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城市的夏天如火如荼……
點燃了太陽,點燃了生活,
也點燃了很多記憶中的故事。
蟬鳴聲、拖板兒慵懶的步伐、奶奶的冰涼稀飯、
爺爺在樹蔭下的背影……
這個城市夏天的故事,
在一天到晚避暑的忙碌中開始……
南京是“火爐”。夏天,大清早,梧桐樹上的蟬鳴像是在替烈日吶喊,我被院子里大人們噼里啪啦的靸板兒響聲吵醒,再也無法入眠。靸板兒是南京人夏天貪圖涼快穿的拖鞋,兩塊鞋底模樣的木板,前面最寬處釘一根帶子,靸板兒不經穿,走路稍多,一個夏天過來,后跟就磨得像刀片了,即使這樣,大街小巷基本人腳一雙。
喝一碗綠豆稀飯,毛孔就都張開了,感覺外面也沒有那么熱了。奶奶把煮好的綠豆稀飯鍋浸泡在井水里,爺爺坐在堂屋聽廣播,時不時用金陵折敲我一記腦袋。不少老南京夏天總是人手一把扇子,南京扇子品種多,我見過的就有金陵折扇、芭蕉扇、鵝毛扇、蒲扇、團扇……
小孩子兜里有點毛票就會買根馬頭牌冰棒或喝瓶白雪汽水,物質匱乏的年代,這些東西因“奢侈”而珍貴,到今天反倒變成一種美好記憶。更多時候只能喝口清涼的井水,最熱的時候會把冰在井里的西瓜撈上來,稍許切開,就能聞到西瓜帶著井水的絲絲甜氣,咬一口沁人心脾。
嬉水也是全民消暑活動。南京池塘多,許多地方都是以塘為地名:荷花塘、范家塘、九蓮塘、沙塘灣、西家大塘等等。小孩子們拿著舊的汽車輪胎前往秦淮河、莫愁湖、玄武湖。不會游泳的,會偷偷拆下家里一面門板做“浮板”,回家時難免招致一頓“毛竹筍下面(用竹片責打)”。家長不允許孩子下門板游泳,一是怕出危險,二是認為不成體統。
大人們熱衷去城門洞,厚實的城墻總能把暑氣擋在門外,更妙的是,里面還有涼颼颼的穿堂風。明城墻根兒的老城南們,每天下午三四點間必扛著凳子、拿著席子,拎著茶壺第一時間跑到城門洞里占地方,晚了就連放小板凳的地方都沒有了。
晚飯點時街上有賣“叫油子”(一種類似于蟈蟈的昆蟲)的,孩子們買來用毛豆和辣椒喂,相約比賽,看誰今年可以把“叫油子”養更長的時間。
夜晚是納涼的“主場”。家家戶戶將準備納涼的地面潑濕,把飯桌搬到大門口的梧桐樹下,吃著家常菜聊東聊西。我最喜歡喝菊花腦蛋湯,這是南京人特有的消暑湯,碧綠的湯水里飄上些嫩黃的蛋花,喝上一口,一股奇特的清涼便讓整個人鎮靜下來。晚飯要用馬齒莧煮的水洗澡,有著獨特的去痱作用。
有院子的人家坐在院子里納涼,沒有院子的,沿街擺開竹涼床、竹凳子、竹躺椅、竹席子、藤椅……十分壯觀。南京城里,不論大街小巷,門前都是搖著扇子乘涼的人,乘涼,再加天南海北地侃大山。
小孩子或者就去捉螢火蟲了,或者聽鄰居奶奶的鬼故事,驚一身冷汗,以對抗暑熱,最開心還是露天電影,玄武湖或白鷺洲公園,草坪上席地而坐,吹著湖風,別有一番涼意在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