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Mary Lamb居住在美國南部,過著普通美國人的生活,職業是Bob Jones大學的醫療講師。當時的她,對中國的了解就像其他普通美國職業婦女一樣,少之又少。某一天,有一位朋友邀請她去上海的一所醫療學府擔任英語教師。這個完全未知的世界,對于骨子里具有著冒險精神的她無疑有著巨大的吸引力。于是她決定,在中國,在那座叫上海的城市,開始一段她和女兒的全新生活。讓東方未知的世界成為自己熟知的世界。
就在那個夏天,Mary Lamb來到上海第二醫科大學護理學院任教。她主要教基礎英語和基礎醫學用語兩門課程。舉辦這兩門課程目的是為了讓護士掌握與外籍病人交流溝通的能力并且能為外籍病人提供更好的看護。在華定居的外籍人士的數量在不斷地增長,國際化概念的護理需求也在隨之增長。Lamb覺得要適應當今的市場需求,護士們需要接受更廣泛的培訓。于是她建議院方,除了教會她們與外籍人士交流的語言,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她們能夠使用讓外籍人士接受的醫療方式和理念,這是與中國傳統的醫療理念大相徑庭的理念。她的建議被院方欣然采納了,而她也因此隱約看到了自己新的職業走向。
之后Lamb用兩年的時間制定了一套培訓醫護人員的系統,讓學員們在上海的大學里學習兩年后,可以去美國以交換生的身份繼續學習。而她本人也親自飛回美國繼續培訓她的中國學生。她在中國學生和中國同事中也有相當好的人緣。不久之后,院方決定在上海建立一所西方醫護學院,而Lamb也被任命為上海第二醫科大學護理學院的醫護聯合主任。
上任后Lamb為學校制定了課程,參與建設了實驗室,并親自從美國聘請講師。2001年新的雙語護理學院在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的一座老建筑內正式成立了。2006年,這個雙語護理學院在上海交通大學的支持下,搬到了南匯的新校區,后來又獨立成為上海健康科學研究所。
如今,這個學校每年都培養出140位國際化醫護畢業生。這些學生經過兩年的學業和一年的實習后,就有機會選擇去美國在Bob Jones大學深造,取得美國注冊醫療師執照。他們得到執照后可以選擇在美國或中國工作。
然而,Lamb的12年“中國生涯”的成就,遠遠不止于上海的一所學院。院方與相關政府部門隨即開始了進一步在中國發展國際化醫療的計劃。Mary也開始走訪各大省份,參與當地的護理研討會和講座。她以副學位課程改革隊伍領導者的身份,幫助學校改寫護理書籍,翻譯美國護理書籍并編譯成適合中國護理學生的中文版本。她的西方醫療專業知識造福了中國各地的護理學院,其中包括她個人的經驗和她翻譯的美國醫療書籍。
在2008年到2009年之間,Lamb首次參與到中國醫院系統的內部工作中,幫助革新護理教學系統。在培訓的時候,她一直試圖向學生們闡述重視病人個體的西方護理方式和重視病情病例的中國式護理方式之間的區別,并教他們初級保健護理的技術。接受她培訓的學生們往往會把學到的經驗再傳述給其他學生。2008年她贏得了東方學者獎,此獎項不僅表示中國政府肯定了她在中國護理教學領域的影響力和所做出的貢獻,也給予了她足夠的資金支撐她繼續之后幾年的專業研究。
除此之外,Lamb在專業教學上的成就還使她還贏得了2009年度教育家的稱號。如今,她談起自己這些年的成就時常說,在1998年她決定來中國的時候,她的預期只是一次短程旅行,一次讓她與女兒增長閱歷和促進母女關系的機會。她說日后發生的一切,只是她身懷專業知識而剛好邂逅了中國護理教育領域的需求,并接受了挑戰。
Mary說在她的意識中教育研究工作已經成了她的職責。她將責無旁貸地接受一切護理教育事業中她能夠為當地政府做的那一部分工作。而相關的領導與政府部門對她的信任是她工作的最大動力,讓她覺得在將來許許多多個研究項目中,沒有什么不能克服的困難。
當然,她更想不到自己在這里一住就是13年,并參與到這個國家的醫療系統的改革,從而因此兩次榮獲中國政府的嘉獎。在踏足這片土地之前,她印象中的中國,還是那些陳舊電影中的景象,一些與她概念中一個未來職業發展方向完全沾不上邊的景象。然而,她來到了現代化的都市,被這里想象之外的景象吸引了。
帶著為自己寫下一段閱歷的心情,她未了,卻被這里熱情的人們留住了。她看到了這里的人們需要她的地方,也正是以她的專業知識能幫助她們的地方,于是她決定盡自己所能幫助這里的人們。
Lamb說,任何一個需要上百人參與的項目,從投入到得到回報的周期都會很長。就比如她在上海健康科學研究所進行的這個項目,培養出任何一個具備國際化醫療素質的護士都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的真正回報在病人身上,時間周期就會更長。不過她認為去經歷如此漫長周期的等待是值得的。研究所的學院接受的是和美國護士相同的培訓,而95%的畢業生都會留在中國的醫院任職,在將來造福許許多多中國的病人。只要想到這個項目將來造福的人群是如此巨大,她就會意識到自己身上的責任是多么重大。
盡管她時常往返于中國的事業和美國的家庭之間,但她始終堅持著護理教育的行政工作和與相關書籍的出版商的溝通。如今有來自美國的19名全職教員和8名護士常駐上海的教研基地支持她的工作;而Mary也開始了培養新一代的醫護人員,甚至已經開始尋找能夠繼承她事業的人。Mary說,我喜歡接受挑戰,我從很久之前就開始養成一種習慣,就是從不去想我能不能做到。但是每次,她最終都能用實際行動和成績去證明,她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