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間珠玉安足取?不及陽羨一抔土”。紫砂壺是我國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藝品,相傳起源自明朝正德年間。其制作原料是紫砂礦土,由紫泥、綠泥和紅泥三種基本泥構成,通稱紫砂泥。因產自江蘇宜興,又稱宜興紫砂。紫砂壺因其特殊的雙氣孔結構,能夠徹底吸收茶香、茶色與茶味,使用越久茶味越是雋永醇厚,有“一壺不待二茶之說”。
紫砂名家泥塑藝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
紫砂壺可稱為目前世界上造型最豐富的工藝品種,明清兩代先后涌現出數十位德高望重的陶藝名家,他們為中國陶瓷史的發展,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據記載紫砂壺始于明代正德年間,創始人是嘉靖時期的供春。自明朝起500年間名家輩出,不斷有精品傳世。
供春這位民間紫砂藝人最早把紫砂壺的制作工藝推進到一個全新的境界,他在制壺的過程中逐漸改變了前人單純用手捏制的方法,而是用木板旋泥并配合著竹刀使用,燒制出的砂壺造型新穎、雅致,質地較薄,在當時名聲顯赫,有“供春之壺,勝如金玉”之稱。時人稱贊“栗色暗暗,如古今鐵,敦龐周正。’’雖然只有短短的12個字,但卻令人如見其壺。自此供春壺成為紫砂壺的一個象征,其作品也被后世所仿造。供春弟子時大彬、李仲芬與徐友泉并稱為萬歷以后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時大彬的紫砂壺風格高雅脫俗,獨樹一幟,造型流暢靈活,雖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獨運,古樸雅致,妙不可言。徐友泉晚年自嘆:“吾之精,終不及時(時大彬)之粗也。”徐友泉擅長將古代青銅器的形制成紫砂壺,所制壺器以制工精細、古樸莊重、器型厚重別致著稱。
紫砂陶藝發展至清代無論在器型還是在制作工藝上都有了很大的進步。這一時期重要的陶藝大家有陳鴻壽、楊彭年。陳鴻壽,清代中期著名書畫家、篆刻家,同時也是清代最具代表性的紫砂陶藝大家之一。他倡導“詩文書畫,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須要見“天趣”。他也確實將這一藝術主張,付諸紫砂陶藝。對于紫砂陶藝,陳鴻壽的第一大貢獻就是將詩文書畫與紫砂壺陶藝結合起來,在紫砂壺上用竹刀題寫詩文,雕刻繪畫。第二大貢獻,便是即興設計了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壺,為紫砂陶藝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新鮮活力。他與楊彭年的合作所制成的紫砂壺,堪稱典范。現在我們見到的嘉慶年間制作的紫砂壺,壺把、壺底有“彭年”二字印,或“阿曼陀室”印的,都是由陳鴻壽設計、楊彭年制作的,后人稱之為“曼生壺”。陳鴻壽使紫砂陶藝更加文人化,雖然制作藝術并不及明代精妙,但卻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紫砂底蘊本色流動——“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
對于紫砂陶藝與品茶藝術古代文人都有不同感悟,如梅堯臣、蔡襄、蘇東坡這些大文豪都留下了一些詠茶名篇、名句。其中較著名的有蘇東坡的“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情。”指用活水、江流深水煎茶,味道會不同凡響,更加清醇清遠。1595年張源所撰寫的《茶錄》,對沏茶的程序做了詳盡的介紹:“探湯純熟便取起,先注少許壺中,祛湯冷氣,傾出,然后投茶,茶多寡宜酌,不可過中失正……兩壺后又用冷水湯滌,使壺涼潔,不則減茶香矣。”經過千百年來的實踐,人們發現,用紫砂壺泡茶,茶味更加雋永醇厚。由于紫砂壺能吸收茶葉汁,因此使用的時間愈長,泡出的茶水味道就愈好。于是,制作紫砂壺的高手、名家、大師也就一個個走到歷史的前臺,他們的名字和業績與紫砂壺的興衰交織在一起。
紫砂壺屬于文人藝術,所追求的古樸雅致也是以往文人所追求的。就像國畫中的文人畫一樣,將詩、書、畫、印融為一體。如果帶著文人藝術的眼光看紫砂壺,那么所體現的就是另一種文人畫的形態。紫砂壺一方面以藝術品聞名于世,形制優美、顏色古樸。另一方面又是實用品,其特點是不奪茶香又無熟湯氣,壺壁吸附茶氣,日久使用空壺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除了在泥料、工藝、款識以及年代等方面具有濃厚的藝術價值,其在集中國傳統文化之大成上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每個紫砂壺上都有造型藝術、繪畫藝術、金石篆刻以及詩文銘刻,因此紫砂壺的“美”更在于它的文化底蘊之美。它的美體現在對萬物多樣性的尊重,體現在其一視同仁的胸懷。愛茶人都知道,喝綠茶用玻璃杯為最好,喝烏龍茶則蓋碗為首選,但是紫砂壺作為泡茶器皿,既可以用來喝綠茶,也可用來喝普洱茶。自明代人們飲茶習慣發生改變以后,紫砂壺成了最好的飲茶器皿,但那時還只有綠茶。直到清中葉以后,有了發酵工藝,茶的種類多了起來,人們發現,紫砂壺適合于各種茶,無論何種茶它都能沖泡出最好的效果。茶具砂為首,無論是高貴的普洱、龍井,還是鄉村野老的茉莉花茶,置于紫砂壺中,都可顯現出最醇正的香氣,流淌出最真的色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