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天對臺灣而言,是如此理所當然的炙熱。身處亞熱帶又是一座被大海環抱的島嶼,簡直就是夏天最佳代言人。然而你問臺灣人“夏天你是怎樣消暑的?”大部分的人都會搖頭“沒特別為夏天做什么事,除了躺在冷氣房睡覺、吃刨冰、吃西瓜,或者約幾個朋友去墾丁沖浪、到海邊玩水、到水上樂園找刺激、去夜市逛街吃小吃,沒有了,真的沒有了”,真的沒有特別為夏天多做些什么事?
因為,我們已經習慣從出生開始,便跟夏天一直保持著親熱又冷酷的互動關系,習慣到忘了這些夏天的日常生活小事,從別人的角度看來,也是個能極為享受夏天快樂的地方。
總是需要遠離冷氣和擁抱夜市
都市里的夏天,存在著特征鮮明的兩派人:冷氣人和非冷氣人。上班族以及在百貨公司、商店上班的人都是屬于冷氣人,白天在毒辣的太陽還沒開始肆虐前,提前沖進公司,除了中午要出來覓食之外,其余時間里一直待在有冷氣安撫的建筑物里。在上班日利用冷氣來達到避暑的目的,是現代人的享受;待在清涼的冷氣房往遠處的公園綠地閑望,看著艷陽高照、藍天白云、攝氏高達37度、路面因蒸汽上升而扭曲的影像,是幸福的。
不過并非每個人都這樣生活的,往小巷子里走,你會發覺有些村落那種悠閑的生活感,尤其是夏天有著微風的午后。太陽的熱度減緩了,黃昏的溫度加上陣風,吹拂在身上已經開始變得清涼了,這時騎樓下那原本擺放在靠墻處的椅子們,不再直接接受太陽的親吻,陽光的偏向讓椅子都泡在陰涼的影子中。樓上的阿婆、剛接小孩回來的媽媽,開始三三兩兩坐在椅子上搖扇聊天,通常這場面還會有一個在打鼾的中年男子,享受著這稍微不燙人的溫度,沉沉地與周公下棋。
是冷氣將人情味隔離了嗎?或許是。若能待在冷氣房,沒啥人愿意“拋頭露面”出現在街頭。在沒有冷氣,或者冷氣還是奢侈品時,小時候美容院的門口都會大大地寫上“冷氣開放”招攬怕熱的客人。是的,就是那個年代,夏天只有電風扇轟轟吹著的年代,人們把木制的躺椅往門口一搬,下午沒那么熱,有風時,便躺坐在小巷弄中。
這樣描述好像有點把巷弄當自家客廳,不過其實也不只你家的老爸是這樣睡午覺,隔壁的張伯伯也是這樣,根本見怪不怪;前面隔壁班的同學王小美,也搬出小桌小椅在門口寫功課;有人家晚飯吃的早,還會把巷弄當飯廳,一家人端著盛滿菜的飯碗,坐在門前用餐,然后爸爸跟張伯伯聊新聞局勢,媽媽搖扇子要大寶快吃飯,而大寶卻跑去捉弄王小美,讓小美氣得跑回家跟王媽媽哭訴。
這種情景,一年四季都會發生,但不像是夏天的午后、天色將暗時那么的適合。有點涼爽風的夏天,街上沒有空調吹出的熱風,把巷弄當成是一個大宅院的年代,現在臺灣某些地方還能偶得一見,但是在高樓大廈林立的都市,只能往舊住宅區的小巷弄里尋找。
不過還好,人們還是需要出來透氣的,尤其是夏天夜里飄著烤玉米、咸酥雞,泛著珍珠奶茶香味、黑糖刨冰、甘蔗汁和西瓜汁的夜市。
冷氣只是暫時鎖住了人們白天的腳步,太陽下山后雖然還可以繼續在家里吹冷氣、喝冷飲,但是,不去夜市逛逛好像很對不起自己。有多少人存著這個念頭?只要晚上六、七點后,你站在夜市口一望就知道,似乎是整個城市的人都來此集合了。
急性子的人騎著摩托車穿梭在人群與小攤中,買了愛吃的蚵仔煎、西瓜汁便又快速地騎回家,開冷氣、看電視、吃宵夜。不過大多人都是來逛夜市消磨時光與貪吃填飽肚子的。夏天的夜市迷人的地方,是一攤又一攤賣著不同冰品、飲料、果汁,以及小吃美食和游戲。先吃碗燙的要命的炒米粉加豬血湯,再買杯降火氣的冰楊桃汁,然后蹲在路邊手工打彈珠臺,最后包個肉圓和肉羹面,再加放了芋圓、仙草的黑糖刨冰,這才準備回到家繼續快樂宵夜。十足夏天才會做的事,夜市真是臺灣人夏天的好朋友。
無法想象沒有刨冰的夏天
刨冰在臺灣人的夏天生活中占據相當的份量,而且絕對稱得上是重量級。
在以前沒有冷氣的時代,夏天吃冰最能快速降低高溫,其實就算是現在二十一世紀,吃冰仍是夏天大家最愿意也最想的消暑方法。時代演變到現在,從樸素便宜的一盤只淋上糖水的清冰,到繁復奢華擺滿芒果粒、淋上芒果醬,再加上一球芒果冰淇淋的芒果冰,無論怎么變化,是繁是簡,刨冰一直是臺灣人夏日最最鐘愛的冰品。
若追根究底、認真考究,刨冰造成了美好的臺灣。這說來有點夸大,但是說真的,以前賣刨冰的冰果室還真地負起了年輕人談戀愛、曬幸福的責任。以前人的生活以務實為主,也沒有什么地方能夠逛街、購物,在學校或巷子口的冰果室便成了學生下課聊天、情侶約會的最佳場所,聽說甚至連相親都會約在冰果室進行。
有錢的人到咖啡館相親約會,沒錢的人只好到冰果室喝果汁。當男女雙方開始喝起加了刨冰的果汁后,媒人、雙方父母就會自動離席,留下二人邊喝邊聊,然后再一起去公園走走。這是臺灣五六十年代、甚至更早的事,而既然是相親或約會,形象要擺在第一位,吃刨冰雖然可以吃到鐘愛的口味(那時流行加入酸酸甜甜的蜜餞,或淋上有香蕉味道的香蕉水等),但是總覺得吃相沒那么優雅,點杯只加入糖水的綿細刨冰,然后倒入現壓的橙子或檸檬汁,便成了十分消暑的冰果汁。
相親或約會在冰果室的年代,離我們有點遠,不過光是聽那種簡單談戀愛的過程,便能想起所謂的純純的愛,以及,刨冰的魔力。
吃刨冰不僅能一邊談戀愛一邊消暑,其實也能喂飽肚子。在臺灣似乎只要是小吃甜點,幾乎都能入冰的,所以芋頭、地瓜、米苔目、湯圓、芋圓、地瓜圓,還有綠豆、紅豆、花豆等都能加入刨冰中,冰冰涼涼的吃下肚。不過不只是甜品,其實帶點咸味的入冰也很好吃喔,就像是罐頭玉米粒醬,沒吃過會覺得很奇怪,但真的跟刨冰一起攪拌入口,咸咸甜甜的口味會讓你露出滿足的微笑。
除了老少咸宜的刨冰,極為傳統的青草茶、杏仁茶、冬瓜茶之類,也廣受歡迎。從小就被灌輸中藥材是有益身體的,有病治病、無病強身,夏天火氣大,到中藥店或青草店買杯青草茶或苦茶來喝,能安撫你體內的熱氣,也順便舒服涼爽了身體。雖說良藥苦口,不過苦茶還真的很苦,我們都會選帶點薄荷味的青草茶,或是跟甘蔗頭一起熬煮的茅根茶來喝。在炙陽快要融化柏油的路邊,買杯涼茶來喝,看著古老的中藥柜、擺在一旁的各式青草,喝下一杯藥草茶,時空仿佛回到過去簡約的臺灣。
雖說臺灣不大,但南北的飲食習慣還是有些不同,連吃冰、喝茶也稍微有些不一樣。臺南比較有名的是杏仁冰、水果冰(許多當季的水果切成小粒擺在冰上),喝的方面則有幾家聞名的傳統冬瓜茶店、紅茶店。尤其是冬瓜茶,這里的傳統老店,從選購大冬瓜開始,切片、熬煮、結成塊、包裝,都是店家自己親手制作的,傳統的風味和扎實的制作,匯成讓人難以抵抗的美味。
不管臺北或臺南,維持傳統味道的老店一直深受當地人和觀光客青睞。雖然新的冰店或飲料店的茶品口味永遠一直推陳出新,但是那巷口默默經營三四十年的老店,以及堅守的古老味道卻不會因此而消失,反而在一切機械化、添加人工甚至危害人體香料的現代社會發光發熱,讓人知道了它的美好。夏天跟傳統不可分,歡迎傳統變流行。
夏的納涼之旅,在22度的冷泉游泳
在臺灣若夏天要出門做避暑之旅,一部分會往山上去,一部分往海邊去,還有一部分是擠到各地的水上樂園玩水。這三個選擇似乎不新鮮,還好臺灣有個世界少有的冷泉,就在宜蘭的蘇澳,所以說,如果真的要來趟最特殊的夏天納涼之旅,那就不妨坐火車到蘇澳去體驗吧。
從臺北出發,可以選擇坐巴士到礁溪(可以順便洗溫泉)再轉車到蘇澳,大約需兩小時,也可以坐火車,最快也要三個小時,但我還是建議你搭火車前往,為什么呢?一來由于蘇澳是個小站,所以幾乎都是區間車在跑,這也代表著從臺北到蘇澳的每一個小站都會停,你能欣賞到類似“百福”、“牡丹”這種古意吉祥的站名;二來,火車會經過美麗的海岸線,天氣晴朗還能清楚的望見龜山島;三來,先準備60元臺幣,快到福隆站時,請趕快往車門邊站,火車一停,尋找手里提著裝滿熱騰騰便當菜籃的小販,大聲喊“先生”或“小姐”,他們會迅速跑來與你會合,并將便當拿出,一手交錢一手交便當,之后你便可以在接下來的火車之旅,邊吃月臺便當邊賞風景。在臺灣可以在月臺賣便當的很少,不常出門的我們,都把買福隆便當當成是旅行中的挑戰和驚喜。
在蘇澳站下車,步行到冷泉只需兩分鐘。你可以選擇要在大眾游泳池或湯屋泡冷泉,門票價格不同。
據說世界上有冷泉的地方不多,除了意大利之外,東南亞地區只有臺灣的蘇澳有。以前還不知道這是冷泉時,當地居民曾以為這是有毒的水,因為常有昆蟲死在泉水中,之后才開始研究冷泉的成分,發現無毒、富含二氧化碳,并可以制成清涼飲料。這冷泉長年維持攝氏22度,還有一些治療的功效。
如果選擇室內泡冷泉,別忘了先買一瓶由冷泉制造的彈珠汽水消消暑。現在的彈珠汽水已經改良成容易開啟的方式,只要把外圍塑料取下,用掌心用力拍打瓶頭的彈珠,使之落下,就會稍涌出氣泡,喝到清爽淡淡檸檬口味的汽水。跟溫泉一樣,泡冷泉時突然下池也會受不了,沒錯,在室外熱的發瘋的天氣,泡冷泉卻會令你凍到受不了,所以,先慢慢用水瓢潑水在腳上、身上,適應冰涼的溫度,然后再慢慢下池。感受到冰涼到有點刺痛的感覺了嗎?有人形容泡冷泉,好像把自己放在冰凍的檸檬汽水中,是很新鮮、帶點刺激的難得經歷。
冷泉是透明帶一點點灰色,由于水中有著二氧化碳,泡在里面沒幾分鐘,身體、手腳便會出現細微氣泡,想象自己變成氣泡人了,把暑夏的熱氣全蒸發。
不過泡湯屋的限定時間很短,只有40分鐘,所以白日夢別做得太多,還是先把記憶收藏起來,然后走出冷泉公園,到附近知名的小吃好好祭拜五臟廟吧。吃碗米苔目冰或臺灣以前的冰淇淋“—把噗”,到火車站旁吃盤魚雜,再配碗傳統古早口味的餛飩湯,然后來到面包店買改良式的爆漿饅頭(牛奶饅頭里包有牛奶漿,加熱咬一口牛奶就會流出來)。
冒過氣泡的消暑身體,吃過小鎮傳統中帶有新創的小吃,手拎著伴手禮,再望一下這個能在炙夏里讓你心涼脾肚開的小鎮,明年夏天,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