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北歐國家芬蘭的教育科技水平引起世人注目。最近的一次PISA測試(國際學生評量)是在2009年,芬蘭在科學素養方面名列第二,在數學方面名列第三,在閱讀方面名列第二。此外,全球經濟論壇發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芬蘭競爭力連續四年保持第一。
是什么原因促成了人口只有500萬的芬蘭創造了教育奇跡、經濟科技的成功。俗話說:國之根本,在于教育。歸根到底,芬蘭的成功可以歸結于家庭、政府、社會共同構筑的良好的家庭教育。
芬蘭教育對抗“虎媽”模式
美籍華人蔡美兒最近發表的嚴厲的“虎媽”教育模式累倒了很多美國人。但是芬蘭人采取了一種與其相反的輕松的教育模式。并且獲得了成功。
輕松的教學方式
1 戶外數學
在赫爾辛基(芬蘭首都),春天臨近了,但地面上還是覆蓋著積雪,空氣又干又冷。在卡拉提綜合學校的戶外,一群9歲左右的兒童背靠背坐著,在冰封的地面上用木棍、松果、石頭和漿果擺放成各種形狀。為了使其他沒看到的小孩能說出這些形狀是什么,擺放的人必須用幾何術語來描述這些形狀。
這群孩子的老師,名叫Veli-Motti Harjula,他從三年級一直教到六年級,他說:“跟用筆和紙對比,這是一種不同的數學教學理念,它可以直接印到孩子們的腦海里。”“戶外數學”教育的概念實際上出自瑞典,而非芬蘭。但Harjula也不必得到任何人的許可。只要他能夠讓他的學生達到芬蘭教育委員會規定的核心課程總目標,他可以采取任何他想得到的方法來實施教學。就數學而言,最新的核心課程只有10頁紙。
2 全球教育界的新星
在全球教育界,芬蘭人儼然令世人矚目的一顆新星,就連芬蘭人自己也有點吃驚。他們只不過是盡量減少對學生的測試和考核,到現在,他們也不敢相信他們竟然做得那么好。為了給不喜歡競爭的芬蘭人一個激勵,他們參加了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組織的國際學生評價項目(PISA)。這樣全球范圍的測試他們參加了四屆,在閱讀、數學和科學方面,他們三次名列三甲。
最近的一次PISA測試是在2009年,芬蘭在科學素養方面名列第二,在數學方面名列第三,在閱讀方面名列第二。美國幾乎所有的科目成績都有下降,閱讀方面獲得第15名,僅僅達到0ECD的平均水平。
來自東方的真正對手
芬蘭的實際對手只有來自東方的教育強國南韓和新加波。他們采取的是大量訓練的教育模式,讓人想起蘇聯時代的奧林匹克項目。的確,最近一位美籍華人母親,名叫蔡美兒,她寫了一本書,叫做《虎媽的戰歌》,她宣稱只有嚴厲的訓練才能調教出好的學生,她批評美國式的父母做不到這一點。她的書引起了很多人的思考,他們懷疑這樣做是否太過分了。
而芬蘭這種輕松的教育方式,能夠獲得世界級的成功,吸引了美國和世界各地的考察團蜂擁到赫爾辛基來學習考察。在OECD負責PISA項目的AndreasSchleicher說:“在亞洲,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時間很長,下課后的學習時間也很長。而在芬蘭,學生在學校的時間比美國少,這是一個吸引人的模式。”
4 輕松的學校生活中不乏規矩
芬蘭很多大學都和當地中小學有合作,教育學系的學生會去中小學實習,中小學生也可以共用大學的很多設施。芬蘭的中小學不給學生排名,不會讓他們留級,不硬性規定功課。學生上課時間短,課外沒有補習班。芬蘭人不會以分數高低衡量一個孩子,他們的理念是“發揮每一個孩子的潛能”,培養“健康的社會成員”。
而且芬蘭學生的家庭作業也很少。卡拉提綜合學校教育16歲以下的學生,在該校負責學生咨詢工作的Katja Tuori說:“對于一個優秀的學生而言,一天一個小時的家庭作業就足夠了,這些孩子也有他們的生活。”
當然,他們也有校規。在課堂上不允許使用iPod和手機,在屋內不允許戴帽子(他們甚至想規定不準穿外套,但因為天氣實在太冷而沒有實施)。但也就這么多了。Tuori有一次在課堂上發現一個學生發短信,他用帶有責備的眼光瞪了他一眼,他就乖乖地把手機收起來了。Tuori說:“除非學生確實做了壞事,比如打了人,他才會受到懲罰。”
高素質的教師保證高質量的教育
在把孩子當作孩子來教育方面,芬蘭具備很多聰明的理念。芬蘭小學一個班也就20多名學生,老師都是碩士及以上學歷。每個班都有一名班級教師,小學生從一年級到六年級,都是這名老師教。這樣,老師就有幾年的時間來觀察學生,因材施教。班級教師要教語言類、科學類、藝術類等多門課程,偶爾才會有一些走堂老師協助教學。在他們看來,孩子教育的連貫性更重要,更注重老師對孩子的成長陪伴。班級教師會記錄每個孩子的行為、想法,對孩子行為、思想上的變化給予引導,老師就像媽媽一樣。
芬蘭教育能取得如此廣泛的成功,更大程度上來源于一個不是秘密的武器:他們的教師。OECD的Schleicher說:“是教學的質量引導芬蘭教育的成功。在美國,教育已經成為一種工業模式,教師只是一種用來傳輸預制品的工具。而在芬蘭,教師本身就是標準。”
這也是為什么有那么多的芬蘭人希望成為教師的原因之一。因此芬蘭可以從一個很大的人才庫中精心挑選教師人選。有據可查的最新數據是在2008年,1258名本科生申請參加小學教師培訓,只有123人被接納,占申請人數的9.8%。這種典型的培訓歷時5年。另外一個事實是:在芬蘭,每一位教師都必須具有碩士學位(他們稱之為教育碩士,他們的用詞是kasvatus,和母親教育孩子的用詞一樣。)教師的年薪介于40000美元和60000美元之間,每年工作190天。
赫爾辛基大學師范系的負責人,名叫JariLavonen,他說:“用5年時間來培訓我們所有的教師非常昂貴,但這也使得教師可以獲得高度的尊敬和贊揚。”外界對此反響強烈。位于布法羅市的紐約州立大學一位物理教育專家,名叫Dan Maclsaac,他在芬蘭考察了2個月,他說:“他們的老師在教授物理方面比我們準備得更好,芬蘭人讓他們自由發揮,而不是派只看門狗整天看著他們。而在美國,人們對待教師就跟對待必勝客的送餐員一樣,研究怎樣才能更快地把比薩餅送出去。”
芬蘭兒童素質教育的故事
芬蘭是一個兒童教育事業發達的國家,義務教育制度為每一個學齡兒童提供了優越的學習機會和條件,但高福利社會國家同樣面臨著兒童教育的新挑戰。他們如何面對挑戰,培養未來的建設者呢?聽聽我國駐芬蘭領事館的同胞講的幾個親眼看到的故事。
使館里來了一群小客人
夏日的一天,我國駐芬蘭大使館接到了附近一所小學老師打來的電話,她請求使館能夠接受她的學生們到大使館參觀。
按約好的日子,10來個孩子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使館,大的10來歲,小的剛入學。每個孩子手中拿著小筆記本,個個神情嚴肅認真。他們靜靜地聽大使夫人描述中國外交官的工作,小心翼翼地踏著厚厚的中國地毯,欣喜無比地圍看客廳中陳設的牙雕、唐三彩和軟木雕等工藝品,津津有味地品嘗著麻團、春卷。中國這個遙遠的國度在孩子們心里變得具體起來。
這是芬蘭普通小學的一次社會環境教育課。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分成很多個訪問小組,對附近的商店、工廠醫院和各種機構進行訪問。孩子們根據自己的興趣參加采訪,然后全校舉行交流會,相互介紹自己采訪情況和觀感。老師說,這種活動的目的,是讓孩子們從了解自己生長的社區環境來了解社會,培養他們的社會交際能力,禮貌待人和學會交流與表達。
“學會拒絕”運動
近來芬蘭保護兒童組織正在孩子中掀起“學會拒絕”運動。芬蘭10歲左右兒童抽煙飲酒現象日益增多,他們的第一口酒和第一支煙大都是來自長輩或年長孩子的慫恿,在接受開玩笑和滿足好奇之中沾染了不良習慣。一些毒品販子,大多也是以熱情免費提供毒品引誘青少年走上吸毒和犯罪道路的。教育孩子增強自信力,學會禮貌拒絕成年人的有害建議的方法確實是孩子們有力的自衛武器。
“學會拒絕”運動還包括在學校宣講抽煙喝酒的危害,簽訂不抽煙喝酒合同,在家庭開展飲酒問題討論,高年級學生保護低年級學生的“一幫一”等一系列活動。
抵御可能侵犯兒童身心健康等社會威脅的最好辦法是提高兒童自身的“免疫力”。比如芬蘭從今年開始推出兒童“因特網手冊”,張貼在兒童可能使用計算機的所有場所,教育家長和兒童安全使用因特網,避免兒童可能受到的侵害。在每所學校和幼兒園,都張貼著兒童熱線免費電話號碼,孩子們無論何時遇到任何麻煩都能夠找到交談和尋求、獲取幫助的地方。
除了國家教育機構、家庭之外,芬蘭民間的兒童組織通過各種收費和免費服務也參與和承擔了兒童教育的責任。成立了20年代的芬蘭“孟納興兒童保護基金會”在婦幼保健、兒童教育等事業中有效地補充和完善了芬蘭的兒童事業。兒童是“社會的窗口,家庭的鏡子”,兒童教育需要全社會的積極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