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文化的環境中成長,體內必定流淌著民族感情的血液;在中銀集團培養下成為游走匯海的風云人物,必定存有一顆感恩國家的心。鄧予立事業的成功,無疑有一份國家的功勞,在適當的時機表達作為國家公民的一份責任,對鄧予立來說,這是回報國家、回饋社會的一種自然表達。在浪潮洶涌的洋面上,蓄足力量的深海蛟龍,迎著風浪騰空而起之時,那種氣貫長虹之勢尤為震撼。在中外資銀行同臺競技的匯市海浪中,鄧予立上演了一幕幕蛟龍出水的精彩好戲。揮金百億出入于匯海而游刃有余,這是一種豪邁;人生路上歷盡波折而堅守理想,這是一種堅韌;創業征程在失敗邊緣終能絕地反擊,這是一種精彩。在經歷所有風浪與危機之后,鄧予立更有理由以勝利者的從容,去追尋自己的理想!
協助港府捍衛港元
沒有天文數字的巨額捐款、沒有隆而重之的高調宣揚,鄧予立多年來始終如一地做著自己應做的事,對社會盡應盡的責任。也許最為外界所知的是亨達1998年贊助國慶的煙花匯演,夜空璀璨,彰顯出他對香港前途的無比信心,為當年低落的士氣注入動力。但不為人知的是同年于城中展開的一場驚心動魄的“打大鱷”事件。為伸張正義,鄧予立不動聲色地參與其中,悄悄以民間力量協助特區政府保衛聯系匯制。這個隱藏多年的秘密行動,市場中人雖多番打聽,仍多是道聽途說,直至近兩年才從鄧予立這個當事人口中披露出來。
“以自己從事外匯投資多年的經驗及對當年政治環境的分析,我深信中央和特區政府對保衛聯系匯制具有堅定不移的決心,絕不會讓國際‘狙擊手’得逞。而從以往經驗來看,自香港實行聯系匯制推行以來,港元雖屢受狙擊,但結果總是反敗為勝,令海外大鱷落荒而逃。在深思熟慮,認為幾乎可以穩操勝算后,遂決定采取‘你拋我買’的策略,跟炒家們來一場‘對著干’的戰役。”逾十年前的往事歷歷在目,鄧予立回想起來仍一臉自豪,畢竟這是他從事金融投資生涯以來,贏得最漂亮的一役!
他的計策主要是通過中國銀行巴黎分行,在亞洲、歐洲甚至美國采取大規模行動,以來勢洶洶的姿態大量拋出美元期權,對沖操盤港元的海外大鱷。在他們的精心計劃下,跨國炒家不得不套戳平倉,市場也逐步恢復大量的美元供應,而至最后,也就是今天人盡皆知的結局——國際大鱷遭痛擊潰退,并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
“當然,我愿意擔任這條地下戰線的幕后主持人,除了要自覺負起香港市民應有之責外,我不否認自己也是投機者,因為我相信我在這場捍衛港元戰中能夠賺取到炒家輸掉的金錢。而事實上,我及我的支持者最終也的確進賬了一筆極其可觀的盈利。”經歷過人生漂亮的戰役,亦嘗透了事業生涯的風浪起跌,鄧予立始終一往直前,以“誠信、刻苦、毅力”的原則,于逆境中屹立不倒,在好景時順勢騰飛。
知所進退思變求存
香港的投資市場就像一個巨型賭場,朝夕成萬變,打造了多少“幾家歡樂幾家愁”的人世悲喜劇。然而,鄧予立,一位擅長于在匯市馳騁的外匯投資顧問,卻在不同的時間里引導多家機構度過重重的風險,取得最后的勝利。不過,這位投資專家,本身卻很少加入“賭場”內的“投注”活動,也從不以自己的資產介入外匯的炒賣。他以為,顧問本身不宜直接介入投機炒賣,因為個人在介入炒賣活動后就不能做到旁觀者清,若大市有變,自然會先處理自己的“賭注”,這樣對個人信譽及客戶都沒好處。雖然個人極少“下注”,但他的興趣就是幫助客戶部署資金,險中求勝。他在中資銀行工作時,曾面對過幾次難忘的風波。一次是在1987年,全球出現股災,但他所服務的機構卻未受損。因為在股災前,鄧予立已根據市場的形勢,包括基金的蠢蠢欲動、股價的走勢、市場內集資活動頻密等異常因素,判斷出大勢不好,即于股災前一個生意業務日,把銀行持有的股票全數賣出。另外一次是在1993年,中英談判令港元大跌,為了減低銀行在外匯方面的損失,經過周密的思慮,鄧予立決定通過邀請香港及外地全數銀行做出結合行動,在亞洲市場“做”低美元,同時又利用短線投資套取快速的回報,終于維護了銀行的資產,有驚無險地度過難關。
任何經濟起落皆離不開輪回盛衰的規律,回顧19年的創業生涯,鄧予立說當中有辛酸,也有挑戰。但無論是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0年科網爆破以至2003年沙士肆虐等,每一個風浪考驗,都在集團上下的團結努力下一一化解,業務根基也因而越見鞏固。去年,隨著市場環境轉變,鄧予立思變求存毅然作出賣盤的決定,卻因此避過金融海嘯之劫。他自謙是機緣巧合,但他一向知所進退的行事作風,當然也是關鍵所在。
鄧予立坦言,亨達過去多年的飛躍發展,除有賴員工們的拼搏努力外,亦得力于同業的齊心協作,為香港金融業奠定了穩固基礎,而作為特區最強大的后盾,祖國的支持更是不可或缺。“回歸以來,國家為我們提供了不少機會,例如‘CEPA’(《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自由行’等政策的實施,便為特區市民打了一針強心劑,令陷于低谷的香港經濟起死回生,再展動力。”
兩岸三地互融共進
隨著改革開放的成功,中國國力不斷提升,在國際舞臺上的話語權越來越大,對經常穿梭世界各國的鄧予立來說,倍感鼓舞。“國家的強大,給予我們的不單是經濟上的利益,更重要的是作為中國人的一份光榮與自豪。”他表示,隨著上海、北京等金融體系的日趨成熟,香港與內地的經濟發展互動互惠,進入不可分割的階段。因此,兩地的經濟建設參與者均應以大局為重,堅守崗位,在各自的專業領域中做出貢獻。作為金融界的一分子,鄧予立近年已銳意踏足內地市場,在尋求商機的同時,更希望借機將自己多年的專業知識引進國內,透過交流與合作,為內地金融體系與國際的進一步接軌,提供經驗和謀略。
鄧予立強調,港、澳回歸是祖國統一大業的嶄新里程,在可見的未來,兩岸的和平統一,更是每個中國人所樂見期盼的。而由于業務關系,他自己就一直做著促進兩岸溝通和交流的橋梁角色。他指出,亨達集團早在臺灣成立了亨達證券投資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近年在內地亦經營水廠業務和設立經濟技術公司等。他在兩岸廣交朋友,多年來為各商界伙伴互傳資訊,借此增進相互間的了解和感情。
兩岸三地以外,亨達先后在奧克蘭、日內瓦、東京、巴黎等地開設分公司。2008年底獲得澳洲金融局頒發的牌照,在悉尼設立Hantec Markets(Australia)Pty Limited(亨達集團澳洲分公司),現時有關業務已覆蓋亞洲、歐洲、南北美洲,以及澳大利亞的海外華人市場。
再一次的機緣巧合,鄧予立憑借這個龐大的業務網路以及身任瑞華商會會長之便,讓他有機會為北京奧運作貢獻。“能夠為北京奧運出力,實在與有榮焉!”鄧予立的話里仍帶著對北京奧運盛事的無比感動與自豪。
履行責任推動教育
“金融海嘯的影響雖正減弱,但若說經濟已回穩復蘇則未免言之尚早,因此各國不應在此時輕言退市或撤銷援救經濟的行動。對大眾投資者來說,早前受損的元氣也許正漸愈,但一日未見經濟實體的真正起動,仍應抱著持盈保泰的態度,無需急進求成。其實,只要以平常心去面對,一時的失利,正是開拓明天的經驗和試煉。”作為商界中人,鄧予立的話題總離不開股匯黃金,但從字里行間,卻不難發現他對客戶、大眾、社會的一份關心。
他強調,金融海嘯巨浪涌至,雷曼迷你債券事件反映銀行業監控不夠全面,投資市場有必要重新整頓。因此,經歷此次巨變,對投資者的教育是不容忽視的。隨著金融產品的多元化、衍生工具種類繁多、金融股指期貨活躍,股民若沒有足夠的認知,很容易招致不必要的損失。
談及對投資者的教育,鄧予立表示,亨達早年已廣泛開展有關活動,如舉辦投資者教育講座、出版投資指南等,今年更將之推廣至內地,令不同區域的投資者受惠,冀達到教育全球華人的最終目標。而為了促進兩地金融知識的傳遞,亨達積極參加內地的研討會及博覽會,希望通過不同的推廣活動,加強集團與國內金融機構及投資者的交流。此外,集團連續5年贊助聯合大學獎學金計劃,通過安排活動,進一步加深兩地學生各方面的交流。
鄧予立坦言不愛被管也不主張管人,所以很多時候在人事管理上會奉行無為而治,“聽過下屬的計劃,衡量風險后,認為可行的我會放手讓他們做”。但他也深明金融從業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操守對投資影響巨大,為此,亨達除一向視員工為公司資產,經常保送員工往香港或海外大學進修以悉心栽培外,更從不間斷地安排各類型課程及訓練活動,以提升員工的專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