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湄洲島上的吃食,有兩大特色。一是以“海味”見長,我在島上呆了幾日,便吃到了以往在廈門未曾吃到的筆架螺、水面螺等,這里所產(chǎn)的海鮮放到餐館里出售,動輒上百元一斤。另一特色是媽祖食品,比如媽祖糕、媽祖面,吃的不僅是口味,更是福氣。
海神天隆 大啖海味
到湄洲島一定要吃海鮮,也定得去海神食府。海神食府位于蓮池澳沙灘附近的環(huán)島公路旁。坐在餐廳內(nèi),就能看到沙灘。這處沙灘在本地人眼中,有點普通,但在我們這些外地人看來,這片沙灘的水、沙還有點綴沙海之中的巖石,配合得太美了。入夜后,臨海公路的路燈打磨出昏黃路面,海的藍色消失,取而代之是一片黑沉沉,雖看不清海面,卻可聽到海水拍岸的聲響。
海神食府主打新鮮海鮮,特別推薦水面螺、筆架螺。水面螺殼上附有像綠色青苔的東西,說是寄生海藻,殼內(nèi)“料”很足,可大口大口地吃。筆架螺生在海邊石縫中,漁民常要用鉤子將小小的筆架螺一個個勾出來,所以其價格不便宜。雖然我們這一行數(shù)人,都在廈門吃過幾年海鮮了,但幾乎所有人都是第一次見到筆架螺。據(jù)說,除湄洲島,此種螺在東山島也比較流行。
海神食府內(nèi)還有虎魚王和鱟,虎魚王的價格約為80元/斤,鱟則一盤100多元,當然,吃這種好貨,得看時機,碰到店家正有貨,才能吃得著。
我們在湄洲島那幾日,頓頓都有紫菜吃,做煲吃,煎著吃,做湯吃……各種紫菜吃法,我們嘗了個遍。紫菜是湄洲島最有名的海產(chǎn)品之一。紫菜采割,是分次數(shù)的,第一次長成的紫菜,頭次采割,叫頭水紫菜。頭水紫菜產(chǎn)量低,但營養(yǎng)價值最高,是紫菜中的極品,食用口感最佳。10月,是吃頭水紫菜的季節(jié),我們走大運趕上好時候,那頓頓所吃,都是甜的、Q的頭水紫菜。
我的最愛是魚飯,在不知不覺中我能吃掉三碗。當?shù)厝烁嬖V我,魚飯是湄洲島上最有名的吃食。飯先炒一下,魚也先炸一下,然后將飯和魚一起放入高壓鍋蒸煮,再出鍋。魚不能選鰻魚類,刺太多;添加的蔬菜不能是綠色的,因為容易壞,且易變色,隔頓再吃,看上去就很不美觀了。魚飯是當?shù)貪O民的“發(fā)明”,漁民海上打漁,難免要在船上吃飯,他們把剛捕上來的魚和米飯放在一起蒸煮,方便又易熟,還造出了當?shù)刈钣忻拿牢丁?/p>
除了海神食府,島上最有名的海鮮餐廳當屬天隆酒家。天隆是島上最早的海鮮酒家,位于湄洲島市場中心,如今還是湄洲島人接待重要客人最喜歡去的地方之一。不過我最愛的天隆酒家菜品并非海鮮,而是麥煎。所謂麥煎,是將麥子磨面,然后煎成餅狀,餅上有些芝麻,吃起來香甜可口。麥煎本該當作甜品最后吃的,可因為它賣相好、香氣濃,結(jié)果硬生生被我吃成了開胃菜。天隆的菜飯、小魷魚、海鰻湯也很值得推薦,小魷魚真的很小,但小身體內(nèi)料很足。
在湄洲島還應(yīng)吃鹵鴨,湄洲島的鴨子是吃海鮮長大的,我們在島上閑逛時,常能看到曬在路邊的小海鮮,那便是島上鴨子的食糧。
吃媽祖面 飲媽祖酒
在湄洲島上,名氣與魚飯有得一拼的食物,惟媽祖面。面條中加入雞蛋、花生、紫菜、青菜,寓意紫氣東來、落地生根等美好祝愿。媽祖面也被當?shù)厝朔Q為長壽面,初一、十五都要吃這個。雖不如北方面食那么有嚼勁,但各種配料混合在一起,整碗面食的賣相和味道都與眾不同。
若喝酒,推薦媽祖枇杷酒,枇杷酒極易入口,喝飲料般,但又確實帶著濃郁酒味。當?shù)厝司屏坎诲e,對這枇杷酒不看重,但因有媽祖的名號,也常拿來招呼客人。我當日沒“挺”過枇杷酒的誘惑,喝了一小杯,當時只覺可口。到了離開那日,已坐船出島進入莆田市區(qū),我們一行幾人竟都感嘆:“忘了買點枇杷酒。”這才曉得,在湄洲島吃吃喝喝那幾日,臨了最得我們心的,竟是那不過9°的小酒。
遺憾的是,我們沒能見到心向往之的媽祖宴菜。媽祖宴菜由莆田人王文基創(chuàng)制,共12道菜,即丹鳳朝陽、湄島秋菊、萬靈朝圣、窺井得符、一帆風(fēng)順、媽祖壽面、龍王點兵、發(fā)財有余、喜慶花籃、群仙迎駕、媽賜壽桃、全家福,每道菜都是一個媽祖故事。據(jù)說,媽祖宴菜起源于湄洲島,時間可上溯到宋代紹興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王文基的媽祖宴菜更曾在國際烹飪大賽上獲得金獎。我們原以為島上總能找到一處可吃媽祖宴菜之地,上島了才知,如今在湄洲島上,并無餐廳可全盤操作這12道菜,當年的創(chuàng)制人據(jù)說也已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