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第四屆秦腔藝術節上,我看了由西安易俗社青年演員惠敏莉主演的現代戲《柳河灣的新娘》,情不自禁發出贊語,“我國劇壇又升起了一顆新星”。這個“新”字有幾層意思:
其一,該劇主人公柳葉是當代戲曲舞臺上的一個新形象。本劇通過一個美麗、善良女性的悲劇命運,揭示了深邃復雜的社會歷史基因。在國、共兩黨斗爭的社會矛盾、宗法家族的封建禮教、傳統習俗的陳舊觀念的重重擠壓下,一個明大義、守信諾、忍辱負重、忠貞善良、彰顯著人性光芒的新女性被扼殺了。她不是叱咤風云的時代英雄,也不是三從四德的舊女性,她是在新舊社會交替、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尖銳斗爭的特定時代的產兒。同時劇中圍繞柳葉設置的瑞軒、石頭、小蘭、公婆、族長等人物亦各有所司,鋪就了主要人物的生存環境。戲劇情景通達順暢,敘事與抒情交相輝映,抗日戰士殉國之悲壯與柳葉、瑞軒深夜喜逢之情致是全劇的華彩樂章。唱詞俗中見雅,本色當行。音樂唱腔在保持著秦腔高亢激越本體的基礎上,吸納了民間和時尚的音樂元素,尤其加強了抒情性,增強了音樂唱腔的感染力和表現力。舞臺美術典雅大氣而不堆積,內外景主要以掛幕與吊片構成,為表演留出了足夠的空間,加以燈光疏密強弱的渲染,營造了虛實相問、雅淡清麗的戲劇情境。前后三次出場的婚轎,既平添了舞臺亮色、點染了民俗色彩,更突現和映照了主人公的藝術形象。
其二,編劇謝家姐妹(謝迎春與謝艷春)是劇壇的兩位新人。她們原本不是專職編劇,姐妹二人初為教員,后來姐姐迎春常年工作在文化行政部門,妹妹艷春從事戲劇研究工作。但她們對戲劇創作情有獨鐘,勵志篤學,虛心求教,厚積薄發,出手不凡。此前她們有過若干習作,該劇可謂是初次亮相,便贏得碰頭彩。此乃是她們辛勤的結晶,亦是劇苑之快事-在戲劇被邊緣化的社會氛圍下,就愈加難能可貴。
其三,飾演主人公柳葉的惠敏莉是一位初顯鋒芒的優秀青年演員。這里需著重講一講為什么說初顯,惠敏莉原為黃土高坡的農村娃,從藝廿余年來,由于她的聰慧好學,執著敬業,打下了厚實的基本功,經受了舞臺磨練,然而始終未能在更大的空間和更隆重的場合展現她的才氣。直到《柳河灣的新娘》的成功上演,才讓來自北京的專家和全國各地的戲劇工作者一睹她的芳華。她飾演的主人公柳葉有著外柔內剛、秀外惠中的整體神貌,初嫁時的溫潤秀麗、淑雅恬靜,守望時的心篤神定、恪守閫范,靜夜思夫的神往,夫妻相聚的甜蜜:聞噩耗時的堅貞,受責打時的剛烈……惠敏莉對柳葉性格發展的行進軌跡,心路歷程和情感波瀾,刻畫細膩,形象鮮明。敏莉的演唱以情馭聲,聲情并茂。美視美聽,讓人盡享審美之愉悅。她憑借在該劇中的表演贏得中國戲劇梅花獎之殊榮,乃實至名歸。
其四,眾人拾柴火焰高,時也,勢也。戲劇是綜合藝術,也是群體藝術,需編、導、演、音、美的通力合作,這里的關鍵是要有一個統領群體的指揮中心。擁有百年藝齡的易俗社,乘改革之東風,銳意進取,慧眼識才。據說《柳河灣的新娘》的文本被一位社領導珍藏了三年才推上了舞臺,終于使一部既有深邃厚重的思想意蘊,又有精致美學價值的力作得以應時面世;多年默默無聞的青年才俊惠敏莉得以才藝大展,一顆劇壇新星在西北大地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