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山島-漳浦鎮海村-龍海海澄鎮
#61631;東山銅陵,只求一吃
沿海的201號省道線號稱福建的“濱海通道”,從漳州東山開始,到寧德蕉城,不知留下過多少自駕車隊的車痕,這跟它良好的路況有關,也跟它走出路邊的行道樹就能綽約見到一望無痕的大海有關。我們從東山銅陵鎮出發,把201號線選作了這次沿海自駕之旅的主干線,確實,沿線的海景絲毫沒讓我們失望。
東山島在省內因為海島風情而小有名氣,除了動輒綿延千米的黃金沙灘,在這里隨意找幾個其他好看好玩的去處,也不是什么難事。以銅陵鎮為例,銅陵鎮建制已有六百多年歷史,鎮中銅山古城內除了有“天下第一奇石”之稱的風動石,還有建于明代香火旺盛的關帝廟、岵嶁山上曾得理學宗師朱熹講學的“南溟書院”,而震撼我們的則是臨海長近1900米的古城墻。明洪武年間朱元璋為防倭寇,滿朝實施海禁的同時,還派江夏侯周德興集民力在東山修筑了這道城墻,六百多年間,它曾先后直面過兵臨城下的葡萄牙、荷蘭、英國和日本等國軍隊。站在城墻上遠眺前方的大海,曾經槍刃相接、兵炮不斷的轟隆戰火聲,似乎仍舊不絕于耳。
我兩年前和朋友們來過銅陵露營,記憶并不久遠,但也只能從腦中調出一幅歡騰的海濱游樂圖和幾個海鮮排檔胡吃海喝的片段了。那次的傍晚時分,海邊游人漸漸“退潮”,我們在這里架起燒烤攤,把即將轉入沉深的海灘重新喚醒,星火亂舞的炭火和攤上隨風肆意飄散的肉香甚至把岸上腆著啤酒肚的排檔老板也勾引了下來,和我們一起吃那烤得焦黑的魷魚串。那時眾人的歡笑,倒讓我有幾分輕撫海水般寧靜的錯覺。
銅山古城下來的海邊就有幾家海鮮大排檔,因為能立體享受海的風海的味和海的色,它的價格比鎮上的店里要貴,但卻適合那些在海邊玩累的人,迅速大補一頓。東山因為地處閩南漁場和粵東漁場的交匯海域,漁產養殖非常發達,島上已建立鮑魚、東方螺、對蝦、扇貝、螃蟹、紅石斑等海珍品養殖基地,也已慢慢打造出一條產業概念上的良性產銷鏈,這里的海產滿足島上需求之余,還大量外銷周邊區市。來到東山島,滿足口腹之欲,吃一頓剛下海的新活海鮮,甚至比傳統旅行意義上的“游山玩水”還要超值。
在東山吃過午飯,就可以沿著201省道線出島,奔赴下一個目的地,省道邊上的漳浦縣隆教鄉鎮海村,村里有一個同為明朝周德興所建的防倭衛城遺跡,鎮海衛。
#61631;漳浦鎮海,古城孤獨
到達隆教畬族鄉,在即將拐進鎮海村之前,公路左邊紅星村所在的山頭,有一座少長雜草的禿石山非常顯眼,明晃晃陽光的照射下,比旁邊植被較為茂密的山群明亮不少,而在它正對面幾百米處,即是大海,鎮海村就在它東北方向的不遠處。
村子的入口是一處瀝青斜坡路,坡度則剛好到人走不吃力單車不上行的程度。駕車到此,想要一個類似“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最好下車活動一下,然后掂腳右望,透過并不繁茂的枝頭,會在視野的盡頭收獲一處安靜的環形沙灘,當真是一個人頭都不見!我們是國慶時過來的,實在是無法想象在那些海濱城市的沙灘早已擠得人山人海的時候,還能在閩南這樣一個小村子邂逅這樣一處略顯孤獨的美麗海景,不知道它有沒有名字,我們倒是擅作主張,叫它“弦月沙灘”。
鎮海衛古城墻的具體位置我們并不清楚,在進村路上遇到一位老人,向他打聽。老人用一口夾著濃厚閩南腔的生澀普通話回答我們,對話了幾個來回,估計雙方都沒聽清楚,于是把我們帶到村里的村委會,也就是原來的海防所。一位更老的老人常年住在那里,對我們幾個外人的到訪非常熱心,但是遺憾地告訴我們,古衛城的北門因為修建公路和村民蓋房,保存得不好,周遭的古城墻,也都所剩無幾。他建議我們去看看保存最為完好的南門。
從海防所出來右轉,在村里七彎八拐,走錯好幾次路,終于在一間小廟正下方的石階之下,看到了南門,沒有任何石刻或文字來表明它的身份,幾塊大石條筑成的三開拱門,孤獨地矗立在周圍小石板砌成的民居之間,不遠處土狗踟躕,一相對比,讓它看起來比旁邊坐著閑聊的老太太們更加蒼老無力,而五六百年前,它還威風顯赫地和前面月眉形的老城墻一起藏兵御敵,抗擊倭寇。
建于明朝洪武年間的鎮海衛和北方天津衛、威海衛、金山衛合稱為明代四大衛,是歷來海防重地,繼周德興之后的戚繼光,也曾在此領軍抗倭,即便到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仍作為戰略前線而禁止外人隨便參觀。它的過往見證的是一段辛酸殘酷的海上抗敵史。如今,南門前的石塊城墻與大海之間夾著一小塊窄梯田樣子的荒地,滿地的野花野草中夾生著幾株傲然的龍舌蘭,再往前,盡頭則是五六米高的峭崖,雖然談不上多么兇險,但在這里仰望上面的古城墻,仍能讓人生出巍巍然不可近前的畏懼感。
帶著對鎮海衛城命運的唏噓,我們出村繼續沿著201號線上路,前往龍海海澄鎮解決晚餐并順便在那里住上一晚。
#61631;海澄鎮,一去不返的港口歲月
只是聽名字,就知道海澄必定和海有瓜葛。海澄鎮位于九龍江的入海口,古時叫“月港”,在元末泉州港衰落之后,它曾是明朝后期惟一開放的一個港口并和東南亞進行著頻繁的民間交流,直至清代為避鄭氏,將南北沿海居民內遷之后,它才漸漸衰落并最后被同樣處于九龍江入海口的廈門港所取代。
在鎮上物色好的海鮮餐館的時候,我們趁機把海澄給逛了一圈,原以為和普通小鎮一樣就是縱橫兩條街,沒想到它比我們想象中要大得多,和一些貧困鄉鎮相比,它也可算上一個小縣城了。這大概和它臨近龍海縣城有關,也得益于它曾經輝煌的港口積淀。月港曾經有七大碼頭,我們有意在鎮上的九龍江岸尋找一些古碼頭的遺跡,但現代建設前進得太過粗魯和迅速,我們一路只看到條石砌成的規整江岸和三個泊著一兩艘船只的新碼頭停靠點,沒發現任何能顯露出古碼頭石臺階的殘存痕跡,不免覺得有點遺憾。
海澄的海鮮特色和東山在品種和做法上都差不多,對蝦、紅蟹、海蟶、鰻魚、文蛤等,都是餐廳必有,我們在鎮子里一家不太起眼的海鮮館子里吃晚飯,讓我們印象深刻的是,對招攬顧客似乎并不上心的老板,在端來我們點的一盤清蒸大鱸魚時,見我們一行三人瘦瘦弱弱,再三叮囑一定要吃完這條魚,不要浪費,只因它非常,非常新鮮。同時,現在正好是頭水紫菜上市的時節,龍海的頭水紫菜自古都是名產,點上一盤做湯,入嘴綿密順滑,口感極佳。如果還想嘗一下漳州特色的鹵味,那就來一份香噴噴的鹵鴨,這幾乎各個飯店都能吃到。
海澄-廈門胡里山炮臺-環島路-東坪山-泉州
#61631;相依海岸的環島路
從海澄經龍海到廈門的高速路不用穿山越嶺,沿途所經的漳州平原是福建四大平原之一,土地肥沃,灌溉便利,不過成片的低矮平房呈現出的卻不是富庶面貌。同行的一位朋友是漳州人,他向我埋怨了幾句,原來前些年漳州政府試圖在這里打造一片閩南特色的魚米之鄉,重點發展農業,卻忽視了漳州臨海的地理優勢,“要是早走向海洋,擴展商路,應該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
過海滄大橋后,進廈門島,直接將油門踩向環島路。把任何用來形容亞熱帶海灘風情的詞匯拿來描述廈門環島路,我想都不為過。從廈大白城段開始,到廈門機場全程31公里,它極力凸顯自己的觀光功能,雙向六車道的優質路況加上沿線海景,既成為廈門市民周末出來散步健身單車騎行的必到之地,也同樣吸引著驅車兜風者甚至各地的影視拍攝組。
白城前方百多米處是胡里山炮臺,一門購自德國克虜伯兵工廠的巨炮緊守內海,有效射程可達六千多米,與正對岸龍海港尾鎮的嶼仔尾炮臺互為犄角,扼守著近代以來的廈門航道。不過,雖和漳州的銅山古城、鎮海衛同是海防建筑,它卻是光緒年間洋務運動的產物,“師夷長技以制夷”,它最威風的一次,是在1937年日本侵略軍攻占廈門島時,一炮擊沉過對方的“箬竹”號軍艦。
從胡里山炮臺出來后,駕車繼續前行,抬眼一片旖旎的椰林海灘,依次經過音樂廣場、書法廣場、佳麗海鮮酒樓、椰風寨、會展中心,再往前,過五緣灣就到機場。環島路上的這些景觀大多才新建不久,零六年去到椰風寨的時候,那里還不是這樣的大型游樂場,光禿禿的大片沙灘吸引游人,結果現在人數太多太多,海腥味中裹著汗水味兒,真是讓人又愛又恨。
廈門也是漁產大港,各個季節有不同的海產面市,這里產的魷魚以個大味鮮頗負盛名,馬鮫魚、嘉勒魚同樣“馳名海上”,而現在入冬之時的應季魚則是黃花魚、沙魚、鰻魚等。環島路轉上一上午之后,可以在沿線的佳麗、海港城、南海漁村或是鳳緣漁港吃海鮮,這些餐廳大都多有年頭,海鮮做法秉承老手藝,用餐環境值得稱贊。
#61631;東坪山,遛車耍酷
除了環島路上的兜風,廈門東坪山還是一個本地市民經常去練車的地方,因為盤山路“九曲十八彎”,它有廈門的“秋名山”之稱,同時,這里也是廈門島內最原生態的一片山林,空氣清新,山景怡人,每天清晨和傍晚,都能見到不少跑步健身的運動愛好者。
上山之路有好幾條,可以從文曾路那一帶的“怪坡”附近拐上去,或是瑞景旁邊的西林東路轉到云頂巖再進東坪山,我們選擇的路線是從火車站附近假日商城的后山爬坡,這條上山路的坡度偏陡,考驗車身動力,但馬力也不宜過大,因為有些拐彎處的視野太過狹窄,速度要把握得當,當然,下山時更需仔細,安全第一,飆車的暢快感第二。
展現山道駕駛樂趣之外,東坪山還讓我們見識到了廈門海島風光以外的另外一面——這里還是一個隱藏的知秋之地。從山上的半嶺宮土地廟往前再走一小段路,零星幾株點綴山間的楓樹非常扎眼,在仍舊滿山蔥翠的大自然之中,它們用掛滿枝頭的紅楓葉道出了秋天的話語,看得我們也是驚喜萬分,畢竟在廈門看過的木棉樹和鳳凰樹多了,卻很少能見到楓樹,沒楓樹,似乎也就沒了對秋天到來的預知,難怪不少人都說廈門是個沒有秋天的城市。
從東坪山下來,出島走翔安隧道,晚飯可以在翔安澳頭吃一頓海鮮,除了慣見的海鮮種類,翔安還有一種獨特卻又并非當地特產的海產——沙蟲,一種生長于沿海灘涂類似于環節動物蚯蚓卻又營養價值很高的蟲子,很少人有膽量把一條完整的沙蟲送入口中,廈門人吃它,也多是經過一層“土筍凍”的包裝,才敢下嘴,再不濟,就只能閉著眼睛一口亂嚼了。解決晚飯,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就可到泉州。
泉州崇武鎮
#61631;崇武古城石頭記
從沿海的石井到安海、石獅、晉江和惠安,泉州境內的201號線一路靠著圍頭灣、深滬灣和泉州灣,這些地方在歷史上都曾烜赫一時,承載著與中原陸地決然不同的海洋文化對外開拓的使命。泉州灣的出海貿易在宋元時期達到鼎盛,見證過泉州作為東方第一大港的繁榮,它衰落之后,圍頭灣又因明朝的海禁政策經歷過一陣民間走私貿易的晦暗時光,而圍頭灣西北岸的石井鎮,更因走出過鄭芝龍父子而與臺灣海峽淵源深厚。
說了這么多,進入泉州時,我們卻并沒有在這些地方多作停留,而是直奔泉州惠安東南方向的崇武古城而去。
崇武古城的建造歷史和漳州東山一樣,都是明洪武年間周德興奉帝命而建,首重軍事功能,以防范屢屢入侵擾民的倭寇和當時南方尚存的一小部分反明勢力。作為海防的最前沿,它的浴血戰史可以一直書寫到四五十年前——明后期的戚家軍在此抗倭,攻臺前的鄭成功在此反清,改革開放前仍因為重要的戰略地位而一直影響經濟的發展。也許正因如此,它的古老面貌至今保存尚好。
崇武古城的建筑幾乎將福建傳統石頭民居的特色發揮到極致。早先的福建沿海地區,因為經常受臺風肆虐,加上木材緊缺,于是多就地取材建造石結構的房屋,四周墻體開兩個小窗,長石條鋪成的屋頂再開一扇天窗,保證采光。來到崇武,發覺這里果然如人們所說,是座石頭城,腦子里關于老石頭房子的印象也翩然浮現,我在廈門見過這種石房子,而湄洲島上那些老人住的房子,也多是一樣的石頭房。
進古城前,沿海長近2500米的老城墻就在制造石頭印象,大小不一的花崗巖順著海岸線壘砌得規規整整,東南西北四個城門也是石頭所砌,而走進城中,不管是爬滿青苔的老民居,香煙繚繞的關帝廟,還是腳下早被磨得光亮的石板路,都讓人感到古城石頭的無處不在。
如果說一個小小的崇武鎮也有性格的話,那就絕對是城中的石頭為其鑄造的堅韌與沉穩,至少在城中浣衣顧店、隨處所見無不在勞作的惠安女身上,我看到了這一面。
#61631;中式“海女”惠安女
惠安女遠比惠安有名,她們是泉州沿海一道獨特的亮麗風景,雖然叫做惠安女,卻并非在惠安都能見到,身影大多只出現在東部的崇武和山霞、凈峰、小岞四個小鎮。在崇武古城內轉上一天,不管是農貿集市的顧攤人、衣服店里的售貨員、理發室里的理發師,還是街上推著三輪車的,多是女性,看來外面傳說“娶個惠安女,過上女耕男織的新生活”所言不假。
初次聽說惠安女,還是上學時老師在課堂上講的那首《惠安女子》,舒婷開頭四句優美的贊詞曾經讓我對從未見過的惠安女產生過很遙遠的想象:“野火在遠方,遠方,在你琥珀色的眼睛里;以古老部落的銀飾,約束柔軟的腰肢。”古城里有琥珀色的眼睛,也有柔軟的腰肢,但我們并沒見到傳統那種露出肚臍的短褂燈籠褲裝,竹斗笠倒是仍能見著,纏在頭上的方巾也見到了。
我以前覺得惠安女的勤勞反襯出惠安男人“深藏閨中”的軟弱,現在發現這個結論下得太過武斷,其實惠安崇武那一帶的男子,常年出外謀生,或是下海捕魚,他們在外面冒著生命危險,而留守家里的女性就很自然地扛起了家中的重擔,種地挑水,勞力活樣樣都來。生活中處處體現的善良和辛勤品質,讓人佩服。
崇武鎮的海鮮照樣能體現泉州特色。傍晚時分,惠安女會把剛從海邊揀回來的海蛤擺在市場現賣,絕對新鮮,可以買一些到當地的飯館里加工。除此之外,當地的墨魚羹、海蠣煎因做法地道也值得入筷。而還有一點需要提及的是,晉江安海有著最為正宗的土筍凍,駕車路過安海時,順便買一些到車里嘗嘗吧。
Tips
天氣:11月份,福建晝夜溫差開始變大,中午干熱,晚上濕冷,自駕之行需注意氣候變化。
路況:201號省道線路況絕佳,同時所經之處是自然風光與人文歷史的絕佳組合,再不起眼的沿海小漁村,在歷史上都說不定大有來頭,行前不妨做個更細致的網上探路工作,借一趟自駕之旅來順便梳理福建海洋文化的線頭。
住宿:沿線所經各地都有諸多星級或經濟型酒店或家庭旅館可供選擇,滿足出游者對享受海景酒店還是實惠型的旅館的不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