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勾錢文的始祖
——雙勾文“四銖”半兩
說起雙勾錢文,大家會想起赫赫有名的太平天國錢幣中的珍品—銀質雙勾錢文的“天國圣寶”。
雙勾錢文,在我國及各藩國古代貨幣中均極為罕見,除了太平天國這一種,僅見元代鉛質方孔泉鈔錢,其他再未見聞。乙亥歲末,承蒙王羲之故里泉友李正杰出示一枚聞所未聞的漢代雙勾文“四銖”半兩古錢,是錢生坑,遍身裹滿紅斑綠銹,錢徑2.6厘米,穿口0.7厘米,重3.2克。
此枚半兩系多年前從一批半兩錢中所揀選,錢文是標準的雙勾文,不是移范形成的重影,也不是后天改刻的,經查看中國錢幣叢書甲種本之十二《半兩錢研究與發現》等有關半兩錢幣的專著,未見有類似之雙勾錢文者,由此可見是品之罕也。這枚雙勾錢文的“四銖”半兩,應是目前所發現的我國古代貨幣中最早的雙勾錢文。(責編:丁丑)
■一枚北海幣中的“大樣”
“大樣”是古代金屬鑄幣中的一種稱謂,指的是錢徑大于同類者,是相對于“正樣”和“小樣”而言的。“正樣”屬于標準形式。
近現代紙幣為了保證它的信譽、嚴肅性以及防偽,一般來說規格和刷色高度一致,難以出現金屬鑄幣中的“大樣”、“正樣”和“小樣”,但凡事皆有例外。在我國解放區發行的紙質貨幣中,由于當時環境險惡和條件艱苦,有的同一件鈔版會印制有很多種刷色的鈔票,票幅規格也不盡一致。如山東解放區的北海銀行,1944年發行的面值為“壹佰圓”烈士塔圖鈔票,目前已發現七種不同的刷色。
最近征集到一枚北海銀行發行的1944年版的“山東”、“伍拾圓”紅色澆地圖鈔票,品相較好,幾達十成,確系是真品無疑。查閱余繼明著、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解放區紙幣圖鑒·北海銀行紙幣券》,該書第43頁收錄一枚圖案、刷色與之完全相同者,票幅標為141毫米(橫)×70毫米(縱),經實際測量筆者這一枚規格為:147毫米×73毫米,其規格比圖鑒中著錄的大出許多,稱得上是同版紙幣中的大樣了。北海幣中不乏同版圖、同刷色中規格不同者,就目前資料所見,像這種規格差別達6毫米者,尚屬少見。這種差異,客觀說明了抗日戰爭期間山東根據地物資的供給情況,反映了當時艱苦而又真實的歷史。(責編:丁丑)
■“端平通寶”折十背豎月錢
端平是南宋理宗的年號,端平年間(1234-1236年)鑄有“端平元寶”、“端平通寶”、“端平重寶”銅鐵制錢,版別較多,但未見有星月紋者。近得一“端平通寶”錢,背面穿上鑄有一豎月紋,月紋規整高挺,介于內外廓之間且無粘連,位置居中,可以排除流銅的可能,是標準的豎月紋。此錢徑3.52厘米,穿口1.2厘米,重12.5克,錢身裹滿紅斑綠銹,是開門見山的古錢真品。南宋銅錢的星月紋在淳熙以后就幾乎消失了,鐵錢中尚多。此錢的發現為端平錢增添了一個稀見的品種。(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