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英雄、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領導人周保中,原名奚李元,白族人,1902年出生于云南省大理縣灣橋村。周保中早在1917年15歲時就投軍云南“護國軍”教導營,參加蔡鍔討伐袁世凱的“護法戰爭”。1924年在云南陸軍講武堂畢業后,他毅然投身革命,1925年在黃埔軍校任區隊長。1926年參加國民革命軍第六軍,參加北伐,先后任副團長、團長、師參謀長,在林伯渠指引下走上革命道路。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大革命失敗。在中國革命處于低潮時期,周保中于同年7月參加了中國共產黨。不久,他根據中共中央長江局的指示,繼續留在國民革命軍第六軍中進行秘密工作,升任少將師長,秘密到浙江、湖南、河南等地從事兵運工作。
組建抗日同盟軍
1928年底,中共中央派周保中去蘇聯學習軍事。1931年9月他回國后不久,日寇發動“九·一八”事變,侵略東北。為了開展東北地區的抗日斗爭,加強東北地區抗日斗爭的領導力量,中共中央軍委指派他到東北,任中共滿洲省委委員、軍委書記。為了表達誓死救國的決心,他接受周恩來的建議,改名周保中。
1932年4月,周保中來到吉東地區(即舊中國東北三省之吉林省東部,今吉林省延邊、黑龍江省牡丹江、雞西、佳木斯等地區)領導抗日斗爭。自1932年春開始,這一地區廣大人民不愿做亡國奴,奮起反抗,東北軍舊部、民眾義勇軍、綠林武裝山林隊等,紛紛舉旗抗日。中國共產黨在“九·一八”事變后發出《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占領東三省事件宣言》,號召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共同反抗日本侵略者。隨后指示東北黨組織要團結一切抗日力量,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共同進行抗日斗爭。當時,東北的黨組織處于地下,影響尚不大;更因反動派宣傳污蔑,共產黨不被社會各界與廣大勞動人民了解,人們甚至談共產黨“色變”,不敢接近共產黨人;而黨在東北又沒有一兵一卒,短時間也很難組織起一支抗日隊伍。當時東北的三大抗日武裝——李杜的吉林自衛軍、王德林的吉林救國軍、丁超的護路軍都已退到這一地區。周保中覺得只要自己進入抗日武裝,執行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團結部隊上層人士與士兵,不僅自己可以站住腳,而且憑自己的兵運工作經驗,改造舊軍隊或拉起一支黨的武裝是完全可能的。
1932年4月初,周保中來到寧安花臉溝,被吉林自衛軍左路軍士兵當作探子(奸細)抓住。由于他神情自若,照樣談笑風生,被綁著由排、連、營、團逐級押送,最后押到左路軍軍部。面對左路軍首領嚴辭審問,他從容應對,鎮定如常,一番抗日救國的肺腑之言使他不僅化險為夷,而且還被當作上賓接待,把他留在軍部,做宣傳工作。之后,經共產黨人、吉林抗日救國軍參謀長李延祿推薦,8月間他又被救國軍總指揮王德林聘為總參議,其軍事才干和人品贏得了王德林的賞識和信任,不久,被委任為前方總指揮部參謀長。10月10日,周保中率領救國軍一部與民眾武裝西北山八大隊攻打寧安縣城。在攻城戰斗中,他奮勇當先,腿部受傷仍指揮戰斗,率戰士們冒著槍林彈雨沖進縣城,消滅日寇飯冢聯隊部分日軍,并炸毀日軍火藥庫,黎明前指揮部隊撤出寧安縣城。回到宿營地,在沒有醫療器械和麻藥的情況下,周保中忍著巨痛,讓醫生用鉗子拔出打進腿里的子彈,他作戰勇敢,不怕犧牲,帶傷戰斗及治傷的頑強精神,使抗日戰士們非常敬佩,他由此也贏得了救國軍與民眾武裝軍官、戰士們的信賴,被稱為“鐵骨頭南蠻子”。12天后,傷口未愈,周保中又率領1000多名救國軍第二次攻打寧安縣城,打死、打傷日寇和偽軍100多人。1933年,在日寇重兵進攻下,丁超率護路軍投降日寇,救國軍、自衛軍潰散,相繼退入蘇聯。由于周保中堅定不移地執行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坦誠待人,團結各方面抗日人士,抗日堅決,又有軍事才干,作戰有方,在吉東抗日武裝中有很高威望。因此,當周保中在安圖以救國軍前線指揮部參謀長的名義成立救國軍遼吉邊區留守處時,很快就招集起救國軍余部,重整旗鼓,組織起東北國民救國軍,在安圖、寧安、東寧進行抗日斗爭。
當時先后擔任中共寧安縣委書記、中共吉東特委代理書記的李范五(解放后曾任黑龍江省省長、省委第二書記),在東北抗日斗爭前期與周保中并肩戰斗,共同領導吉東地區抗日斗爭。50年后,他在回憶錄《燕山黑水風云錄》中用了不少篇幅記述周保中在吉東地區的活動。他對周保中十分欽佩,他說:“在我沒聽到他講個人經歷之前,我就發現周保中無論在闡述革命理論,還是談實踐經驗,他給我的印象是一位造詣頗深、精明干練、卓有遠見的成熟的革命者……我每次和他談話,都受到他那對共產主義堅定的信仰、對抗戰必勝信心的強烈感染。他認為,能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戰斗終生,是人生真正價值所在,他為此感到驕傲和幸福。也許他為尋求革命真理走過一段坎坷歷程,才會有今天的自豪。他說,他是白族人,出生在四季如春的云南大理,若不是有一種精神上的力量——對共產主義的信仰,不用說日本的刺刀、子彈,就是東北零下四十度的氣候和昏天黑地的大煙炮,他也堅持不下去。”可見,周保中是一位堅定的共產主義者,共產主義信仰給了他戰勝一切艱難困苦的頑強意志和無窮的力量,也使他為革命事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去探索、去開辟抗日斗爭的道路。
周保中是黨的統一戰線方針模范的執行者,按著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士,對他們真誠相待;甚至幫助各抗日隊伍的上層頭領,替他們出謀劃策,冒著生命危險為他們領兵打仗。他到寧安之后,按照中共中央《一·二六指示信》精神,奔走于各抗日隊伍進行工作,廣交朋友,團結上層將領也團結下層士兵。尤其是他在王德林救國軍擔任前線總指揮部參謀長期間,指揮部隊對日寇進行過多次威震敵膽的戰斗,如攻克東京城、安圖縣城,破壞吉(林)會(寧)鐵路、攻下敦化縣城、再次攻打寧安等著名戰斗,不僅使敵人聞風喪膽,貼出緝拿周保中的重金懸賞布告,而且也使各抗日部隊敬服欽佩。正是由于周保中等共產黨人抗日堅決、作戰勇敢、善于運籌決策,在部隊里關心士兵生活,在地方上關心群眾疾苦,所以周保中受到救國軍廣大官兵由衷擁戴。
由于周保中做了大量工作,條件成熟,1934年2月,經中共吉東局決定,周保中聯合工農義勇隊和救國軍柴世榮、王毓峰、付顯明等部,在寧安東南山區組建“反日同盟軍”,他任綏寧反日同盟軍辦事處主任。1935年1月,改編為東北反日聯合軍第五軍,周保中任軍長,在根據地八道河子發表《改編成立宣言》。1934年春至1935年2月,他指揮反日同盟軍“化整為零,避實擊虛”,進行靈活機動的游擊戰,與進行春季、秋季、冬季大討伐的日軍依田旅團等大批日偽軍作戰30多次,粉碎了日寇企圖消滅吉東地區抗日武裝的陰謀,壯大了抗日武裝,擴大了游擊區。在一次戰斗中,周保中腹部受重傷,他忍痛把腸子塞回肚內,手捂腹部繼續指揮戰斗打退敵人,戰后才敷上草藥纏好傷口。指戰員們無不感動,深受鼓舞。
反“討伐”勝利后,周保中率領部隊以寧安為中心,把抗日游擊戰擴大到西起敦化、額穆,東到東寧、綏芬河——牡圖鐵路兩側的廣大地區。1936年2月,中共東滿特委書記魏拯民在南湖頭板石場召開會議,向二軍、五軍黨委傳達共產國際第六次代表大會精神與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關于組建東北抗日聯軍的指示,任命周保中為中共吉東省委書記、抗聯五軍軍長,從此他肩負起東北最大的抗日游擊區黨組織與抗日武裝的領導重任。會后,在寧安三道河子將反日聯合軍第五軍改為抗日聯軍第五軍,周保中任軍長。《東北抗聯五軍組建宣言書》由《巴黎時報》刊出,在國際上產生很大影響,日寇大為驚恐,向吉東增兵萬人,妄圖消滅周保中率領的抗日武裝。經過1年的戰斗,東北抗聯五軍與二軍在吉東地區轉戰,愈戰愈強,消滅了大批日偽軍,給日本侵略者造成了很大威脅。日寇對周保中、陳翰章等抗日將領恨之入骨,多次懸賞重金捉拿他們。1936年9月,周保中率五軍主力轉移到濱綏鐵路以北松花江東岸的方正、依蘭、勃利交界的張廣才嶺北段(即下江地區)山區,配合趙尚志率領的三軍進行戰斗。1937年9月,抗聯四、五、七、八、九、十軍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路軍,周保中任總指揮。
1938年春天開始,氣極敗壞的日本關東軍總部首腦,調集35000多名日偽軍,大規模“圍剿”抗聯二路軍,企圖在牡丹江下游山區聚而殲之。面對十數倍敵人的“圍剿”,為了粉碎敵人的陰謀,同時計劃西進到五常、舒蘭等地與抗聯十軍會合,與南滿抗聯第一路軍取得聯系,周保中與二路軍總部決定以四軍、五軍為主力進行西征。由于敵我力量懸殊,西征失敗,四軍、五軍西征部隊傷亡很大。在日益嚴峻的形勢下,周保中毫不動搖,沉著鎮定,鼓舞指戰員們的信心與斗志。他指揮五軍部隊與七軍、八軍、九軍轉戰依蘭、方正、勃利、寶清、虎鐃等黑龍江省東部地區,克服饑餓、寒冷、傷病、缺乏武器彈藥、戰斗傷亡等種種困難,不屈不撓地與敵人進行戰斗。周保中曾數次餓昏、累倒、病倒。西征失敗,冷云等8位女英雄投江壯烈殉國的冬天,周保中及二路軍總部人員被圍困在下江山林之中,數萬日偽軍設立重重封鎖線,遍山搜索,天上有飛機巡察、轟炸,要突圍必然全部陣亡。
周保中經過深思熟慮,斷定敵人不會久留。他耐心勸說大家在深山挖地窖隱蔽。一連10多天,糧食吃光了,偷著出去扒樹皮、挖雪里的野草充饑;沒有水喝,吃雪。數九隆冬,地窖里奇冷異常,周保中領頭相互撞擊身體增加熱量。后來,饑餓令他和戰士們臥倒不起,但他憑著微弱的體力,斷斷續續地講笑話鼓舞大家……他們在聽得見頭上敵人踩雪聲響、飛機轟鳴,被饑餓和寒冷折磨得死去活來的異常艱苦情況下,以超常的革命意志力堅持了20多個日夜,直到日偽軍撤走……這樣異常艱難困苦、死亡當頭的事例,在周保中領導東北抗日斗爭的10多年里數也數不清。每一次他都臨危不懼、臨難不怯,沉著鎮定地應對,冷靜地思考,周密運籌,然后率領指戰員勇往直前,去戰勝困難,去進攻敵人。這是東北解放后活下來的抗聯指揮員、戰士們對周保中的一致評價。
東北的抗日斗爭,是黨領導的各階段革命斗爭時間最長,其艱難困苦舉世無匹。而作為領導者的周保中經歷了這一切,戰勝了所有的困難艱險。一次次戰傷,經常性的饑寒交迫,多少次死亡危險,九死一生。
率領義勇軍轉戰
1940年后,東北抗日斗爭形勢更加惡劣。二三十萬日軍、偽軍在吉東各地反復地對抗聯二路軍進行“圍剿”,更惡毒的是強制農民“并大屯”——把山區零散農戶或小村屯并入大村屯“集團部落”,實行保甲連坐,把農民看管起來,斷絕他們與抗聯的來往,使抗聯部隊斷了糧食、衣物、藥品與兵源來源。抗聯戰斗與非戰斗傷亡越來越大,一批指揮員相繼戰死。在此生死存亡之際,周保中與三路軍總指揮李兆麟、一路軍金日成等將領會商:為保存力量,抗聯部隊退往蘇聯。他親自過江(烏蘇里江),征得斯大林的同意。于是抗聯一、二、三路軍近千人陸續轉移到蘇聯遠東地區,組建國際教導旅,周保中任旅長,并組建中共東北委員會,他肩負起對東北抗聯各部隊與東北黨的領導重任。他與李兆麟、馮仲云等對抗聯部隊進行正規化軍事訓練和政治教育,極大地提高了指戰員政治、軍事素質,為中國革命與朝鮮革命培養了一批中、高級干部,許多朝鮮籍指揮員成為朝鮮黨政軍領導者。同時,又不斷派遣小分隊越境打擊日寇,偵察敵情,為日后蘇軍解放東北做好準備。
1945年8月,周保中率部同蘇聯紅軍一起越過邊境,參加消滅日本關東軍、解放東北的戰役。抗戰勝利后,黨中央派大批干部,10萬八路軍、新四軍部隊到東北,為解放全國建立鞏固的根據地。11月4日,毛澤東親自起草電文通報各解放區負責人:“任命周保中(義勇軍領袖)……為第四副司令,參與統率東北全軍,部署作戰。”(《毛澤東選集》第四卷63頁,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12月,周保中領導的東北人民自治軍與關內來的八路軍、新四軍各部隊統一組成東北民主聯軍,他任副司令員兼吉遼軍區司令員。1945年12月30日,在永吉縣岔路河召開的吉林省人民代表會議上,選舉周保中為吉林省人民政府主席。
解放戰爭時期,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大舉進攻,周保中率領部隊于1946年4月14日到4月16日進行了長春爭奪戰,取得全殲長春守敵的勝利,鼓舞了四平前線指戰員與東北我軍的斗志,受到黨中央的嘉獎。同年5月30日,在周保中等指揮下,在老爺嶺戰斗中,僅用3個小時就消滅了國民黨進犯之敵七十一軍2個團1800多人,奪回拉法、新站,給長驅直入、兇焰萬丈的敵軍迎頭痛擊,頂住了敵人的攻勢。在歷時3年的東北解放戰爭中,周保中一面領導吉林省的建政與土改工作,同時指揮部隊與國民黨軍作戰數百次,消滅敵人四五萬人。在吉林省,他發動翻身農民參軍參戰,為第四野輸送40萬戰士,供應大批糧食、軍火物資,為東北解放戰爭——遼沈戰役作出了巨大貢獻。
受命重返大西南
1949年8月,中共中央通知周保中到北平(即北京)參加會議。會議期間,毛澤東和周恩來看望了他。毛澤東進門就說:“白族兄弟,辛苦了!”千言萬語涌上心頭,周保中握住兩位領袖的手久久不放。周恩來說:“我們這是第三次見面了。前兩次都是把你派往北方。這一次可要派你去南方了!”毛澤東十分鄭重地對他說:“云南地處祖國西南邊疆,是民族最多的一個省份,全省四千公里國境線……云南尚待解放,考慮到過去長征過云南時帶出來的干部不多,你是云南人,在云南工作比在人民解放軍總部起的作用更大,因此,中央認為派你去云南最合適。”周保中愉快地接受了中央和毛主席交給的新任務。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他穿著嶄新的軍裝,與國家領導人、開國元勛們一起登上了天安門。
1949年11月16日,周保中隨二野部隊開赴云南。1950年2月,他與陳賡、宋任窮在貴州安龍會面,籌建了昆明市軍事管制委員會。3月24日,云南省軍政委員會發布第一號公告,任命盧漢為云南省軍政委員會主任,宋任窮、周保中為副主任。周保中投入了接管軍事、組織新政權的緊張工作。此時,他不僅擔任中共云南省委委員、常委、統戰部長、省政協主席,還任省政府黨組書記、省政府副主席,工作十分繁忙,常常夜以繼日。1952年11月,中央任命周保中為西南軍政委員會政法委員會主任兼民政部長,參與西南行政區的領導工作。他離開云南去重慶,接受新的重要任務。
1960年,他遵照周總理的囑托,撰寫東北抗日斗爭的回憶資料,先后寫出《東北抗日游擊戰爭和抗日聯軍》、《東北抗日游擊戰爭概況》等文章,后來又滿含深情地寫了回憶楊靖宇、趙一曼、陳翰章、車老四、姜墨林、八女投江等抗日英雄的文章。
1964年初冬,妻子和女兒剛剛離開家,周保中便昏迷了。彌留之際,他的嘴唇在動,妻子王一知貼在他臉上聽他似乎在說抗聯烈士碑的碑文,又提到要給犧牲的朝鮮戰友立紀念碑……1964年2月28日,周保中在北京病逝,終年62歲。
周保中用他不平凡的一生,立起一座為共產主義事業、為祖國和人民的解放,百折不撓、九死一生、勇往直前、奮斗不息的民族英雄壯麗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