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廷為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軍費支出龐大,財政拮據,遂于咸豐四年(1854年),在全國掀起一股趕鑄大錢的狂瀾,所鑄大錢,品種之多,創歷史之最,至于版別更是難以勝計。
新疆寶迪局雖在咸豐八年(1858年)才正式成立,但為了趕鑄大錢,在咸豐五年(1855年)采取邊籌建邊鑄造的方針,成效顯著,除鑄造了當十大錢外,還鑄造了當八、當八十兩種特殊面值的大錢。當時新疆北路制錢與白銀的兌換比值為制錢八百文兌銀一兩,則八十文兌銀一錢,八文兌銀一分。為了兌換方便,寶迪局就鑄造了這兩種面值的大錢,當八十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品種。
華光普《中國古錢大集》丁卷1697、1698頁錄有當八十兩種拓本,一拓下注“黃銅”二字,一拓旁注:“迄今共陸續發現十枚左右,除一品紅銅外,余皆為黃銅質”。兩拓均標二級,12000元。袁銀龍的《中國古幣·收藏鑒賞3400例》444頁,也有該錢一拓,標明外徑47毫米。三拓錢文無明顯差異。
我集藏一枚“咸豐元寶”寶迪局當八十大錢,外徑54.4毫米,厚4.3毫米,重59.7克,黃銅質,錢文風格與上述三拓基本雷同,內徑也基本相同。主要區別是本品外廓寬大,達8.8毫米,而三拓似乎不到6毫米,更凸顯的本品為“缶”寶,彼等為“爾”寶,其他正背錢文,每字均有微小差別,如本品“咸”字首撇斜彎,不露頭;“豐”字上部山字,旁邊兩豎,一端向內,一端向外,而華拓“咸”字首撇直而露頭,“豐”字為“斜山豐”等等,其他細別,在此不贅。
本品錢文峻削壁立,如刻如鑿,錢文深達1.5毫米,廓口字口圓鈍,磨損自然,包漿溫潤,系試鑄大樣錢。主要缺陷是外廓砂眼粗大,黑色疤痕成片綿延,嚴重影響觀感。我想這是由于寶迪局侖促上馬,缺乏經驗所致,以后經過改進才少量鑄造。本品可能是經過反復試驗后,流散出來的報廢樣錢,但從總體看,質量還是相當出彩的。由于寶迪局積極響應清廷的詔令,白手起家,邊籌邊鑄,終于鑄出了三種大錢,使清廷深感滿意,咸豐七年(1857年),鑄錢有功人員得到清廷升遷獎賞。
本品雖未見于著錄和發現的報道,但我并不懷疑它的真實性,尚祈董老點評,歡迎藏友質疑。(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