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4日,是農歷的七月半鬼節。中國有三大冥界節日:清明節、農歷七月半鬼節,以及農歷十月一日的送寒衣節。其中,七月半的鬼節,在百姓心目中的驚悚、恐怖之感最甚。然而從民俗學的角度看,這是一個極其有趣且有著深厚、復雜歷史文化背景的節日。
按照最正統的解釋,七月半鬼節受儒、釋、道三種思想的影響。
鬼節又叫盂蘭盆節,事關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目連的痛苦。法力宏大的目連,發現自己的親生母親死后居然墮落到餓鬼道。凡是進入餓鬼道的鬼魂都無法進食,食物一進入口中就馬上化為烈焰,非常饑苦。目連哀痛,求教于佛陀。佛陀告訴目連,其母罪根深結,非一人之力所能拯救,需要在農歷七月十五供養僧眾,請他們念盂蘭盆經,以救其母。南北朝時期,梁武帝蕭衍推崇佛教,盂蘭盆節傳入中國并在全國普及。
鬼節還有個名字,叫做中元節——這是明顯的道家思維方式。按照道家的說法,一年當中的歲時節令有“三元”之說: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七月半的中元節,是上半年往下半年轉變的關鍵時刻,上天將在這一天考驗眾鬼,于是在世的子孫們要在這一天為祖先求冥福,請地官赦免罪過,早升天界。在為自己家族的逝者焚燒冥幣的同時,人們都會準備一些燒給野魂們,意即“請不要搶祖先的錢”。有研究者認為,這一點,其實也是儒家人倫之理的極度彰顯。
而民俗研究的有趣之處就在于,它不止一個正確答案。除了主流的解釋和儀式,在中國不同的地方,七月半鬼節結合了其他古老的祭祀活動、節日,演化出了一些奇特的表現形式。
譬如在陜北高原的東北角上,人們在七月半時制作的祭品,是一種既像原始圖騰,又像外星人一般的長脖子面人。七月初一,女人們開始制作面人,到了七月十五,這些面人分成男女,成雙成對,且都會被人們吃掉。有民俗學家認為,這一地區奇特的鬼節祭品,其實跟古老的農業祭祀——麻谷祭有關。
而同在海邊,北方遼東半島尖端上的威海,與南方海南島西南角的陵水,卻采用不同的方式去安撫逝去的靈魂。陵水人,從農歷七月上旬開始到七月十五日,夜夜升起巨大的天燈,因為他們認為魂靈在天上,需要照亮。而威海人同樣面朝大海,卻用放海燈的方式,祭祀海上捕撈者的亡靈。
中國地大物博,鬼節七月半的淵源又復雜,各地風俗形式皆不一樣。然而無論是哪種形式,中國人的思維中那種樸素的因果報應觀,都集中體現在其中:如今我怎樣去對故去的人,我故去以后就會受到怎樣的待遇——我怎樣對先人,后人就怎樣對我。而對未知冥界的想象,對靈魂狀態的猜想,則根據不同的地域,發展出了不同的浪漫主義的形式——接下來我們所要展示的,就是其中最為奇特而美麗的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