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甦魂是我黨從事僑務工作的先驅,我軍出色的政治工作領導干部,1896年農歷十月生于廣東省潮安縣庵埠區(qū)一個貧農家庭。1916年到新加坡,1921年在吉隆坡加入中國國民黨,1924年回國采訪并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海外期間,許甦魂曾任吉隆坡《益群日報》編輯,國民黨緬甸黨支部負責人,仰光《覺民日報》總編輯,他積極宣傳革命主張,參加并領導華僑的反帝愛國斗爭。1925年秋,許甦魂回國參加次年初的國民黨“二大”以后,歷任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候補執(zhí)行委員、海外部秘書長,中共海外總支部書記,《海外周刊》主編,華僑協會第一屆、第二屆常務委員,南昌起義前敵委員會秘書,紅七軍十九師政治部主任,紅七軍前敵委員會委員,紅七軍政治部主任等職,1932年初在中央蘇區(qū)犧牲,年僅36歲。
(一)
1916年秋天,許甦魂瞞著結婚不久的妻子和親友,只身出走南洋,到達新加坡,開始了他一生中最有意義的生涯。
許甦魂在新加坡一家百貨商店當店員,結識了彭澤民、鮑惠僧、董方成等一批有志的愛國青年和國民黨人士,并利用假日深入華僑群眾之中,了解僑情。經過一段時間的探討,許甦魂認為:開展華僑教育,宣傳革命,培養(yǎng)人才,乃救國之途也!他的主張受到彭澤民等人的贊賞和支持。
許甦魂以自己的積蓄和工資收入作資金,于1917年8月在新加坡大坡馬東街創(chuàng)辦了一所華工免費夜校,以此作為宣傳和團結華僑的陣地。他自任校長,主持校務,并聘請了3位兼職教員。從1917年到1920年,大坡馬東街夜校先后吸收了4批學員,有近200名華僑在這里受到教育,其中的許多人成了新加坡地區(qū)華僑愛國運動的第一批骨干。1918年1月,新加坡華僑店員工會成立,許甦魂被聘請為工會名譽主席。接著,黃梨工會、機器工會、屠業(yè)工會等相繼成立,廣大窮苦華工開始有了自己的組織,并以集體的力量反抗殖民主義者的壓迫,支持祖國的革命斗爭。
1918年3月底,日本帝國主義與段祺瑞政府簽訂了侵犯中國主權的《中日陸軍共同防敵軍事協定》。消息傳來,許甦魂和華工義憤填膺,他召集店員工會委員商量對策,挽救國難。經過討論決定:(一)店員工會與華僑總商會結成同盟,共同抵制日貨;(二)聯合其它工會,游行示威,紀念“五七”國恥三周年。5月2日,一次有組織的抵抗日貨運動在新加坡展開,各華僑商店不賣日貨,廣大華僑不買日貨。這次運動持續(xù)了一星期,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氣焰,表現了廣大華僑對祖國的忠誠。
1919年初,許甦魂被聘請為《新國民日報》編輯。五四運動爆發(fā)后,許甦魂在新加坡華僑青年中發(fā)起成立了“旅新華僑反帝救國后援會”,領導華僑開展斗爭。在后援會的組織下,新加坡華僑召集大會,講演時事,游行示威,有力地聲援和配合了國內的反帝愛國運動。
華僑的覺醒和愛國斗爭的日益加強,引起了英殖民政府的注意。1920年初,英殖民政府頒布了教育注冊苛例,許甦魂創(chuàng)辦的華僑免費夜校被取締。接著,英殖民政府更采取恐怖政策,解散華僑組織,捕捉華僑進步分子。為了逃避殖民政府的追捕,1920年秋,許甦魂秘密離開新加坡,回國省親。
(二)
許甦魂于1920年秋回到故鄉(xiāng),開展新文化運動。他以新文化、新思想宣傳和教育群眾,耐心地說服鄉(xiāng)里的進步紳士。在廣大群眾的支持下,許甦魂把私塾性質的汀源學校改名為鳳歧小學,從學校體制、師資到教學內容與方法各個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緊接著,許甦魂以鳳歧小學為校址,創(chuàng)辦了鳳歧女子夜校。許甦魂從自身做起,動員自己的愛人和6個堂妹入學,作為首倡。接著,沿門勸學,鼓勵女青年走出閨閣、廚房,做一個有文化的新型女性。在他的發(fā)動下,仙溪、文里等鄉(xiāng)的婦女也紛紛前來就讀,夜校人數達40多人。1920年10月,鳳歧女子夜校正式開學。許甦魂在開學典禮上宣布:“女子賦有與男子一樣的平等權利。男子應該受教育,女子亦有權進學堂,為做一個新女性而讀書,為做一個新國民而讀書。”
在辦學過程中,許甦魂極力反對封建禮教,鼓勵女孩子放腳,動員婦女剪髻。他的愛人陳寶英生前常對人回憶這件事:“當時甦魂動員我和幾個姐妹剪辮剪髻、參加夜校,開始大家都怕羞不愿剪,有一天天亮起床時,我發(fā)覺自己的髻沒有了,原來是當夜甦魂乘我熟睡時偷偷剪掉了。”可見許甦魂當年支持婦女解放的熱忱。
1921年春,許甦魂重返南洋,和董方成一道,被聘為吉隆坡《益群日報》編輯,并加入了中國國民黨。許甦魂到職后,對《益群日報》進行整頓和改革,使《益群日報》成為宣傳新文化、新思想、新知識的陣地,成為吉隆坡國民黨聯系和團結廣大華僑的橋梁和廣大華僑的良師益友。陳炯明在1922年6月炮轟總統(tǒng)府、叛變革命之后,彭澤民、許甦魂、董方成等聯合起來,堅定不移地站在革命立場上,支持孫中山,反對陳炯明,堅決禁止在《益群日報》上刊發(fā)擁護陳炯明的文章。由于他們的聯合斗爭,使《益群日報》繼續(xù)掌握在愛國志士手中。
1923年秋,許甦魂回國采訪。在4個月的時間里,他的足跡遍及北京、上海、漢口、廣州、潮汕等地。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工人運動的蓬勃發(fā)展使他深受鼓舞,中國共產黨的正確主張,共產黨人的獻身精神,使他看到了祖國的希望所在,更堅定了為民族解放,為共產主義社會而奮斗終身的信念。1924年初,許甦魂被吸收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接著,他被派遣重返南洋,負責國民黨緬甸總支部的改造工作。
(三)
許甦魂到達緬甸仰光,擔任國民黨緬甸總支部執(zhí)行部主任兼仰光《覺民日報》總編輯,他致力于把緬甸總支部改造成為愛國僑領、華僑商人、華僑知識分子和華工4個階層組成的革命聯盟。從1924年2月起的一年半時間里,他主要做了5件事。
第一件:對《覺民日報》和《緬甸新報》進行改造。一方面,他挑選了一批精明能干的青年當編輯,派遣袁任遠、黃壬戌等骨干分子主持筆政,給報社輸進了新鮮血液,并解聘了一些不稱職的人員;另一方面,他從內容和形式對報紙進行改造,明確規(guī)定《覺民日報》和《緬甸新報》以擁護“新三民主義”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為宗旨。改造后的《覺民日報》和《緬甸新報》成為宣傳國共合作、團結廣大華僑的工具。
第二件:創(chuàng)辦華僑學校,培養(yǎng)革命骨干。許甦魂以國民黨緬甸總支部名義,發(fā)起創(chuàng)辦仰光模范學校,以此作為集會和培養(yǎng)骨干的基地及進行組織和宣傳活動的據點。為了解決辦學經費,他發(fā)起向華僑募捐,并把自己的積蓄全部用來辦學。1924年9月1日,仰光模范學校正式開學,首期學員200多人。此后,國民黨緬甸總支部又創(chuàng)辦了緬甸華僑中山學校,以這兩所學校為基地,為革命培養(yǎng)了一批干部。
第三件:建立和健全緬甸各地的國民黨支部和分支部。許甦魂先發(fā)展了一批優(yōu)秀青年入國民黨,然后依靠他們作骨干建立和健全國民黨總支部下屬的支部和分支部。他還派出了一批國民黨左派和仰光模范學校的優(yōu)秀學生,以特派員身份到各地建立和發(fā)展國民黨的基層組織。到1925年9月許甦魂離開緬甸時,國民黨緬甸總支部下屬的黨支部由原來的3個發(fā)展到5個,分部發(fā)展到22個,黨員由2000多人發(fā)展到3455人。
第四件:反擊陳炯明余孽的進攻。1925年2月初,陳炯明的余部陳起森、唐小藏等人,勾結北洋政府駐仰光領事沈艾蓀,煽動一些不明真相的僑眾,在仰光組織了“國民協濟會”,向僑界騙錢,為陳炯明籌餉。他們的陰謀活動被《覺民日報》揭露出來后,惱羞成怒,砸毀了《覺民日報》社,向殖民當局告密,陷害報社人員。為了反擊陳炯明余孽的進攻,許甦魂召集了國民黨緬甸總支執(zhí)委擴大會,采取了4項措施:(一)將陳、唐兩人清除出黨;(二)給追隨者以嚴厲警告;(三)公布陳、唐的罪行,通告各支部和分支部及廣大僑眾群起而討之;(四)聯合緬甸各華僑團體,致電北京政府,要求撤換辱國害僑的領事沈艾蓀。經過斗爭,陳炯明向緬甸僑胞騙錢的陰謀終于被粉碎。
第五件:發(fā)動僑胞支持和配合國內的革命斗爭。1924年底,國民黨緬甸總支部發(fā)動了100多個華僑團體,聯合組織了“國民會議促進會”,聲援國民會議運動。1925年五六月間,國民黨緬甸總支部發(fā)動廣大華僑,大力聲援和贊助國內的“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的反帝斗爭。
1925年8月,國民黨中央電請緬甸總支部選舉華僑代表1人,回國參加國民黨第二次代表大會。經過各支部的推薦和總支部投票選舉,許甦魂當選為國民黨“二大”代表,9月下旬離開仰光回國。
(四)
1925年10月,許甦魂到達廣州,立即加入了反對國民黨右派奪權的斗爭行列。反對國民黨“西山會議派”,擁護廣東革命政府,堅決主張在廣州召開國民黨第二次代表大會。
接著,許甦魂、董必武和來自湖北、福建及海外的代表一起,聯名發(fā)表通電,希望國民黨中央、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和海內外各級黨部,“以全力擁護在粵開會之主張,即派代表到廣州,俾黨務得以解決,革命工作得以繼續(xù)進行。”在這種情況下,12月11日,國民黨中央召開一屆四中全會,決定1926年元旦召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并推舉吳玉章為大會秘書長,負責籌備工作。此后,許甦魂和在廣東的共產黨人一起,積極為國民黨“二大”的召開做準備,同時他深入海外各華僑團體駐廣州聯絡處,傾聽華僑對國民黨“二大”的意見和建議。
12月25日,許甦魂等向國民黨“二大”籌備委員會提交了《以實力保護華僑案》,建議國民黨中央制定保護華僑的條例;國民政府建立僑務機關,辦理華僑事務;中央海外部附設華僑協會。許甦魂等的提案受到大會提案審查委員會的重視。
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期間,許甦魂參加了大會的一切重要活動,并在1月12日下午向大會作了《緬甸黨務報告》的發(fā)言。當日,他提交的《以實力保護華僑案》提案被大會所通過。根據許甦魂和彭澤民等華僑代表的提案,大會決議:(一)對我海外同胞,極力保護;(二)使本黨指導下之國民政府規(guī)復僑務局;(三)中央海外部附設海外同志招待所;(四)由黨贊助組織華僑協會。
根據大會主席團的提名,1月18日上午大會進行選舉。許甦魂以172票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候補執(zhí)行委員,成為出席國民黨“二大”并當選為候補執(zhí)委的7位共產黨員之一。國民黨“二大”之后,國民黨中央組織機構進行了調整,任命彭澤民為國民黨中央海外部長,許甦魂為秘書長。
(五)
許甦魂按照組織安排,于1926年1月底出任國民黨中央海外部秘書長,同時兼任中共海外總支部書記,從此,他由海外轉回國內,協助國民黨中央海外部部長彭澤民開展僑務工作。許甦魂挑選了一批愛國華僑和共產黨人到海外部工作,明確規(guī)定了海外部的主要職責是指導海外各黨部依照國民黨“二大”宣言、黨章和決議辦理海外黨務,隨時查核其執(zhí)行情況和辦理僑務。接著,許甦魂派遣一批共產黨員和國民黨左派人士,以國民黨海外黨務專員和黨務組織員的身份,分赴海外各地,宣傳和貫徹國民黨“二大”的精神。
國民黨“二大”以后,“西山會議派”不甘心于失敗,派林森出國向各地僑胞游說和籌款。為此,許甦魂和彭澤民以國民黨中央海外部的名義,于1926年2月5日向各黨部和廣大華僑發(fā)布了《告海外同志》(第一號)。文告號召廣大華僑提高警惕,驅逐林森,預防一切反動分子向海外活動的陰謀。
這篇文告和之后發(fā)布的《防止反動派之反宣傳》、《通告海外同志防范反革命派宣傳》等,加深了廣大華僑對中國共產黨人和國共合作重要意義的理解。在國民黨中央海外部的領導下,海外各黨部和各華僑團體紛紛發(fā)表通電和宣言,反對“西山會義派”,擁護國民黨“二大”。許甦魂和彭澤民根據國民黨“二大”的決議,著手在廣州籌建全國華僑協會。
1926年1月24日,華僑協會籌備會召開,并以華僑協會的名義公開參加社會的政治活動。協會成立初期,會員只有50多人,多為國民黨“二大”的代表和在海外部工作的歸國華僑。在許甦魂和彭澤民等籌備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駐廣州的16個海外華僑團體集體加入華僑協會,在廣州的歸僑亦紛紛入會。此后,華僑協會在汕頭和海口等地建立了分會,并由國內發(fā)展到國外。3月下旬,許甦魂參加了華僑協會籌委擴大會議,討論華僑協會的章程,會議明確規(guī)定:華僑協會是國民黨中央海外部指導下的華僑聯合會,它的使命是:發(fā)展華僑事業(yè),保護華僑利益,擁護“三民主義”,完成國民革命。6月6日,華僑協會選舉產生了臨時中央執(zhí)行委員和常務委員,許甦魂和彭澤民同時被選為中央執(zhí)委和常務委員。在許甦魂和彭澤民的領導和發(fā)動下,會員迅速增加。據不完全統(tǒng)計,至1926年底,華僑協會已擁有會員15萬左右,成為不可忽視的一股政治力量。1926年2月初,省港罷工委員會派代表會見彭澤民和許甦魂,要求給予援助。2月8日,許甦魂主持召開了海外部和華僑協會聯席會議。會議決定:(一)以海外部和華僑協會的名義,電請海外華僑繼續(xù)支持省港罷工;(二)致函省港罷工工友,表示聲援和慰問。接著,許甦魂和彭澤民向海外各支部、各華僑團體發(fā)出通電,希望廣大華僑大力支援省港工友。在海外部和華僑協會的領導下,援助省港罷工成為海外華僑愛國運動的一個重要部分,從1926年2月至10月15日,華僑捐助省港罷工的款項達200多萬元。
1926年3月12日,新加坡華僑紀念孫中山逝世1周年,遭到英殖民當局的襲擊,捕去60多人,并封閉了樂群、樂育和民智3間華僑學校。為了援助受難僑胞,4月14日,許甦魂和彭澤民以海外部名義發(fā)布了《為援助星洲被捕同志告海外華僑》,號召僑胞聯合起來,反對帝國主義的壓迫,援助被捕的僑胞。
接著,華僑協會連續(xù)召開反帝大會,聲討帝國主義對華僑的虐待。5月27日,華僑協會邀請駐粵各華僑團體召開反抗帝國主義對華苛例討論大會,許甦魂出席大會并講了話。在廣大新加坡華僑的斗爭下,殖民當局被迫釋放了所捕華僑,7月下旬,受難華僑20多人從新加坡回國。7月25日,海外部和華僑協會聯合在中央黨部禮堂召開歡迎星洲被驅逐回國同志大會,許甦魂主持了歡迎大會,并對受難回國的華僑作了妥善安排,使受難華僑感到祖國的溫暖。
在創(chuàng)立華僑協會的同時,許甦魂還創(chuàng)辦了《海外周刊》,自任主編。1926年3月22日,《海外周刊》與國內外讀者見面。《海外周刊》在廣州期間共出版了35期,它是國民黨中央海外部的喉舌,是祖國加強與廣大華僑聯系的橋梁,受到了廣大華僑的歡迎。在許甦魂的主持下,《海外周刊》曾經集合過一批革命青年,左聯作家洪靈菲和經濟學家王學文等先后在《海外周刊》工作過。
同時,許甦魂以同鄉(xiāng)的名義,把在穗讀書的潮州籍學生組織起來,成立了“潮州旅穗學生革命同志會”,以此為陣地,引導學生走上革命道路。
為了推動國民政府出師北伐,實現中共中央二月特別會議決議,5月中旬,許甦魂和彭澤民聯名向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提交提案,要求迅速出師北伐。接著又于5月27日電請國民黨海外各黨部和華僑團體力促國民政府出師北伐。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推動和領導下,1926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翌日,海外部和華僑協會召集駐粵各華僑團體,舉行華僑北伐后援會成立大會。會議討論通過了《華僑北伐后援會簡章》,選舉彭澤民、許甦魂等7人為執(zhí)行委員,選舉許甦魂為宣傳部長。華僑北伐后援會成立之后,許甦魂和彭澤民發(fā)布通告,指示海外各黨部組織北伐后援會。至1926年9月,各地華僑北伐后援會發(fā)展到524個,會員約100萬人,廣大華僑大力資助北伐并派遣優(yōu)秀兒女回國參戰(zhàn),至1926年底,華僑為北伐捐助的軍餉達100萬元。
隨著北伐的勝利發(fā)展,為了進一步加強祖國與華僑的聯系,10月上旬,國民黨中央海外部和華僑協會聯合發(fā)起了華僑懇親大會,邀請海外各僑領、華僑積極分子回國懇親。11月12日,華僑懇親大會開幕,許甦魂代表海外部在會上發(fā)言,希望廣大華僑和海外黨部:(一)集中革命的華僑;(二)擴大黨的力量——多吸收學生、工人入黨;(三)使黨有威信,能領導僑眾做僑眾運動;(四)聯絡弱小民族,揭露帝國主義的罪惡,向帝國主義進攻。這次懇親大會持續(xù)了半個月,使華僑加深了對祖國和北伐戰(zhàn)爭的了解。
從1926年初開始,國民黨中央海外部在許甦魂等共產黨人的主持和領導下,開創(chuàng)了僑務工作的新局面,海外黨務迅速發(fā)展,共建立了14個總支部、524個分部,黨員97400多人。
由于革命軍北伐節(jié)節(jié)勝利,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北遷武漢,1926年12月底,許甦魂和彭澤民率領海外部同志由廣州遷至漢口。
(六)
許甦魂到漢口以后,繼續(xù)任國民黨中央海外部秘書長,并擔任中共國民政府特別支部書記,管理國民政府機關內黨員30多人,王學文、向警予等都是這個支部的成員。他利用支部生活的時間,向黨員報告形勢,希望大家提高警惕,防止突然事變的發(fā)生,任何時候都要堅持共產黨員的立場。
1927年3月10日至17日,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在漢口召開。許甦魂和其它共產黨員代表一起,聯合國民黨左派,向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新右派展開了激烈的斗爭。會議通過了維護國民黨“二大”政策,反對蔣介石軍事獨裁,加強國共兩黨合作,扶助工農運動,反對與帝國主義和軍閥勢力妥協等各項決議案;取得了反對蔣介石篡奪革命領導權的一次重大勝利。4月22日,許甦魂和毛澤東、林祖涵、董必武、吳玉章、惲代英、宋慶齡、鄧演達、何香凝、彭澤民、程潛等人,以40位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候補執(zhí)行委員、國民政府委員和軍事委員的名義,聯名討蔣。5月13日,許甦魂和彭澤民以國民黨中央海外部的名義,簽發(fā)了《海外部緊急通告》,聲討并揭露蔣介石及其在粵爪牙勾結帝國主義和國內反動派,屠殺愛國華僑,破壞廣州華僑協會和海外部留守處,搶劫華僑支援北伐戰(zhàn)爭的捐款和財物等血腥罪行,號召海外各黨部和各華僑團體一致聲討蔣介石。
1927年7月3日,華僑協會第二次代表大會在武漢召開,許甦魂代表首屆華僑協會執(zhí)委會在會上作了會務報告。報告指出:華僑協會今后的工作任務是“致力于喚起海外僑胞,努力于打倒蔣介石,反對帝國主義出兵華北。”他號召廣大華僑團結一致,為打倒南京反動政府,打倒廣東反動派和軍閥及其一切走狗而斗爭。經過熱烈的討論,會議通過了“通電海外同胞一致討蔣”“呈國民政府速下討蔣令”“聯合各國工人階級,共同打倒帝國主義”等決議案。會上,許甦魂、彭澤民和鮑惠僧等15位華僑代表被選為華僑協會第二屆執(zhí)委會委員。
繼蔣介石發(fā)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以后,許甦魂化裝為伙夫,避過國民黨反動軍警的耳目,于1927年7月下旬趕到南昌,參加南昌起義的準備工作,被委任為前敵委員會秘書。他和吳玉章等一起,日以繼夜地工作,為前敵委員會起草宣言、布告,制訂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實施政綱等。
8月1日,南昌起義爆發(fā),同日,許甦魂與宋慶齡、毛澤東、林祖涵、吳玉章、董必武、鄧穎超、彭澤民、鄧演達等18位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和候補執(zhí)行委員,聯合發(fā)表了《中央委員宣言》,揭露蔣汪為代表的國民黨反動派歪曲“三民主義”,叛變孫中山的“三大政策”,屠殺工農等種種罪惡行徑;決心為反對新軍閥,反對帝國主義而奮斗到底。
南昌起義之后,許甦魂隨軍南下,仍然擔任前委秘書,并一路協助做部隊及群眾的政治思想工作。10月24日,部隊進入了潮汕地區(qū),許甦魂參加了接收潮汕敵方機關的工作。他把精力全部投入到黨的宣傳工作上,和許甦魂一起工作過的吳玉章贊揚他“是一個很好的同志”。
南昌起義軍在潮汕一帶遭到失敗,許甦魂和郭沫若、吳玉章、彭澤民等由汕頭乘船赴香港,并接受黨組織的派遣,化名黃子卿,主辦《香港小報》,繼續(xù)開展地下革命活動。在香港的半年多時間里,他利用《香港小報》向國內外介紹國內時局變化的情況,揭露南京政府背叛孫中山的“三大政策”,反共、反革命、反人民的罪惡面目。
隨著《香港小報》發(fā)行量的增加,影響日益擴大,受到反動派和香港當局的注意。1929年8月初,蔣介石反動政府勾結香港當局,查封了《香港小報》,許甦魂被捕入獄。在獄中,他雖然備受種種折磨,但忠貞不屈。經黨組織和彭澤民多方托人疏通,許甦魂終被釋放,香港當局將他驅逐出境。出獄以后,他恢復了與黨組織的聯系。這時,國民黨廣西省政府主席俞作柏和綏靖司令李明瑞主政廣西。黨中央決定派遣部分干部通過各種關系到廣西省政府和李明瑞部隊開展工作。8月上旬,許甦魂啟程去廣西參加武裝斗爭。
(七)
1928年8月,許甦魂到達廣西南寧。9月1日,他參加了中共廣西省委召開的第二次黨代表大會。會上,鄧斌(小平)和賀昌代表中共中央向大家傳達了中共“六大”決議。會議決定武裝農民推翻國民黨政權,建立蘇維埃,做軍事運動,成立紅軍,把省委改為特委,由粵省委領導。會議確定了紅軍干部的具體人選:軍長張云逸、政委鄧小平、政治部主任陳豪人、組織科長羅少彥、宣傳科長許進(即許甦魂)。
黨代會以后,許甦魂在張云逸和鄧小平的領導下工作。10月,俞作柏、李明瑞倒蔣失敗,廣西政局發(fā)生急劇變化,中共廣西特委按照預定計劃留守南寧,并將我黨掌握的警備第四大隊和教導總隊交由張云逸率領,開到右江地區(qū)進行武裝斗爭。不久,許甦魂與鄧小平、陳豪人、葉季壯、羅少彥、李謙、馮達飛、袁任遠、李樸等隨軍出發(fā),于10月20日到達恩隆縣(今田東縣)平馬鎮(zhèn),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接著,部隊到達百色縣城,與韋拔群、黃治峰領導的右江農民自衛(wèi)軍會合。在張云逸和鄧小平的領導下,右江農民運動進入了創(chuàng)造紅軍、紅色政權和紅色區(qū)域的新階段。
1929年12月11日,廣西警備第四大隊全部、教導總隊一部和右江農軍在百色起義,勝利占領了右江地區(qū),建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張云逸任軍長,鄧小平任中共前委書記、軍政治委員,許甦魂任軍政治部宣傳科長。紅七軍成立的第三天,許甦魂就率領宣傳隊下鄉(xiāng)進行宣傳。他們在右江地區(qū)各城鎮(zhèn)、鄉(xiāng)村張貼布告,書寫標語,散發(fā)傳單,開談心會和群眾會,向工農群眾宣傳共產黨的主張、方針、政策和紅軍的宗旨。在許甦魂的組織領導和帶動下,紅七軍的政治宣傳工作十分出色。當年紅七軍的宣傳標語從廣西各地到江西,至今仍多處可見,僅河池、平馬兩處宿營地舊址就有近百條之多,宣傳的廣泛和深入,是紅七軍獲得廣大群眾愛戴的原因之一。
紅七軍成立之后,前委決定加緊全軍的政治思想教育和軍事訓練。政治思想教育的具體工作由軍宣傳科負責。許甦魂與軍宣傳科的同志一起,在實踐中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紅七軍特點的政治教育方法,并逐漸形成制度。
許甦魂隨紅七軍轉戰(zhàn)廣西、貴州兩省,開展政治宣傳工作。1930年初,部隊進入貴州苗族區(qū)。許甦魂、余惠、袁任遠等和軍長張云逸一起向苗族同胞進行宣傳,在他們的耐心說服下,苗族同胞打開了寨門,讓紅軍通過。進寨之后,許甦魂率領全體宣傳員深入各家各戶,宣傳紅軍是勞動人民的隊伍等等,給苗族同胞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930年夏,由李立三“左”傾領導的黨中央派鄧崗到紅七軍,指示紅七軍主力部隊離開右江根據地北上。9月22日,紅七軍到達南丹縣進行改編,全軍編為第十九、二十、二十一師共3個師。張云逸任軍長,鄧小平任政委兼十九師政委,李明瑞任總指揮,許甦魂任十九師政治部主任。11月,部隊攻下全州縣,休整4天。由于紅七軍貫徹“左”傾錯誤路線,不但丟掉了右江根據地,而且減員很大,干部戰(zhàn)士議論紛紛。前委作出決定,調許甦魂任紅七軍政治部主任,并決定部隊在粵桂湘邊界活動,與中央紅軍會師。
自此以后,許甦魂擔負全軍政治宣傳、思想教育、組織建設的領導責任。由于“左”傾機會主義的影響,廣大干部戰(zhàn)士的思想波動很大。針對這一情況,許甦魂利用休整時間,向廣大干部戰(zhàn)士進行動員,鼓勵大家不能因為一些挫折和失敗就對革命失去信心,堅持戰(zhàn)斗,爭取勝利。
紅七軍在張云逸、許卓和許甦魂的率領下,從全州向粵桂湘邊界進軍。在行軍作戰(zhàn)中,許甦魂派出得力的干部充實各部隊的政工隊伍,建立和健全黨內的民主生活制度,提倡政治民主,官兵平等,實行民主集中制;建立和健全連以上的士兵委員會,廣泛地開展官兵之間、士兵之間的談心活動;解釋紅軍攻打桂林、柳州的錯誤和進軍粵桂湘邊界的重要意義。經過教育,廣大干部戰(zhàn)士增強了革命的信心。
1931年1月5日,部隊進入廣東省連縣。許甦魂帶領軍宣傳隊隊長李干和宣傳員謝扶民到連縣教會商議部隊傷員的離隊留醫(yī)問題。經他們反復說服,連縣教會同意收留紅七軍傷病員100多人。
同年3月,紅七軍終于到達湘贛革命根據地永新。這次“小長征”使紅七軍受到極大鍛煉,部隊由1930年9月出發(fā)時的6400人減少到2600人。許甦魂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主持了紅七軍的政治工作,使這支堅強的部隊終于完成了到中央蘇區(qū)會合毛澤東、朱德同志領導的中央紅軍的光榮任務。
同月,紅七軍在永新召開了第二次黨代表大會。許甦魂和張云逸、李明瑞、許卓等人被選為主席團常委。會上,紅三軍團政委滕代遠傳達了中共六屆三中全會精神,清算了李立三的“左”傾機會主義錯誤,總結了經驗,選舉了新的前委。許甦魂和李明瑞、許卓、葉季壯、袁任遠等被選為前委委員。
永新黨代會之后,紅七軍參加了粉碎敵人的反革命“圍剿”。許甦魂和李明瑞等人一起,率領紅七軍向盤踞在安福的敵人發(fā)動進攻,在紅二十軍和湘贛邊區(qū)獨立一師的配合下,取得了“安福大捷”,消滅了敵軍韓德勤的一個團,為保衛(wèi)和發(fā)展湘贛邊區(qū)作出了貢獻。
1931年6月,紅七軍前委奉命開到興國縣橋頭鎮(zhèn)與中央紅軍會師。從此,紅七軍編入紅三軍團,成為中央紅軍的一部分。許甦魂被任命為紅三軍團紅七軍政治部主任,張云逸任軍團參謀長兼紅七軍軍長。
7月,紅七軍在李明瑞、張云逸和許甦魂率領下,投入第三次反“圍剿”戰(zhàn)斗。經過兩個多月的苦戰(zhàn),紅七軍殲滅韓德勤一個師,取得了輝煌勝利。第三次反“圍剿”勝利后,紅七軍奉命到江西于都縣發(fā)動土地革命,幫助地方鞏固和發(fā)展革命政權。
正在這時,不幸的事件發(fā)生了。1931年9月,由王明“左”傾機會主義統(tǒng)治的中央派人到紅七軍開展肅反運動,污蔑紅七軍中“沒有無產階級,只有軍閥殘余”,“七軍的人沒有一個是靠得住的”,并組成了“秘密肅反委員會”,團級以上的干部都受到審查和迫害。許甦魂和李明瑞等被打成“國民黨改組派”,受到殘酷迫害致死,對革命造成了不應有的損失。
1945年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以后,黨中央根據紅七軍干部、戰(zhàn)士們的強烈要求進行了充分的調查研究,為許甦魂平反昭雪,恢復名譽,追認為烈士,并載入由中共中央組織部和中央軍委總政治部合編的《軍隊烈士英名錄》,以紀念他為中國革命事業(yè)所建立的歷史功績。張云逸高度評價許甦魂革命的一生說:“許甦魂是一位為中國革命英勇奮斗,對黨對人民的事業(yè)忠心耿耿的優(yōu)秀共產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