈逐年遞減趨勢。2009年為50.2萬畝,單產332公斤;2010年46萬畝,單產322公斤;2011年43萬畝,估計單產330公斤左右。
相先生表示,去年全國種植面積大幅減少,總產量較往年低很多。魯花和益海嘉里等大企業看到貨源的緊缺,就抓緊在第一時間把需要的貨源組織到位,放進自己的倉庫。導致“五一”之后原料缺貨,價格自然往上猛躥。
在平度花生主產區,相當多的花生農、花生商販、花生加工廠都是魯花和益海嘉里的上游原料供貨商。
尤其是蓼蘭鎮何家店交易市場和周邊林家村等花生主產區,很多花生農、花生商販、花生加工廠都常年給魯花和益海嘉里供貨。他們收購的通貨花生米大都賣給了這兩家企業。剩余的部分,則賣給了當地的花生油加工企業天祥和太陽石。
蓼蘭鎮一位花生收購商表示,魯花和益海嘉里,每到新花生上市后,一直到第二年“五一”前后,都會派出很多“探子”出沒于何家店花生交易市場和花生農戶、商販中間。他們探聽農戶的想法,獲知交易市場對于價格的第一手信息,然后報給企業,作為收購定價的依據。
魯花和益海嘉里會在網站公布它們的收購價格信息,也會安排專門人員回答花生戶的各種咨詢。然后農戶把花生運到企業指定的地點交貨。
魯花和益海嘉里為爭奪貨源,競爭招數并不相同。
魯花同期給出的收購價格一直高于益海嘉里,去年新花生上市開始,從每斤4元多起價,一直到今年的“五一”前后每斤6.7元,基本完成收購。
在收購原料的品質要求上,兩家又各不相同。魯花對于貨源的要求比較挑剔,而益海嘉里則相對寬松。
這樣,魯花和益海嘉里在貨源爭奪上幾乎打了個平手。貨源數量上,幾乎平分秋色。在蓼蘭鎮,花生農、花生商販、花生加工廠手中的通貨花生米80%的貨源都賣給了這兩個大鱷,而這兩家分別占據這些貨源的一半。
7月上旬,市場傳出魯花花生油漲價的消息,魯花集團市場部負責人表示,魯花集團當時實施的是一個捆綁銷售計劃,各分公司根據各自實際情況執行。
這個捆綁銷售計劃就是,將5升裝花生油捆綁500毫升葵花油進行銷售,總價大約上升10元左右,幅度大約在5%~10%。而這個捆綁銷售設計的初衷是為減緩魯花花生油的銷售速度,保證魯花花生油存貨可以銷售到中秋節來臨之際,否則產品有斷檔可能。
魯花稱,其對上游原料和下游產品,都不敢隨意提價。它們受到上游原料供應的嚴重制約,既不敢隨意提高原料收購價格,因為原料收購價格不斷上漲,會導致農民預期不斷增加,惜售嚴重,甚至很多農民捂得花生爛在家里,不得不在第二年低價拋售,更不敢給出的收購價格太低,收購價格低,農民第二年就不種花生了。減產導致原料成本更高,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壓力還是要轉嫁給消費者。消費者也受到很大傷害。
魯花集團相關負責人8月4日表示,8月的市場與7月不同。7月一直稱不漲價的金龍魚等企業,8月1日已經開始在市場終端提價。終端食用油價格開始普漲,消費者出現搶油的情況,魯花產品在一些區域已經出現斷貨。魯花按目前漲價的價格出售產品,能夠持平。此前一直是“虧著賣”。
上游生態
楊全相所在的平度蓼蘭鎮林家村,目前只有一半的農民種植花生。此前則是大部分人都種植花生。這幾年的行情波動,讓一部分農民信心不足改種了蔬菜。
張素芹表示,花生總產量減少的主要原因,一是種植效益較低。以2010年為例,一畝糧食(小麥、玉米一年兩季)平均純收入1200元左右;一畝花生平均純收入1300元左右。昔日花生經濟作物高收益的優勢不再凸顯。
二是機械化程度相對較低。糧食作物從種到收,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而花生收獲只能算半機械化,需人工拾果,費工太大,且收獲時如遇連日陰雨,易造成芽果、爛果增多,豐產不豐收。
三是花生價格不穩定。近幾年來,國家落實糧食安全政策,對糧食作物實行保護價收購,激發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而花生價格則完全受市場左右,基本呈現“大小年”現象,農民種植花生收益如果不能做到心中有數,不如種植糧食作物保險,在很大程度上挫傷了農民種植花生的積極性。
四是花生種投入大。國家對小麥、玉米、花生等作物均實行良種補貼,每畝補貼額為10元,但小麥、玉米用種量小,每畝只有6~7公斤(玉米4公斤左右),而花生種每畝用量為25公斤,且花生幾乎全部實行地膜覆蓋,播種時的物化投入比糧食作物每畝多150多元。
楊全相卻是堅定的花生農,他對于花生的未來行情很樂觀。他說,他的信心是有根據的。他在山東省日照、龍口、濰坊、安丘、五蓮等花生主產區收購花生時看到,很多農民嫌花生收益低,操心多,不種花生了,改種玉米或者蔬菜。而且楊全相聽說,花生減產是全國的行情,種的人少了,市場肯定缺貨啊,所以他今年增加了花生種植面積。
他估計今年9月10日左右新花生上市之后,每畝地毛利至少在4000元左右。而去年的毛利只有2600元左右。
他也算了一個種花生的成本賬,每畝地的投入:種子150元;化肥和其他肥料280元;農藥和地膜60元;機械作業和澆地50元;機械收獲200元;他的8.5畝地,都是國家分給他的承包地,不是租種的,所以不用花費每畝550元的租地費。這樣毛算,他每畝地的成本大約總計是740元。去年每畝地凈賺大約2000元左右。
楊全相總結了一下,他覺得每年元旦是花生價格最高的時候,所以他去年的花生在元旦前后就全部賣掉,當時的售價是每斤4.7元,并沒有等到眼下最高峰的價格,每斤8元多。
他的親戚楊升相卻堅持到了5月1日,才把他收購到的通貨花生米和加工后的分級產品大約5000噸左右出手,部分成品每斤出貨價7.5元,這讓楊全相心里很是羨慕。但沒有直接表達出來,只是說,他的親戚楊升相今年改種了土豆,并沒有種花生。
何家店交易市場看到的情景,多少讓楊全相心里平衡了些。何家店交易市場,一些花生加工廠剛剛高價收購的通貨花生米還沒有出手,收購價格在每斤7元以上。而這幾天的花生價格行情沒有那么樂觀,有下跌跡象。在等待一個月之后,新花生上市。有的加工廠幾十上百噸的貨還在倉庫里,發出霉變的味道。有的加工廠已經賠掉幾十萬元錢,這對于小本經營的農民而言,是苦不堪言的事情。
何家店交易市場,更多的花生加工廠,花生原料早已斷貨,閉門休業。一條街道上,同合、長全、何偉、恩甫、益民、德成、鵬山等花生加工廠,都顯得冷冷清清。
林家村書記預測,一個月之后的新花生上市,起價不會很高,他估計通貨價格大約在5元左右比較合理。
這位書記同時表示,去年新花生上市,臘月是農民普遍看好的高價出售的月份,那時的價格也只有每斤4,2元。今年“五一”之后,價格才開始瘋狂上漲,直至最高峰時每斤8元。這是百年不遇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