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丸之地的香港,住房問題一直困擾民生。不過,香港的公屋制度卻深得民心,大約半數人口住過港府提供的公屋,享受過遠低于市價的租金。這一住房保障制度,緩和了貧富分化對立,增強了社會階層流動性,確保香港社會能長期繁榮穩定。
一場大火,拉開香港公屋歷史
香港的公共屋村政策(以下簡稱“公屋”)始于一場火災。
在1953年12月24日圣誕夜,九龍石硤尾寮屋區發生的一場無情大火,令5.3萬名災民無家可歸。政府有見及此,立即把部分災場夷平,火速在原址附近興建徙置大廈,臨時安置災民。從此,徙置區、廉租屋一步步開始了長達60年的香港公屋建設計劃。
人們普遍認為,香港公屋是政府為低收入居民提供的住宅——由政府出資興建并擁有業權(產權),以低廉租金出租給居民。其申請對象全部為中下階層的低收人民眾,白領和中產階級不夠資格享受這種福利待遇。
1972年,時任港督的麥理浩公布了“10年建屋計劃”,這個計劃意為150萬居民解決住房問題,1987年,港府又推出“長遠房屋計劃”。鼓勵市民購買公屋。此時,公屋的條件也越來越好——樓層從7層上升到16層,后來,隨著建筑科技的進步,公屋的層數達到了30-40層,在公屋周邊,政府還建設了大量的娛樂設施;1990年,港府還推出了一些專為特殊人群考慮的公屋。比如,“夾心階層住屋”計劃,主要針對收入超申請公屋上限的人群:“長者房屋計劃”是針對老年人居住的公屋。
香港房屋委員會是香港公屋的統籌和負責機構。在公屋的早年歷史上,港府不僅免費提供土地,還提供大量資金支持公屋建設。1988年以后,港府不再給公屋建設注入資金,只是免費提供土地,香港房委會也改成了自負盈虧的機構。
公屋解決三分之一人口住房問題
據悉,現行香港公屋包括廉租屋、居屋和房委會下轄的臨時房屋三個類別,前兩者占公共房屋總數的90%。
香港嚴格限制公屋面積,多數是50至60平方米,有的只有20至30平方米;居屋擁有非完全產權,只能由房委會回購,業主10年內不能出租或出售;廉租屋則完全沒有產權,政府每兩年根據通脹率調整一次租金,輪候來租。
目前,香港共有約73萬套公屋,超過200萬人租住其中,約占香港總人口的29%。
與許多內地人想象中的不一樣,香港的公屋外表看上去與商品房并無兩樣,每家住宅都配有防火大門和橫拉式的防盜門,有專門的物管公司,有的還配有甲級保安。
與公屋相關的配套也十分完善。在公屋投入使用前,周邊的交通設施網絡和配套游樂設施都會準備就緒,比如大型超市、康樂中心、籃球場、游泳池等等。公屋的平均月租價格為1320港元,租金中已包括差餉、管理費和維修保養費用,僅為市場價格的1/3到1/4。
對于暫時遇到經濟困難而無法負擔公屋租金的租戶,房委會有一個“租金援助計劃”。如住戶的租金占收入比例超過20%,或收入低于限額的60%,可獲寬減租金25%至50%,減租期為一年。有長期經濟困難的家庭,則可向社會福利署申請救濟金,即綜合社會保障援助金,政府向綜援戶提供租金津貼,其數額足以支付全數租金。
此外,港府還會不時推出惠民政策,比如,今年港府為香港的公屋住宅租戶代繳2011年8月及9月份的租金,總額為18.1億港元,將惠及約69萬個公屋租戶。
法律撐腰,公屋制度運行良好
據悉,申請公屋的家庭或個人,必須是年滿18周歲的香港永久居民,其每月家庭總收入及現時的總資產凈值,不得超過房委會規定的最高人息及總資產凈值限額——該類限額會按年修訂。住戶不能擁有私人住宅物業。
以新界元朗的天水圍屋村為例,一個四口之家合計的月收入現時不得高于1.1萬港元。申請人及其家庭成員還必須申報資產,包括土地,房產,車輛,可轉讓的汽車牌照、投資類別的資產,業務經營,銀行活定期存款及可動用的現金等,總之需要證明自己是低收入家庭。
全港公屋主要分布在市區、擴展市區,新界及離島四個區域內,申請人填表(公屋輪候冊)后排隊輪候。所有的輪候排隊情況,都會在網站上公開。目前,香港公屋的平均輪候時間是三年。
由于公屋資源逐年緊張,公屋制度的公平性保障尤為重要。為此,港府建立了完善的懲處和退出條例。條例明確列舉的濫用公屋情形包括:將房子分租或轉租他人,將房子作貨倉等用途,在公屋進行聚賭藏毒等不法活動、虛報資料或資產人息等。根據懲處及退出條例,對于濫用公屋者,除了需要接受法律懲處外(香港房屋條例規定,任何人士如故意向房屋委員會虛報資料,即屬違法,一經定罪,可判罰款2萬港元及監禁六個月),還必須即時退出公屋。
入住之后的監管則依然持續。公屋租戶住滿10年后,每兩年須申報住戶收入和資產,而房屋署也會定期“家訪”,了解住戶情況。香港房屋署還成立了100多人的“善用公屋資源分組”,專責落戶巡查,嚴格審查公屋住戶的收入、資產申報以及公屋使用情況。
譬如,一公屋住戶因填報2009年的入息申報表時作出虛假陳述,經法院裁定罪名成立,戶主被判監禁八個星期,其子女各被判罰80小時社會服務。
由于公開透明,違規必懲的公屋制度,幾十年下來,香港的公屋無人插隊,極少有人敢虛報瞞報經濟收入,這也是香港公屋制度良好運行的保障。
港府須重振公屋政策
香港是一個貧富高度懸殊的地方,既有亞洲最貴的樓價——每平米達86萬港元,又有超過120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據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的統計數據)。因此,對香港市民來說,公屋政策深得人心。
目前,港府三大房屋公營機構每年可以提供1.5萬個新建的公屋單位,加上每年從公屋中流轉、空置的退出單位,每年合計大約可提供3萬個單位。日前,香港房屋委員會宣布,將在今年向合資格家庭提供3.33萬個可租住的公屋單位,其中2.31萬個預留給公屋輪候冊上的申請人。
僧多粥少,這顯然無法滿足急迫“上樓”的申請者。根據房屋署文件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公屋輪候冊上約有15.24萬宗申請,其中有6.34萬名為非長者單身人士,當中有46%為30歲以下的單身人士,即約2.92萬人。在“配額及計分制”下,有申請人甚至等了六年都未能獲編配。
1997年金融危機后,香港的房地產一度非常低迷。當時的特首董建華有一個每年建8.5萬套公屋的大計劃,許多人認為該計劃加快了房產市場的下跌。為了保證有房者的利益,2002年,香港政府宣布不再建造新的居屋(可供出售的公屋)。
無限期擱置興建居屋,意味著有資格夠買居屋的市民,被剝奪了選擇權,也意味著想改善生活條件的公屋租戶,喪失了居屋市場自置物業的機會。從去年起,不斷有社會各階層就此話題提出看法,《地產霸權》作者潘慧嫻表示,港府需有誠意及決心返回公屋政策初始之德政軌道上,“應該將嚴重扭曲之房屋供應及經濟產業結構問題,以至其所產生之跨代貧窮及貧富懸殊深層矛盾,徹底解決”。
近日,又有調查報告顯示,大部分港人均認為現時租金及樓價超越負擔能力,88.4%受訪者贊成港府復建居屋。
但是多數港人認為,公屋作為香港中低收入民眾最基本的棲身居所,它是香港社會福利保障體系中重要的一環,能最大限度起到穩定社會,穩定民心的作用,亦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貧富差距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