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目前“國標”和“地標”下的“和田玉”是一個不具產地含義的天然玉石的品種名稱。對廣大玉器消費者而言,看到一紙“和田玉”鑒定證書,且勿急于掏銀子購買,其證書是百分之二百真的,可對玉器的市場價格并未作出有效的指導與判斷,就如同老虎與貓都屬貓科動物,而它倆的價值卻相差十萬八千里。作為一名消費者,大概花大把銀子都想買到“老虎”而非“貓”吧,就怕花了“老虎”的價錢卻買來了一只“貓”,而無處說理,反正都是“和田玉”呀。還得我們消費者自己練就火眼金睛,區分“老虎”與“貓”。
傳統概念里的和田玉是指分布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之南的昆侖山和阿爾金山地區—西起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干縣之東的安大力塔格及阿拉孜山,中經和田地區南部的桑株塔格、鐵克里克塔格、柳什塔格,東至且末縣南阿爾金山北翼的肅拉穆寧塔格,成因為接觸交代(中酸性侵入巖和鎂質碳酸巖的接觸帶中)作用所形成的軟玉。和田玉的成礦帶綿延1100多公里,在險峻陡峭的高山之上分布著和田玉的原生礦床及礦脈,海拔在4000米以上,在高山腳下的不少河流中都曾產出過極其名貴的和田仔玉。隨著人們對礦山的開采,對玉石的挖掘,近幾年,我們除在新疆境內的昆侖山和阿爾金山腳下采掘出過和田玉外,也在青海、貴州等地區以及俄羅斯、韓國等其他國家和地區發現并開采出了大量的軟玉原料,其中也不乏品質較好者。這樣一來,曾經只在新疆和田地區發現的軟玉,如今就不再僅僅只產于和田,同種礦物成分的玉石也為其他地區所產出。那么,和田玉一詞所包含的內容就不能滿足同種礦物組成成分的玉石的概念,而這一問題也一度困擾著和田玉愛好者及其研究者們。
2010年由新疆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安排部署,以自治區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為主要研究單位,自治區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自治區巖礦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站等幾家單位共同參與,對《和田玉地方標準》(標準代號: DB65/T035-2010代替 DB65/T035-1999)的內容進行了重新修訂,并同時出臺了和田玉實物標準樣品。該標準經過多方專家的反復推敲、仔細研究及再三考慮,并廣泛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也為順應和田玉的市場發展趨勢,將和田玉的定義改為:“和田玉是由自然界產出的,主要礦物質組成為透閃石、陽起石,具美觀、耐久、稀少性和有工藝價值的礦物集合體”。并強調,和田玉已演變為天然玉石的品種名稱,不具有產地含義,與國家標準相統一。新修訂的《和田玉地方標準》于2010年3月1日發布,2010年6月1日實施,目前,和田玉一詞已不再僅限于由新疆和田玉地區所產出的軟玉,這個名稱也已不再具有產地意義。
下面,讓我們再來了解一下“國標”與“地標”下和田玉的一些基本性質,謹供收藏愛好者參考、借鑒。
和田玉的主要礦物組成成分
和田玉主要是由角閃石族中的透閃石—陽起石類質同象系列的礦物所組成,其化學通式為:Ca2(Mg,Fe)5Si8O22(OH)2,其中Mg、Fe間可呈完全類質同象替代。根據國際礦物協會新礦物及礦物命名委員會批準角閃石族分會推薦的尼克(B.E.Leake)的“角閃石族命名方案”,透閃石與陽起石的劃分按照單位分子中二價鎂和鐵的占位比率不同予以命名,即:
當Mg/(Mg+Fe2+)=0.90~1.00時,為透閃石。
當Mg/(Mg+Fe2+)=0.50~0.90時,為陽起石。
當Mg/(Mg+Fe2+)=0.00~0.50時,為鐵陽起石。
和田玉的主要組成礦物為透閃石,次要組成礦物有陽起石及透輝石、滑石、蛇紋石、綠泥石、綠簾石、斜黝簾石、鎂橄欖石、粗晶狀透閃石、白云石、石英、磁鐵礦、黃鐵礦、鎂鐵尖晶石、磷灰石、石榴石、金云母、鉻尖晶石等。在多數情況下,和田玉是由透閃石和鐵陽起石這兩種端元組分的中間產物所組成。透閃石和陽起石都屬于單斜晶系,其常見晶形為長柱狀、纖維狀、葉片狀,而和田玉就是由這些纖維狀礦物組成的集合體。
和田玉的主要物理化學性質
主要化學成份:和田玉是一種含水的鈣鎂硅酸鹽,其化學通式為:Ca2(Mg,Fe)5
Si8O22(OH)2。
晶系:和田玉是一種多種細小礦物顆粒組成的非均質集合體,而組成這種集合體的礦物顆粒主要是透閃石,為單斜晶系。
結晶習性:組成和田玉的細小礦物顆粒本身為顯微纖維狀晶體。和田玉的原生礦床常為塊狀,即俗稱的“山料”;原生礦床經風化崩落,并由河水搬運至河流中上游的次生巨礫或表面棱角稍有磨圓的卵石,即俗稱的“山流水”;若是原生礦經剝蝕后,被流水搬運到河流中沉積下來,分布于河床及兩側階地中,或裸露于地表或埋藏于地下,變成塊度較小、表面光滑、質地細膩、溫潤的卵石,即為俗稱的“仔玉”(圖1)。由于經上千次搬運、剝蝕及沖刷,仔玉表面的粗糙部位及質地較差部位都已磨去,留下的是玉石中質地最好的部分,這也就是仔玉價格昂貴的主要原因。
結構:和田玉具有典型的纖維交織結構。和田玉的礦物顆粒細小,結構致密均勻,所以和田玉質地細膩、潤澤,且具有很高的韌性。依據和田玉礦物顆粒的大小、存在形態及顆粒排列結合方式的不同,可將和田玉的結構分為以下6種:
1. 毛氈狀交織結構(顯微隱晶質結構)。
2. 顯微葉片變晶結構。
3. 顯微纖維變晶結構。
4. 顯微纖維狀隱晶質結構。
5. 顯微片狀隱晶質結構。
6. 顯微放射狀或帚狀結構。
摩氏硬度:約為6~6.5。
比重:由于和田玉的成分復雜,含有多種礦物組分,所以其比重常不為定值,一般約為2.80~3.10g/cm3,多為2.95g/cm3左右。
折射率:透閃石的折射率為:1.606~1.632,而由于和田玉是多種礦物組成的集合體,故只能讀到一個數值,且只能用點測法讀出1.62左右一個折射率值。
光澤:光澤是指玉石對光的反射能力。和田玉一般呈油脂光澤,也有部分和田玉會呈玻璃光澤。
透明度:半透明~不透明。
顏色:和田玉的顏色種類較多,目前根據《和田玉地方標準》的規定,將和田玉的顏色劃分為以下幾個大類:白玉、青白玉、青玉、黃玉、糖玉、碧玉、墨玉,其中白玉中質地細膩、油潤度好、雜質少于玉石總體10%的品種被稱之為“羊脂玉”,這也是和田玉中的上品(圖2)。青白玉是介于白玉與青玉之間的過渡品種(圖3),如此類含糖色,占主體玉石25%-85%者,稱之為“糖青白玉”,青白玉以質地細膩、顏色均一、無雜質者為好。青玉的顏色以青色為主,或深或淺,或透明,或不透明,也有略帶綠色者,這種綠色是由鐵引起的(圖4)。碧玉主要以綠色調為主,少數也略帶藍色調,常伴生黑點,碧玉的綠色主要由鉻和鎳引起,其中以通體全綠、半透明、無黑點、無雜質、無綹裂者為上品(圖5)。黃玉主要以黃色為主,可帶有不同深淺程度的綠色,其中以雞油黃色為最佳(圖6)。糖玉主要表現為紅糖色,或淺或深,主要由鐵引起,其中以糖色濃淡適中、均勻、無雜質者為佳(圖7)。墨玉主要以黑色為主,墨色主要由石墨顆粒引起,墨色部分占整體玉石的30%以上(圖8),其中以墨色漆黑均勻、通體一色或黑白分明者價值最高。
吸收光譜:和田玉的吸收光譜無特征。有些品種在藍綠區509納米處可見一吸收帶。
發光性:和田玉在紫外熒光燈下一般呈惰性。而目前有些和田玉在長波紫外熒光燈下可呈現熒光,那是由于和田玉浸過蠟或染過色的緣故。
斷口:參差狀斷口。
解理:由于和田玉是礦物集合體,故整體不見解理面。
包裹體:和田玉中常含有黃鐵礦包體(圖9)。
和田玉,在中國幾千年悠久的歷史長河和燦爛的古代乃至近現代文化中,以其光潔柔美的色澤、堅韌細膩的質地以及人類輔以的精湛細致雕刻工藝長久地受著中華民族的追捧,再加上人們將“仁、智、禮、義、信”的道德理念、社會財富、權利以及美好祝愿等一系列社會元素賦予和田玉之中,從而使和田玉從一塊石頭變成有靈氣、有思想、有意境、有寄托、有信仰的神物,而使其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經久不衰,長久地屹立于中華民族的心目中。從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開始,和田玉制品作為日常用具、裝飾物品、祭祀器物、禮器葬器等,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為人類源遠流長的藝術史增添了一筆不可磨滅的輝煌,而且,這輝煌也必將會永久地延續下去。(責編:蔚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