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場大巴抵達市府轉運站大約晚上七點,下了車后就直奔饒河夜市,靠近媽祖廟入口處的胡椒餅攤,屬于此地代表性的小吃。約莫巴掌大的胡椒餅,現做現烘烤,拿到手上還不覺得怎樣,咬上一口,里面的熱氣一聲不吭地直沖腦門,夾雜著牛肉汁與胡椒的濃郁香味,不知情的食客沒準會被燙得夠嗆。
同樣是香味,聞起來一個味道,吃起來又一個味道,飽滿多汁的牛肉,咬勁十足的面皮,胡椒配的似乎過分了點,但又覺得不過分嘴里的余味立刻就會逃走,總之三種食材層層相疊無休無止,口感和心情都滿足得不得了。
或許是生意太好的關系,周邊還有不少其他的胡椒餅攤,相比之下那些胡椒餅個頭一律大了不少,餡更飽滿,很明顯他們力求從外形視覺上吸引那些不愿意花時間排隊的客人。
試吃一個,有胡椒味,也多汁,可感覺就是不對,區別在于面粉,調料與牛肉之間的默契,稱作胡椒味牛肉餅更恰當些,叫胡椒餅則不行。
如果第一次以臺北美食為目的來旅行,我想這里是適合入門的最佳地點,先掌握到“地點、場景和食物之間彼此微妙的契合度”,然后再逐漸朝更“臺式”的地方移動。
在臺北(其實是整個臺灣,不過臺北最具有代表性),小食店的數量及種類幾乎多到令人咋舌的地步,倒是正兒八經的餐廳并不多見,像大陸那些動輒幾層樓,員工得以各班各排來編制的大型餐館更是少之又少。
除卻新光三越等國際商業中心,在臺北拐進任何一條小路,即能發現被各式各樣的小食店包圍,對外來的旅者來說這其中摻雜著極其濃烈的生活氣息,待得越久,那種“臺式”的氣息越揮之不去。毫不夸張地說,如果哪天外星人來攻打地球,大致上只要小食店還在,臺北人就能繼續有信心地生活下去,便是這樣無比依賴的樣子。
逛完夜市,去臺大公館附近的河岸留言音樂吧聽了場小型音樂會,出來時已是深夜,但今天的美食之旅并沒有結束。
攔了輛出租車,目的地是幾站路外的復興南路。這條街上的每家店都以賣粥為主,并且通宵營業。找了其中規模較大的一家,選好座位后服務生端來一鍋粥,告知這是送的,吃飽為止。
然后去主廳點菜,咸蛋,榨菜,豆干到蟹腳,生魚片,鹿肉,應有盡有。菜都很小份的擺在碟子上,精致得如Tiffany的展覽品。選了臭豆腐,燙空心菜和鹵味拼盤,端回座位,開始呼嚕呼嚕地喝粥。
說不上為什么,覺得還是這免費的粥最好喝,無法言語的清爽,幾乎停都停不下來,偶爾配一口青菜或鹵味,米飯的香味包裹了所有的味蕾。
其實粥雖好,但你若在家里認認真真地熬上一鍋,也不見得比不上,然而這里就是所謂“不能僅僅用舌頭去體驗臺灣美食”的精髓所在了,和饒河夜市的胡椒餅一樣,是那種“所有零件都必須在場一起工作”才能心領神會的滋味。
環顧四周,來吃宵夜的食客越來越多,其中以加完班的上班族和夜店瘋玩了一整夜的青年居多,用清粥小菜來沖淡身上的疲憊感或者酒精濃度。我猜如果周立波來臺北作秀,想必也會來這里清洗腸胃和嘴巴。
接下來的六天,按照計劃以臺北車站為中心,品遍一小時路程內的所有知名美食,去北投泡溫泉吃土雞,去鶯歌吹陶笛吃米苔目,去深坑爬山喝豆花等等。可是僅僅這半天的旅程,就能叫人清楚地明白所謂的臺北美食之旅,其深度遠遠不是用一周的胡吃海塞能夠知其一二的。事實上隨著逐漸深入這些“臺式”之中,其富含的生活氣味,文化及真實感會一一浮現上來,慢慢的顛覆我原本對于美食的認知,以至于希望品味到更深層的東西,藉此欲罷不能。
或者,在下一個旅程,應該花上一個月的時間,作一次臺北牛肉面或者炸雞排之旅,才勉強說得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