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牌子上雕刻特定的文字,就成了牌匾。牌匾是我國獨有的一種語言、文化符號,可以說是融漢字書法、傳統(tǒng)建筑、雕刻技巧于一體,集思想性、藝術性于一身的綜合藝術作品。
牌匾自秦漢時期就被人們應用在生活當中,悠久的歷史積淀下了深厚的牌匾文化。古代牌匾對于今人來說也并不陌生,在歷史遺跡、老字號店鋪、舊宅子等地方還能找到它們的身影。而那些已經(jīng)退出歷史舞臺,又逃過時間的浩劫得以完整保留的古代牌匾,被收藏人士親切地稱呼為“老匾”。
是什么人喜歡收藏老匾?這個很難說,不少主收方向并非牌匾的人士,手里也會有幾塊老匾。有藏家這樣說,喜歡老匾主要還是因為牌匾上面的內容,也就是它背后蘊涵的文化味。
牌匾不僅是指示標志,更是文化身份的標志。歷史上它就廣泛應用于宮殿、牌坊、寺廟、商號、民宅等建筑的顯赫位置,向人們傳達皇權、人物、信仰、商業(yè)等信息。比如說人們比較熟悉的商業(yè)領域的牌匾,它們往往是通過巧取文學作品、憑借商聯(lián)文采、援引成語典故、附著神話傳說、展示名人題字等方式,抓住人們傳統(tǒng)的趨吉心理,以此來表達店家對客人的報恩情感,同時也顯示店家的誠信。一塊有分量的牌匾,能極大提升店家的整體形象。
同老匾相比,如今的牌匾多數(shù)被用做招牌,類型和內容都顯得單調。老匾多為木質材料,還有石匾、銅匾等幾類。石匾給人厚重、沉穩(wěn)、肅穆的感覺,常用于陵墓建筑和古城池的古樓、鐘樓、石牌坊等建筑。銅匾則因造價昂貴,一般很少使用。古代牌匾按外觀形式可分為橫幅和豎幅兩類,也有橫幅與豎幅同時使用的對聯(lián)形式。在明清時期,民宅的門楣、壽梁和枋梁等處,常??梢砸姷揭猿烧Z典故、前輩留言為題材的牌匾,涵蓋了為人處事、經(jīng)商秘訣等富有思想性、哲理性的文化內容,對現(xiàn)代人有很大啟發(fā)。
如果是按照所要表達的內容來分,則主要可分出六大類。第一類為名稱,如“南鯤××代天府”;第二類為身份,如“進士第”;第三類為頌恩,如“永護蓬瀛”;第四類為警世,如“爾來了”;第五類為祝賀,如“壽比南山”;第六類為姓氏堂號,如“滎陽世澤”。牌匾上除了主文之外,左右的小字大多撰寫捐贈人及頭銜和落款的年代?,F(xiàn)如今,許多古代寺廟就是通過牌匾上的資料信息確定創(chuàng)建的年代。
牌匾的文字通常都比較少,結構款式也很簡單。古人對牌匾的要求就是適情應境且文辭精粹。按照匾文的題材來分,有表示樓堂殿閣名稱的“滕王閣”、“長生殿”、“望月亭”等;顯示商家字號的“同仁堂”、“老鳳祥”、“榮寶齋”等;歌功頌德的“桃李滿園”、“愛民如子”、“高山仰止”等;繪景抒情的“清風徐來”、“山清水秀”、“春和景明”等;述志興懷的“天道酬勤”、“海納百川”、“與時俱進”等;慶典開張如“大展鴻圖”、“生意興隆”、“財源廣進”等。
為牌匾題字的人也有講究,主要是當時的顯貴、名流和書法家。對于古代的人們來說,能得到皇帝御賜的牌匾可是無上的榮耀,能得到顯貴名流題字的牌匾可以說是家里最好的裝飾品,而書法名家所題的牌匾對于文人來說意義就不言而喻了。
牌匾的底色以黑色居多,也有紫、紅、綠、棕等顏色的。內文最常見就是真金顏色,即在字上敷貼金箔的“真金字匾”,貼金工藝很有講究。除了貼金外,還有鑲嵌象牙、獸骨或螺鈿的。從遠處看,牌匾上的字是凸起的,且非常立體;湊近牌匾看,才發(fā)現(xiàn)上面的字其實是凹進去的。
“刻匾須吃透古匾”,想要刻出一塊好牌匾,必須要向古人學習。古代牌匾按制作工藝分有平板陽雕、平板凹雕、平板漆字、圖騰雕框、鏤空圖騰雕框等形式。字的刻法有中凹陰刻字、中凸陽刻字。古代牌匾有許多秘不示人的技藝。古人制作牌匾通常選用百年以上的廢棄房梁或門扇,這樣的木材經(jīng)過時間的考驗后,木性十分穩(wěn)定,制成牌匾不易開裂變形。木質以紅松、核桃木為主,更講究的還有用金絲楠木或是紫檀木等高級木料。加工時,要用兩年以上豬血膩子填縫、刮平,五至七道大漆做底,陰干打磨后上三道桐油。此外,古人還有獨特的剔光、修圓秘法,可以讓牌匾上的字無論陰陽刻,遠看都有立體效果。
收藏老匾要有豐富的想象力,這樣更能從中得到樂趣。這些上百年的老匾,必定經(jīng)過若干人手,見證過若干人事,藏家不僅要從匾的蛛絲馬跡上追根溯源,還能通過自己的推測來發(fā)掘出其中的故事。
一些藏家還收藏了祠堂府第的牌匾,像常見的“世德流馨”、“萬古流芳”等匾文,在彰顯家族輝煌的背后,是先人鼓勵、要求后人要堅守優(yōu)秀品德、光榮傳統(tǒng)。在古玩市場上,還有不少號稱是古代名家題字或是流傳下來的牌匾。當然,其中的真?zhèn)芜€需要藏友拿出眼力來辨別。如果這些老匾真的是名副其實的“老”,上面所反映的時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藝術、民俗等信息,對現(xiàn)代人更全面地研究歷史大有意義,正所謂是“以匾研史,可以佐旺;以匾研濤,可得濤眼;以匾學書,可得筆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