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開漁節不僅是漁民文化、漁村文化、漁業文化,更是大海的文化。祈福大海,保護海洋,正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意愿。
象山縣位居長三角地區南緣。全縣海域面積6618平方公里,海洋資源極其豐富,是浙江省乃至全國少有的兼具山、海、灘、涂、島、礁、灣資源的地區。象山生態環境優美,2006年被評為全國生態示范區,先后建成漁山列島國家級海洋生態特別保護區、韭山列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國家級海洋漁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成為全國唯一一個擁有3個國家級保護區的縣域經濟體。象山海洋漁文化歷史悠久。近年來,象山縣深入推進海洋文化大縣建設,打造出“中國開漁節”、“三月三踏沙灘”民俗文化節、“國際海釣節”、“海鮮美食節”等知名文化品牌,榮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項。
漁家有了開漁節
“紅燈一盞照碧海,笑迎八方嘉賓來”。
14年前,象山人以保護藍色家園,弘揚提升海洋文化和漁家文化為宗旨,率先舉辦起中國開漁節。
中國開漁節一屆比一屆內容更豐富,影響更大,更具魅力,現已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海洋喜慶節、漁家狂歡節,也成為全國乃至世界各國廣泛關注的節慶文化。象山縣委書記李關定說,在國家規定的開漁日首創開漁節,其深刻的含義就是,千百年來東海漁家早出晚歸隨意出海的傳統被打破了,休漁、開漁有了國家法定的期限。
在東海漁家世世代代相傳的習俗中,每當漁汛來臨,漁船揚帆遠航的時候,總要舉行一系列祭祀、祈禱活動,這是群眾的美好意愿,也是獨具魅力的東海漁家文化。1998年適逢“國際海洋年”之際,象山縣委縣政府決定,順應民意發掘傳統,弘揚時代精神,舉辦中國開漁節,把原本樸實隨意的民間活動,創辦成一個極具特色、涵義豐富的文化盛會。
每當開漁節來臨之際,四面八方的賓客游人紛至沓來,住進了象山的賓館,品嘗石浦的海鮮,購買當地的特產,游覽半島的美景,乘興而來,盡興而歸,而眾多海內外客商除慕名參加慶典活動外,還乘此機會考察投資環境、洽談經貿合作項目。國內外新聞媒體的關注、傳播,大大提升了象山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成為展示自身新形象,提高文化品位,開掘海洋經濟的重要載體,開漁節還被國家旅游局列為重點旅游文化活動。
象山成了開漁節最大的贏家。近年來,象山旅游人數以每年50%的速度快速增長,現全年已突破735萬人次。長三角經濟發展的龍頭、與象山一海之隔的大上海對象山青睞有加,上海企業財團紛紛入股參與象山旅游開發,用市場和資金打造東方加勒比灣。在上海的帶動下,南京、杭州、溫州、寧波、香港、澳門以及東南亞等地海內外客商也對象山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象山旅游對內對外兩個輻射前景看好,成為中國旅游業的一匹駿馬。
開漁節唱響漁文化
說起象山的海洋漁文化,人們自然想到創辦于1998年、至今已經連續舉辦了十三屆的中國開漁節。
中國開漁節因休漁而誕生,但開漁節的根是延續千百年的漁文化。
開漁節主體活動項目有祭海典禮、開船儀式、媽祖巡安等,其著力展現的正是象山豐富的漁文化內涵。傳統的祭海儀式,在政府的引導下讓漁民群眾參與祭海活動,凸顯祈求平安豐收、人海共榮的弘大主題。開船儀式港面千帆競發、氣勢恢弘、蔚為壯觀;吉祥喜慶的氣氛貫穿始終,充分表達了出海漁民的喜悅之情;媽祖巡安則在創新中不斷推陳出新,充分展示人、神、海和諧的漁區文化氣息。
歷年來,中國開漁節還舉辦全國漁歌號子大賽、漁家服飾比賽、漁文化攝影大賽等活動,象山本地的許多漁區文化節目走上了表演舞臺,從而走向了全國。
通過開漁節這一載體,象山不僅讓散落在漁區、海島、漁民生活中的踩街、對歌、抬閣、掛魚燈、舞龍燈、跑馬燈等一系列古老的民間活動紛紛登臺亮相,重新煥發出了新鮮而持久的活力,而且在推動漁文化保護、研究、創作、交流、產業化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象山漁文化的核心區在環石浦港區域,中國開漁節的舉辦地也正是這一地區。十多年來,在中國開漁節的推動下,象山縣對以石浦為中心的全縣漁俗文化資源進行全面的普查、規劃、保護。通過制訂并實施《象山縣民間藝術資源保護規劃》《石浦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等一系列保護規劃措施,對以石浦為中心的全縣漁俗文化資源進行普查立項,共收集匯攏各種類型非物質文化遺產105項。對石浦漁港古鎮進行保護性搶修,石浦鎮升格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
在開漁節等節慶活動的帶動下,各種民間藝術紛紛煥發活力,一批漁文化文藝精品喜獲大獎。如以民間傳說辣螺姑娘為題材創作的大型廣場舞蹈《辣螺燈》列入2003年上海國際藝術節展演節目;以漁家船鼓為基礎改進的《海達漁鼓》在2006浙江省群星獎廣場舞蹈比賽中獲得創作、表演雙金獎,2007年喜獲全國群星獎。與此同時,一批具有漁文化特色的根雕藝術館、剪紙藝術館、船模制作中心和漁燈制作中心、漁文化工藝品展銷中心相繼成立,在傳播漁文化的同時,也為更多的人提供了就業機會。
同時,象山人還將漁文化注入海鮮餐飲文化,挖掘開發了一菜一詠一故事的象山民間“海鮮十六碗”,使象山海鮮紅遍長三角乃至全國各大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開漁節也讓老百姓關注開漁節、享受開漁節、參與開漁節,讓老百姓唱主角,使開漁節真正成為群眾自己的節日。廣大群眾特別是石浦漁區的漁民群眾,不僅成為節日活動的觀賞者、參與者,更是節慶文化的創造者。僅在近幾屆開漁節中,當地群眾參與文藝表演的就達數千人,志愿者隊伍超過1000人。
開漁節架起兩岸交流之橋
象山半島與祖國寶島臺灣,一海相連,祖脈相承。中國開漁節架起了兩岸民眾交流的橋梁。
在第十屆中國開漁節的一個夜晚,在燈火通明的象山石浦港,兩艘分別供奉著臺灣和大陸媽祖像的漁輪,引導著身披彩旗的媽祖巡安船隊緩緩而行。船上漁燈齊射,漁鼓擂鳴,岸邊馬燈起舞,管弦協奏,彼此遙相呼應,漁民們紛紛焚香跪拜,場面氣氛肅穆感人。這是臺灣臺東和浙江象山兩岸媽祖分離了50年后,首次在祖國大陸認親團聚,并舉行盛大的巡游祭奠儀式。
東海漁文化,包括媽祖文化,不但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連接兩岸人民的根。
象山縣與臺東縣地理環境相似,人緣相通,文化氣息相融,特別是臺東縣富岡新村(又名小石浦村)與象山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當年的象山縣石浦鎮漁山村村民遷居臺灣,搬遷時漁民們搬走了島上供奉的媽祖娘娘,在臺灣小石浦村建海神廟供奉。當年遷臺的400余人小石浦村現已發展為1500多人的大村,但他們對祖國的思念和對媽祖的信奉始終不改。村民們依舊說著象山石浦方言,延續著石浦的鄉風民俗,與老家有著割舍不斷的親情。
文化維系著親情。半個多世紀的分離,沒有阻隔兩岸同祖同宗、一脈相承的文化淵源,反而使小石浦村村民思鄉之心日益深切。兩地商定,從第十屆中國開漁節開始,此后每屆中國開漁節都要舉行兩岸如意信俗省親迎親儀式及石浦港“媽祖祈福巡游”活動,在次年舉行的第十一屆開漁節,恰逢中秋佳節,富岡新村海神廟如意娘娘真身首次經海上回歸故里,兩岸同族同脈的親人,借如意娘娘回鄉省親之機,在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里實現了團圓。通過兩地共同的文化,讓兩岸兄弟姐妹越走越近,越走越親。
2008年6月,石浦—富岡如意信俗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目前國家級“非遺”中唯一包含海峽兩岸的民俗文化。正是這種同祖同宗、一脈相承的文化淵源,使得海峽兩岸的兒女心心相印,用這種特殊的方式,抒寫濃濃同胞情。
象山縣因勢利導,利用中國開漁節這個良好的平臺,進一步加強對臺文化交流合作機制,使象臺經濟文化交流規模不斷擴大、層次不斷提高,影響力進一步增強。2008年,象山縣政府與臺東縣簽署了《象臺交流合作關系備忘錄》,進一步拓寬了兩地文化、經貿、漁業、旅游等交流領域,促進了象臺兩地交流合作的深入開展。
破繭成蝶尋求新發展
2011年9月在象山舉辦第十四屆中國開漁節。開漁節是一個由國家休漁制度和民間傳統出海儀式演變而成的節慶活動,發展成為象山的文化盛事和中國漁事節慶的品牌活動,成為目前中國縣一級舉辦節慶活動最成功、最有影響力、最有魅力的知名節慶品牌之一。這其中有收獲也有困惑、有成績更有挑戰。
中國開漁節以鮮明的地方文化和民族特色見長。越是民族的也越是世界的,象山人把一個漁民的開漁祭祀慶典儀式,打造成吸引全國的開漁節,我們相信,它也有能力將中國開漁節推向世界。
世界上有許多海洋國家,各國漁民都有自己的開漁習俗,都有各自的豐富多彩的漁民文化禮儀和藝術形式。為此,每年可以邀請一個或幾個國家的漁民表演團體,來象山參加中國開漁節,不僅增強了“國際化”,還可以加強象山與其他國家和地區間的文化與經濟交流,擴大中國開漁節的國際影響力。
中國開漁節的精華是“三個儀式”,這是需要保留的傳統項目,也是被列入“非遺”的項目。但是,如何才能使這種儀式類的“非遺”既得到保護,又有所創新,每年給人新鮮感呢?一成不變顯然不行,許多當地人會失去觀賞的興趣;變得太大,也會喪失“儀式”的原汁原味。
節慶活動的魅力首先是要吸引當地人的熱情參與,唯其如此,才能吸引外來游客參與。所以其內容與方式也要與時俱進,吐故納新。
中國開漁節的文化背景是海洋。這幾年,開漁節每年都會舉行“中國海洋論壇”,把“保護海洋”作為一項突出的“保留節目”來做。中國開漁節將逐步增強在“海洋”節點上的聚焦與突破,轉變海洋論壇的舉辦模式與方法,創新性地采用“政府決策層面和學術研究層面結合、宏觀政策研究和地方發展對策研究結合、國家省市縣四級聯動和服務外包并舉”的辦節模式。與此同時,每屆開漁節都要在堅守原味的本質的漁文化基礎上有新的創意。如引進一些時尚的大型文藝演出、增加海洋文化、加強與臺灣文化交流與合作等內容,使開漁節歷久而彌新。
事實上,相對于海洋而言,漁民、漁業、漁村都是海洋的一個個小貝殼。中國開漁節展現的是海納百川的胸懷,展示的是大海對人類的恩賜,表達的是人類與海洋和諧相處的意愿。
目前,象山正在傾力申報中國海博會和世界海博會,進一步提升中國開漁節的影響力。
在變化中流動,在不變中永恒。正因為開漁節不曾遺失這些漁文化的本源,所以第十四屆開漁節的舉辦乃至每次的新發展,都包含了豐富的人文內核,展示著海洋的寬闊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