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ERICA
電玩或增創造力趨利趨弊在于人
美國一項調查顯示,電子游戲或可激發兒童的想象力,有利于培養孩子的創造力。這是研究人員首次揭示技術產品運用與創造力之間的關聯。但長時間沉迷于打電玩,對兒童身心健康均有不利影響,因此研究人員強調,這項研究結果并非鼓勵兒童多玩電玩。
激發創造力
密歇根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琳達·杰克遜帶領研究小組參與“兒童與技術項目”,調查491名12歲中學生,詢問他們對不同技術產品,譬如手機、電腦、互聯網、電子游戲等的使用情況。研究人員隨后讓學生們參加“托蘭斯創造性思維測驗”。測驗內容包括用曲線畫一幅“趣味盎然”的畫,給畫作取名字,然后根據畫撰寫故事。結果顯示,男生玩電子游戲多于女生,所玩游戲類型也有所不同,男生偏向暴力和運動類游戲,女生更喜歡互動型游戲,互動對象有人類,也有非人類。忽略性別、種族和游戲類別等因素,研究人員發現,電子游戲與孩子的創造力存在關聯,玩游戲越多,創造力越強。
此外,手機、互聯網和電腦這些技術設備本身與創造力無關。
激勵設計者
調查結果由最新一期《計算機與人類行為》網絡版發表。杰克遜告訴美國每日科學網站記者,這是首次用數據表明技術運用與創造力之間的關系。他說,這項調查結果可能激勵游戲設計人員弄清電子游戲哪些方面能夠激發創造力,“一旦他們這么做,設計出來的電子游戲將更有益創造力的開發,同時兼具娛樂價值,新一代電子游戲將模糊教育與娛樂間的差異”。
電子游戲產業發展迅猛,全球年產值高達500億美元。美國娛樂軟件協會統計數字顯示,大約72%的美國家庭玩電子游戲。
有利亦有弊
杰克遜強調,這項調查只關注電子游戲與創造力的關聯,并非鼓勵兒童多玩。先前一些研究結果顯示,玩電子游戲有礙兒童發育,長時間玩游戲致使戶外活動時間減少,影響體質。
美國密蘇里大學研究人員今年6月公布,研究顯示,暴力類電子游戲降低了玩家大腦對暴力行為的敏感程度,令人變得更具暴力傾向。不少兒童癡迷于電子游戲,廢寢忘食玩游戲的例子常有耳聞,為玩游戲逃課、盜竊、夜不歸宿的故事不時見諸報端。
KOREA
韓出臺網游關停法禁止16歲以下兒童深夜游戲
最近,韓國政府的性別平等與家庭部和韓國青少年咨詢協會聯合在首爾舉辦了一次公開辯論會,就此前通過的網游關停法案進行討論。該法案禁止16歲以下的兒童在深夜的6個小時時間內進行網絡游戲。
本次討論旨在重新審視青少年的監護權與成長權,同時探索保護青少年的實際措施。眾多研究青少年網游成癮癥與提供咨詢的專家們、青少年以其家長,還有對此感興趣的大學生們都參加了本次辯論會。
在辯論中,KeunYoung Jang研究員指出:“互聯網與網絡本身都不一定有害。但對它們的依賴就絕對有害。我們需要以兒童監護權的形式推出保護政策。幸好韓國研究出有效的網癮治療系統并有大量富有經驗的專家從事相關活動。因此,網癮比率自從2007年起就不斷下降。”
他還補充道:“盡管如此,兒童與高危人群的網絡成癮問題日益普遍。網游關停法案能有效抑制這種趨勢。研究表明,韓國兒童因為網絡成癮與學業負擔過重而缺乏睡眠,睡眠時間僅與40~44歲的中年人相當。該法案明顯能解決這一問題,保障兒童的睡眠權利。當然,我們還要減輕兒童的學業負擔。”
韓國青少年咨詢協會網癮研究小組代表JooMi Bae承認:盡管關停法案不夠完美,大多數家長還是支持該法案。因為他們經常需要熬夜加班,無暇控制孩子對于互聯網的使用以及處理自己的網游成癮問題。
“有些人反對該法案,認為它侵害了家長的角色而且是一種過度保護。”Bae補充道,“但是,家長們實際上無力控制孩子的網癮。做為業內人士,我相信關停法案最終能同時幫助家長和孩子。”
專門研究社會福利的韓國白石大學教授ChuIWoong Pa rk說道:“目前為止,我們在對抗游戲產業的戰斗中處于絕對劣勢。但關停法案將為我們帶來最后的勝利。”
SWEDEN
懷孕時老爭吵孩子易得糖尿病
日前,來自瑞典的一項研究顯示,如果母親懷孕期間,遭遇過給其帶來的沉重壓力,所生的孩子易患1型糖尿病。
這項研究中,瑞典林科普大學的研究人員對近6000名兒童及其家人進行研究后發現,如果母親經歷過離婚或暴力等事件,她們所生的孩子在兩歲半以前出現自體免疫反應的危險大約會增加3倍。
研究人員認為,如果母親承受了壓力,她們的孩子可能也會承受壓力,這樣孩子體內的壓力激素就會增加,從而產生胰島素抵抗。由于在生命早期,心理壓力可能是與糖尿病有關的自體免疫反應的一個觸發因素。因此,對整個家庭來說,減輕母親的壓力,就是減少1型糖尿病直接的誘因。
CANADA
體罰會降低兒童情商 使其行為表現更差
美國和加拿大科學家的最新研究發現,體罰會降低兒童的情商,并且削弱兒童自制力,導致他們的行為表現更加糟糕。
美國和加拿大科學家是通過對西非兩所學校中的63名5—6歲兒童進行測試得出這一結論的。其中一所學校對違規學生實行體罰,另外一所則采用非體罰措施管理學生,所有的孩子生活的地區和家庭背景都大致相同。研究人員通過讓這些孩子完成一系列任務測試其行為能力。
研究結果顯示,長期受到體罰的學生行為能力明顯不如未受過體罰的學生。這表明嚴酷的體罰可能損害兒童的表達能力和行為能力,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中的兒童的情商會受到負面影響。
研究人員稱,體罰能使兒童迅速服從,但不能使他們明確理解規則和標準,所以可能導致兒童的自制力隨年齡增長降低。體罰并不能教會兒童適當的行為,也無助于改善他們的學習。
科學家正進一步研究長期處于體罰環境是否會造成兒童形成說謊等不良習慣。
BRITAIN
家人朋友對兒童成長的影響大于明星
近日,英國德比大學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朋友、家人和老師對兒童的影響遠大于演員和足球運動員等明星。
這項研究對178名小學和幼兒園教師進行調查。這些教師均教授8歲以下兒童,并且幾乎每天都和孩子們在一起。他們認為,相對于影視明星和運動員等名人,孩子們更容易受同齡的、有相似經歷的或與他們生活在一起的人影響。這些教師還報告說,一些體育明星說臟話和使用不文明肢體動作的行為,并不能得到孩子們的認可。
參與研究的教育學者西蒙·布朗希爾指出,針對目前學校中男孩表現不如女孩的現狀,在學齡前和小學階段,讓更多男性成為行為榜樣的呼聲在大眾和教育界非常盛行。不過,他參與的這項研究表明,沒有證據顯示男性更應該成為榜樣。
ISRAEL
自私是基因決定的嗎?
一個3歲的小朋友拿到了六套彩色貼畫。然后有人告訴他,這些貼畫你可以全拿著,也可以分一些給一個你不認識的小朋友。他一張貼畫也沒有。
這是近期以色列一個游戲室(同時也充當社會科學實驗室)里進行的一次實驗的基本方案。一名幼兒教師扮演起研究者的角色,讓136名3歲和4歲的兒童逐一走進游戲室,試圖利用孩子們無心的回答來給行為科學的一個熱門議題帶來一些啟發。這個議題是:兒童是利他的嗎?
研究結果顯示,答案似乎是肯定的,部分原因或許可歸結為基因。大約有三分之二的兒童選擇把一套或幾套貼畫分給素不相識的孩子
對他們而言,對方只不過是一個沒有貼畫的孩子。男孩和女孩的慷慨程度沒有明顯差異。
許多不愿意把貼畫與他人分享的孩子都有一個共同點,即他們的AVPRlA基因存在變異。該基因的功能是調節大腦中一種與社會行為相關的激素。研究人員發現,這種基因變異與分享意愿的顯著下降存在關聯。
到目前為止,有關兒童利他性的研究還是很有限的。但總體而言,兒童表現出的利他性水平還是超乎多數成年人的想象。《兒童心理學手冊》編輯、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艾森伯格稱,如果家長覺得2歲的孩子不可能對人慷慨,他們就不會嘗試鼓勵這種行為。
社會科學家稱,基因或許對人們的分享意愿有一定影響,但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的環境影響似乎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這一點對家長很有用處,因為就連還不會說話的小孩子似乎也有能力理解和模仿關心他人和慷慨大方的舉動。慷慨是一種可以養成的習慣。通過核磁共振成像(MRl)進行的大腦成像研究顯示,如果一個人有慷慨舉動,或者被人描述為一個慷慨的人,此人大腦中所謂的“獎賞回路”(rewaracircuitry)就會連通,促使大腦釋放出多巴胺之類與正面情緒相關的神經遞質。
以色列的研究提到,把屬于自己的東西給予他人時會產生快感,而產生快感的能力被認為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基因。基因AVPRlA調節一種與人際交往和利他性等社會行為相關的激素。研究人員稱,這種基因產生的作用因人而異,因此利他行為可能無法讓每個人都產生快感。
在參加貼畫分享實驗的136名兒童中,有兩個孩子表現特別突出:他們要把所有貼畫都送給別人。以色列希伯來大學心理學家、該研究論文第一作者阿維農稱,在訪談中(訪談有錄像),其中一個孩子被問及把所有貼畫都送人的原因時,他回答說,這樣你就會覺得開心。
研究人員稱,應該對這些孩子進行追蹤調查,直至他們長大成人,以了解慷慨與成功是否存在關聯。美國圣母大學慷慨行為科學項目負責人史密斯舉例說,可以看看那兩個把所有貼畫都送給別人的孩子將來會不會成為圣徒或是烈士。社會科學家指出,盡管研究已經在小孩子身上發現有關利他性的證據,但與成年人一樣,兒童的利他性與利己性也差不多是各占一半的。參加以色列實驗的1 36名兒童中,愿意分享一張貼畫的組群人數最多,其次是一張貼畫也不愿給別人的組群。有二十二名兒童愿意把多于一張的貼畫分給別人。
伊曼紐爾學院的貝嫩森博士仔細閱讀了以色列的研究后說,她不想給那些愿意從六套貼畫中拿出一套分給別人的孩子套上光環。她說,就連3、4歲的孩子也知道,如果某樣東西你有六個,那么拿出一個分給別人其實對你沒什么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