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刊在今年第八期“老董泉苑”欄目中的《千載盛世與“騶虞峙錢”》一文中提到“太平百錢”,董老也載文提及“此錢的形制,錢文風格與‘太平百錢’‘世平百錢’極為接近……”
本人正好在一年前集到一枚“太平百錢”和近期集到一枚“騶虞峙錢”,今見貴刊的報道,特別是董老精彩的點撥,使我加深了對兩幣的認識,現將兩幣的照片顯露于后,供大家欣賞。
一、“太平百錢”幣(圖1)
是品制作規范精美,包漿熟舊,錢文是篆隸合書,筆畫清晰流暢,古樸端莊,文承“大泉五百”之文,如“百”字,和“大泉五百”(圖2)的長瘦形“百”字一模一樣。
數據是:錢徑24毫米,穿徑7毫米,厚1.8毫米,重4克。
“太平百錢”的歸屬和鑄造年代,曾引起多種推測和爭議,目前尚無定論。
舊說西晉惠帝康元年庚申,益州刺史趙欽據成都,建元太平(公元300-301年)鑄“太平百錢”……亦謂東漢末劉璋據益州時期所鑄。一說張魯據漢中時所為。還有人認為是東吳會稽王孫亮太平年間鑄造的。
但根據近年出土的實物,已漸明朗……
1955年,武昌孫吳鄭丑墓出土“太平百錢”128枚,同出鉛質地券紀年為黃武六年,即蜀漢建興五年(公元227年)時,孫權尚稱吳王,可見“太平百錢”不遲于孫吳黃武六年,較舊說提早了70多年。
根據史料記載,蜀漢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劉備病亡,其子劉禪繼位。當時劉禪才17歲,諸葛亮輔佐,改元建興。諸葛亮大力發展蜀中經濟,恢復吳、蜀聯盟,整頓內政,獎勵生產,使蜀中展現一片太平繁榮景象。為發展經濟、商貿、戰備需要,“太平百錢”這時始造是有可能的。此時,與鄭丑墓出土的“太平百錢”在時間上是相符合的。
關于“太平百錢”的鑄地,從近年出土的兩件“太平百錢”銅范母,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1980年,四川成都小通巷出土“太平百錢”銅范母一件。
另一件出土于甘肅南部成縣附近的河灘故道中(圖3),當時,成縣是蜀漢武都郡轄地。據考,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時,建興七年(229年)就管轄此地。
出土的這兩件“太平百錢”銅范母為“太平百錢”為蜀漢鑄幣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
二、“騶虞峙錢”幣(圖4)
幾月前,我在一泉友家中發現此幣。當時覺得此幣很特別,錢文四字近方形,又從未見過,問及來路,他說,幾年前,在廣西桂林附近叫興安的地方,從一位老年錢販處收到的。由于我喜獵奇,和他交換锝到,不久后,看到了貴刊第八期的介紹,經對照,無論形制、錢文還是數據,都完全一致,而且我這枚品相略勝一籌,想起董老常說的錢緣,料不到我親身體驗一回,自然欣喜萬分。
是品銅質頗精,呈褐紅色,包漿老舊,入骨的綠銹和土斑,結實厚篤,層次分明,古樸自然,屬老生坑品。錢文篆書清晰明朗,每字每筆可辨,書寫流暢,氣勢生動,布局幾成方形,與馬定祥、華光普編著的泉譜書中的拓圖完全一致。是品形制、風格與“太平百錢”相近,繼承“大泉當千”的錢文,如方形“當”字,和是品的“虞”字極相似,二字筆劃都力折,頓挫有節,在剛勁中,有著秀麗的姿致。它又承“太平百錢”的錢文,如其中的“錢”字左側的“金”字,上部呈“三角形”,中下部“土”字,兩側的四點及右側下方的“戈”字,最后一筆的下垂,相互的走筆、寫法,如出一轍(圖5)。
關于它的身世,史料都失載,我認為應在“太平百錢”之后,定為六朝之物,是合理的。
據考,是品自清代以來,有百余年未現身,由于改革開放,全國各地開山翻地,它才羞答答地現世,我看數量也不會太多,僅幾枚而已。
我不但見到它的芳容,而且它已成為我的古錢幣家族中的一員。(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