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雍正王朝》《步步驚心》等清宮劇的熱播,使得觀眾對清朝銀票的認識停留在“動輒成千上萬,功用雷同紙幣”的誤區(qū),其實大謬不然,清朝銀票的發(fā)行、面額、流通、形制、兌現(xiàn)有很多曲折干系。今在一位泉友王先生處看到一張咸豐五年的銀票,背面并有多處書寫及印章印證其流通過程,極為珍貴,筆者就由這張銀票淺談清朝“官票”的收藏和鑒賞。
發(fā)行時間:王先生這張銀票左側有“咸豐五年二月二十二日”字樣,年號以外的年份日期皆為手寫體,字跡工整清晰。歷史上最早的銀票出現(xiàn)在北宋,而清初并無銀票,咸豐初年因國庫虧空,內外交困才開始發(fā)行“戶部官票”和“大清寶鈔”,并規(guī)定“官票即現(xiàn)銀,寶鈔即制錢”,是以戶部官票即為銀票。清朝官票從咸豐三年五月發(fā)行至同治元年十二月取消一共存在不到十年,并且每張官票上皆有明確日期,所以清朝官票僅在咸豐一朝,若不在此年號內皆為贗品無疑,這是最基本的常識。
銀票面額:銀票正中央豎寫“準二兩平足色銀拾兩”字樣,“拾”字闊大居中,并有印鑒加蓋以防偽。咸豐三年(1853年)第一批官票中只有“壹兩”、“伍兩”、“拾兩”、“伍拾兩”的面額,后來又加印了“叁兩”的面額,發(fā)行中從未出現(xiàn)“佰兩”銀票,更大面額聞所未聞。官票上“二兩平足色銀”規(guī)定的是銀兩的成色,指每百兩比庫平少六兩,防止貪官奸商從中舞弊。
冠字編號:銀票左側豎排寫著“傍字第一萬四千一百九十六”,官票上的冠字及編號皆為手寫,字體與年號同。所謂“冠字”是為了推行戶部官票,最初以“天、地、宇、宙、日”為冠字,后來又有了“仁、義、禮、智、信”和“宮、殿、盤、郁、樓”等。編號則是根據(jù)同期發(fā)行總額配發(fā)到各冠字中的排序,按理應有一定數(shù)目,所以有的鑒賞家以官票中所標編號超過排序最大數(shù)目者為贗品,其實不然,除咸豐三年的官票外,以后發(fā)行的皆為超額填發(fā),這也是后來官票信譽不佳的一大原因。
形制版式:官票為長方形,與現(xiàn)在的紙幣類似,不同之處在于單面印刷、豎排。戶部官票用高麗苔紙印制,有極細的纖維絲,用以防偽,背面空白,用以書寫流通記錄,加蓋印鑒,四周有龍紋。該幣票面主色調均為藍色和紅色,其票面上端方框中有“戶部官票”四字,左面是滿文,右面是漢文,均為雙行書寫,中間標明“二兩平足色銀××兩”。下面寫“戶部奏行官票,凡愿將官票兌換銀兩者與銀一律,并準按部定章程搭交官項,偽造者依律治罪不貸”。發(fā)行日期以直行載于票面的左側,紙幣序號則印在票面右側。
“四乾五宇”:官票由戶部印制,一時還得不到市場認可,為了推行“戶部官票”,京城內外開設有乾豫、乾恒、乾豐、乾益和宇升、宇謙、宇豐、宇恒、宇泰官號,統(tǒng)稱“四乾”、“五宇”官號,用以匯兌。
官票雖然比現(xiàn)銀進步便捷,但清朝政府濫發(fā)官票,引起官票急劇貶值,且監(jiān)管不力,貪污腐化,并未取得相應成效。官票從1853年發(fā)行后,便漸漸無從取銀,不能兌現(xiàn),受到多方抵制,京城市面收者漸稀。到1856年底,銀票市價貶值到票面價格的百分之三十。1861年秋后,民間所存官票幾同廢紙,完全成為搜刮民脂民膏的工具。
戶部官票和大清寶鈔雖然作為有限,“鈔票”一詞卻廣為人知,沿用至今。
時至今日,這些記錄著當時發(fā)行與流通印記的清代官票存世已不多,品相完好、字跡清晰者極為難得,背書豐富者更是珍貴,曾經(jīng)成為“廢紙”的大清官票,因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和文物價值而身價百倍,與砝碼銀錠實物價值不差上下,成為泉苑中一道獨特的風景。(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