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神之間的相愛、婚姻,是一個有趣的話題。許多文學名篇如屈原的《九歌》、曹植的《洛神賦》都訴說了凡人對女神的戀慕。古代的人神婚姻可分為兩種類型:仙女下凡和男神娶婦,前者一般是兩情相悅,婚姻美好,后者卻多是披著婚姻外衣的人祭,天神染指人類女子,向來是一大忌諱。
然而廣澤尊王的婚事,卻難得地修成了正果。
#61557;十歲坐化的牧童#61557;
鳳山寺位于南安市詩山鎮文章山山麓,山門后陡峭的百級臺階,將寺院抬升到俯視人間的高度。木棉花開正盛,滿地落紅。簇新壯麗的寺門上,掛著一方“鳳山古寺”門匾。
這是一個陰雨的上午,只有寥寥十余位香客,偌大的寺院顯得空蕩。正殿神臺上的廣澤尊王頭戴王冠,身披紅袍,臉色赭紅,雙眼圓睜,這使他顯得有些稚氣。可惜他的雙腿被袍角遮住了,看不清姿勢——廣澤尊王的標志性動作是右腳盤坐,左腳下垂。我在后院和偏殿里轉,終于看到有個神龕里兩尊神像——廣澤尊王和妙應仙妃——并肩而坐,服飾和臉色都差不多,廣澤尊王還是目光炯炯,但仙妃的眼睛細長柔美。她前面還有尊小廣澤尊王,大約是太保之一吧。
廣澤尊王又稱郭圣王,姓郭,名忠福,是很奇特的神靈。第一個奇特之處是年齡很小。據清人楊浚《鳳山寺志略》所述,廣澤尊王是五代時人,出生于福建南安清溪,父親早逝,從小為人牧羊,與母親相依為命,“神年十歲,忽攜酒牽牛,登絕頂古藤上蛻化”,鄉人異之,為他立廟,稱郭將軍。傳說他坐化時母親趕來,見他盤腿飛升,拽住他的左足,扶正他的身體,變成眼看遠方的姿勢。所以神像日后的造型,都是左腳下垂,雙目平視遠處。這又帶來一個說法:遠人禱之尤為靈異。
郭圣王坐化的年齡,地方志還有十三歲、十六歲兩種說法。但明代的兩種省志都明確斷定為10歲。《八閩通志》謂:“甫十歲,一日忽取甕酒全牛,登郭山絕頂,明日坐逝古藤上,牛酒俱盡。”《閩書》說:“年十歲時,忽取甕酒牽牛登山,明日坐絕頂古藤上,垂足而逝。”
一個10歲的小牧童——如果在今天,他還只是個讀小學的娃娃——坐化為神仙,沒什么特殊事跡,僅僅是孝順母親,死后卻得到鄉親的頂禮膜拜,真是不可思議。廣澤尊王的主要事跡都是身后顯靈,為信徒御寇、降雨、治病、尋物等等,靈異卓著,故享受香火千余年,已成為南安第一大信仰,并在閩南、臺灣和東南亞有廣泛的信眾。
廣澤尊王的第二個奇特處是婚姻。民間傳說,宋代尤溪黃氏到鳳山寺進香,見尊王才貌豐雅,不禁脫口而出:“尊王,可惜你是神不是人,若是人,愿將吾女依娘許配與你。”次日,黃氏的女兒陳依娘在溪邊浣衣,看見一只木盒逆流而上,漂到面前。依娘用洗衣杵推開,它又漂來。母親告訴她可以拾回。原來木盒里裝著一支金釧,依娘戴上手腕,卻無法取下。后依娘與人成婚,路過鳳山寺下,花轎被大風卷入廟內。轎夫入廟尋找,發現依娘已經坐化于尊王之側,成為尊王夫人。
尊王與仙妃生育子女也甚奇特。據《鳳山寺志略》等記載,鄉人夜間,有時會聽到廟里傳來嬰兒的哭聲,天亮巡視,只見圣母床下微微隆起一堆紅土。晚上廟中主持就夢到圣母告訴他:我的親生兒子已經出世,請將龍床下的黃土塑成金身神像。主持于是按廣澤尊王的形象塑造神像,所以看上去一模一樣。那時是北宋,每隔三四年,都會有一次這樣的神靈托夢,共生下十三個太子,又稱十三太保。后來,十三太保被周圍各村請去奉祀,與廣澤尊王同樣靈驗。
#61557;仙女下凡易,男神娶婦難#61557;
人神之間的相愛、婚姻,是一個有趣的話題。一般來說,純粹的自然神,例如抽象的雷神、山神,無法與人類交媾。要等到發展出人格神,也就是神靈具有人類的形體與性情,人神之間才可能出現情愛。許多文學名篇如屈原的《九歌》、曹植的《洛神賦》訴說了凡人對女神的戀慕,他們描述的女神美麗多情,一如人間女子;宋玉《高唐賦》中的巫山神女更是自薦枕席,與楚王朝云暮雨。
在中國文化里,神仙鬼怪,都能出入人形,與人類發展出各種關系。古代的人神婚姻可分為兩種類型:仙女下凡和男神娶婦。前者的代表是牛郎織女故事,天帝少女下嫁凡夫牛郎,并生下二子。類似的還有唐傳奇《柳毅傳》,書生柳毅代龍女三娘傳遞家書,結果成就了自己與龍女的婚姻。《搜神后記》記福建侯官人謝端,少喪父母,躬耕力作,撿了一個大田螺回家,從此有一位仙女每天為他做飯。在仙女下凡的故事中,除非天帝阻撓,一般的結果是兩情相悅,婚姻美好。娶到天上仙女,你還有什么可抱怨的?
然而,男人希望娶到仙女,卻不愿意女人嫁給男神。天神娶婦的故事很少有好結果。眾所周知,西門豹為鄴縣(今河南安陽)令,終止了河伯娶婦的風俗。福建將樂縣的李寄斬蛇故事,與此類似。《搜神記》說:“東越閩中有大蛇,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累年如此,已用九女。”換一種說法,其實就是蛇神每年要迎娶一位新娘。唐傳奇《玄怪錄》還有烏將軍(豬神)故事:“烏將軍,此鄉鎮神,鄉人奉之久矣,歲配以女,才無他虞。此禮少遲,即風雨雷雹為虐。”最后,郭代公救出了被獻祭的新娘,殺死豬神。
這些天神娶婦的故事,其實是披著婚姻外衣的人祭,所以成為歷代文人討伐的對象。宋以后,人祭基本消失了,但某些邪神或精怪,偶爾還打婦女的主意。袁枚《子不語》有個故事說,浙江天臺縣西鄉迎神賽會上,有位陳姓婦人看見神袍微皺,幫助整理了一下,晚上就有自稱將軍的金甲神登門,說:“汝替我整衣,有情于我,今娶汝為妻。”原來,這位自作多情的將軍是五通神。婦人的父兄把五通廟搗毀,神就消失了。
許多時候,天神誘引婦女還被認為違背了天條,要遭受上天懲罰。《夷堅志》記載永康倡女的故事:有位馬卒與倡女某歡合,黃昏來,天亮即走,幾天后他忽然向倡女哭道:“我實非人,乃廟中廄卒也。……明日當杖脊流配。”據《奇聞錄》記載,有天神想娶魏耽之女,非但沒有娶成,反而被送到天獄禁閉百日。總之,天神染指人類女子,是一大忌諱。
#61557;一樁半推半就的正神婚事#61557;
我覺得廣澤尊王娶妻生子的故事,可以看成一個例外。他坐化時年齡太小,尚未婚配,沒來得及享受天倫之樂,實為人生憾事,熱心的信徒于是張羅神仙的婚事。凡人都要娶妻,何況庇護百姓的神靈呢?應該說,形單影只的尊王娶一位妻室,并不過分。
傳說陳依娘的父親是一位道士,女兒大婚被劫,十分生氣。他施展法術,喚來一場大洪水,想要沖毀鳳山寺。廣澤尊王變化成壯漢,挑來一擔碗碟。洪水涌到桌下,他就坐在桌上,隨手拋出一個碗,水退一分,扔出一個碟,水又減一分,后來索性所有碗碟一起倒下,洪水退得干干凈凈。
陳道士一病不起,臨終囑咐妻子在棺材內四個角落放置炭火,準備燒毀鳳山寺。廣澤尊王化身為白發老人,勸導黃氏人死不能復生,應該把炭火挾出,讓死者得到安寧。可是炭火沒挾干凈,日后鳳山寺不論怎么修理,皆不免漏水。
陳道士為保護女兒與廣澤尊王斗法,恰恰表明,天神娶婦不符合當時的社會觀念。廣澤尊王是正神,自然不能采取脅迫、勒索、詐騙等歪門邪道成親,他還要遵循主流的婚姻禮儀,所以故事里有母親黃氏應允,有金釧定情,有花轎出嫁(盡管是為另一個新郎)等情節。這是一樁半推半就將錯就錯的人神婚姻。結局很圓滿,廣澤尊王過上了家庭生活。
明清以后,土地公娶妻、城隍娶妻的故事,在民間傳說里不少,往往帶了戲謔色彩,但地方正神娶妻的例子還很罕見。前不久,我去江西鄱陽縣,與當地文史專家姜清水先生閑聊,他說本地有座張王廟,張巡娶了位鄱陽女子為妻,稱柳母娘娘……
我很意外,道:“福建也有很多張巡廟。你說張巡娶妻?他守睢陽城的時候,不是把妻妾殺了,犒勞手下將士嗎?怎么還有女人敢嫁給他?”
的確是真的。張王廟坐落在狹窄的鄱陽縣城老街,很小,但香火頗旺。正殿供奉張巡及其他將領,殿后有間小小的柳母殿,單獨供奉柳母娘娘。傳說她是柴家巷人,姓柳,有日與嫂嫂來廟里上香,愛上了神臺上英俊瀟灑的張王,相思成疾,竟香消玉殞。臨終前她對家人說,張王托夢給她,要娶她為妻。有人將她的塑像放進張王廟,不久,柳母娘娘就為張巡生下文武兩個太子。鄱陽人每年正月,還要將張王爺的神像抬到柴家巷柳家,向丈母娘家拜年。
張巡娶妻當然也是一個例外。眾所周知,他為盡忠報國失去了妻子,應該補償他一位妻子。看來,只要要求合理,人們還是十分體貼,甚至愿意成全天神娶婦——要知道,這并不比仙女下嫁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