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看到一個四川都江堰玉堂窯白釉銘文香爐(圖1、圖2),直徑17.5厘米,刻有70余字,有這么多字的高古瓷器實屬罕見。把它拿起來一看,“成都府路永康軍青城縣廣濟(鄉)(磁)窯居住男弟子茍字少……”(圖3、圖4)等字令人為之一震。成都府路、永康軍、青城縣、廣濟(鄉)、(磁)窯等名稱同時出現在同一件宋代物件上,實屬首次,其重要意義可想而知。
北宋淳化四年(993年)至至道二年(996年),發生了王小波、李順領導的農民起義。北宋時人記載說“青城縣民王小波”或“王小波、李順皆青城縣人”。《宋史》也記載為“永康軍青城縣民王小波”或“蜀州青城民王小波、李順”。永康軍青城縣究竟是什么地方?多年來人們一直在探索,現在已經知道就是都江堰至青城山一帶。迄今為止,出土的實物證據有以下幾件:
1.1926年在都江堰玉堂鎮西山麓柳佾墓中出土的宋高宗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永康軍知軍柳佾墓志》上面寫道:“以是年十月十一日葬于岷山廣濟鄉永寧里”。
2.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張保娘買地券》說張保娘在“大宋劍南西川永康軍青城縣大德鄉招賢里居住”。
3.1974年出土的孝宗隆興二年(1164年)《柳佾買地券》上寫道:柳某“于今年六月二十一日戌時以疾告終……官于永康軍青城縣廣濟鄉大皂里之原,擇此靈山口地安厝宅地”。
4.1973年出土的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成紀夫人墓銘》墓志說:“歲在乾道改元六月初四日口疾沒于正寢。卜以是年八月二十日合葬于青城縣廣濟鄉大皂里……永康軍司法參軍程高謹記。”
這些實物清楚地表明兩宋時期永康軍青城縣在今都江堰境內,可惜前兩件僅在《《灌州金石錄》》上有所反映。
然而,可作為第5件實物證據的這個玉堂窯白釉爐上的“成都府路永康軍青城縣廣濟(鄉)(磁)窯居住男弟子茍字少察……”等文字所包含的內容,遠遠超出了以上所有物證。首先,它的文字表明,青城縣是成都府路永康軍的青城縣,而不是像某些古籍上說的眉山青神縣;其次,青城縣廣濟鄉有磁窯,這不正是今天我們說的玉堂窯嗎!也就是說,今天看到許多唐宋瓷窯遺跡的玉堂鎮岐山、鳳鳴一帶,就是宋代稱為青城縣廣濟鄉的地方,地上的瓷片遺存恰是鐵證。再看一看這一帶的地形地貌(圖6),是多么地適合攻守聚散,難怪王小波、李順領導的農民起義能從這里開始。
現在看一下這個香爐的具體年代。該爐刻文中有“□□□□歲三月二十八日生發心造……”字樣(圖4、圖5),“歲”字前的四個字僅殘留少許。辨認出這四個字,是判斷該爐具體年代的關鍵。宋代成都周邊各窯,有刻文的器物及刻文內容如下:
1.琉璃廠窯醬釉盞殘件:“……紹圣三年五月一日”(1096年)
2.尚崇偉藏醬釉盞:“壬寅歲宣和四年六月初一日蔣世祥發心造此明燈香花供養常愿安樂”(1122年)
3.琉璃廠窯醬釉爐:“建炎庚戌歲造記購置 香花供養”(1130年)
4.琉璃廠窯醬釉爐:“紹興癸丑歲造記購置 香花供養”(1133年)
5.金鳳窯醬釉燈座殘件:“丁丑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
從以上各例可以看出:“歲”字前面一定是天干地支,再往前就是皇帝年號。在該爐“□□□□歲三月二十八日生發心造……”刻文中,“歲”前面殘留一點和方框左下角,顯然地支中有“寅”字如此。根據再前一個字的殘留,可看出其天支為“庚寅”即“庚寅歲”。“庚寅歲”前面殘留部分“辶”,在查遍北宋、南宋皇帝年號后得知,這個字只可能是個“道”字。在兩宋54個皇帝年號中,只有北宋“至道”和南宋“乾道”兩個年號,而“至道”年間沒有“庚寅歲”,那就只有“乾道庚寅歲”了,因此,該爐這段文字便是“(乾)(道)(庚)(寅)歲三月二十八日生發心造……”“乾道庚寅歲”即南宋孝宗趙乾道六年,也就是公元1170年。那么,該爐外沿上的這圈文字便是:“成都府路永康軍青城縣廣濟(鄉)(磁)窯居住男弟子茍字少察(乾)(道)(庚)(寅)歲三月二十八日生發心造焚(乾)(坤)(爐)”(圖5)。其中,“坤”字判斷也許有誤。
關于該爐年代的這種結論,跟“成都府路永康軍青城縣”的稱謂是否一致呢?綜合各種歷史資料來看,“成都府路”、“永康軍”、“青城縣”的稱謂與范圍變化較多,尤其在王小波、李順領導的起義失敗以后,它們都分別發生過變化,但是它們有個共同的交集,那就是北宋徽宗趙佶重和元年戊戌歲(1118年)至元中統元年也就是南宋理宗趙昀景定元年庚申歲(1260年)。在這個時間段內,這些稱謂都恢復到北宋早期的狀態,即“成都府路永康軍青城縣”,而且比較穩定。該爐為南宋孝宗趙乾道六年庚寅歲(1170年),正落在這個穩定的交集之中。也就是說,玉堂窯生產該爐時的1170年,玉堂窯址一帶地址的全稱就是“成都府路永康軍青城縣廣濟鄉”,跟北宋早期稱謂相同。
此外,該爐內側還有一圈十分完整的文字:“祈乞弟子宅舍清凈人口乂寧公私吉慶平安在宅內永為供養諸位福神”(圖7至圖11),其中“乂”字,查《辭海》有“安定”之意,但原文寫法與現在的簡化“義”字寫法相同。
再從玉堂窯瓷器的角度看看以上這些結論是否合乎邏輯。首先看看不同時期玉堂窯制品的不同釉色與式樣。圖12是玉堂窯隋末至唐初的青釉無柄壺,青釉、短流、無柄、復系、餅足等,正是這一時期玉堂窯壺的主要特征。圖13是玉堂窯唐代綠釉提梁壺,餅足,乳濁綠釉,釉面溫潤如玉。圖14是玉堂窯五代綠釉執壺,流稍長,餅足,乳濁綠釉。圖15是玉堂窯宋代綠釉執壺,長流,矮足圈底,乳濁綠釉。從唐中期至宋早期,玉堂窯處于興盛時期,它的乳濁綠釉器物很多,質量水平普遍較高,其中不乏令人心動的精品。那時玉堂窯規模很大,窯場總面積大至數平方公里,這樣的規模,實屬罕見。很可能玉堂窯的瓷器和青城山的茶,構成了王小波、李順組織發動農民起義的經濟基礎,也許有一部分制瓷手工業工人參加了起義。
圖16是玉堂窯宋代白釉執壺,圈足,顯出宋代特征。也就是說,玉堂窯宋代是有白釉產品的。因此,上述玉堂窯白釉爐從圈足底、三矮足和釉色來看,跟其他宋代制品相一致。該爐豐富了我們對玉堂窯宋代制品的認識。
總之,具有如此豐富史料價值的古代瓷器是不多見的。 (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