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10月韓國橫城郡韓牛節上,中國的三頭“牛”光鮮奪目,吸引了異國他邦朋友們的眼球,贏得了無數好評。三頭栩栩如生的“牛”,同時也為賦予其生命的朱呂貴贏得了韓國“韓牛節#8226;文化藝術交流 ”優秀獎。
在捧回獎杯贏得榮譽的背后,是朱呂貴一捏六十幾年的堅持不懈、濃郁的興趣與極高的悟性為支撐的創作歷程。三團泥巴因此在他手中有了生命,被捏塑成三頭栩栩如生、精妙絕倫的“牛”,在韓國散發出光芒。韓國的橫城郡與浙江省的臨海市結為友好城市,一向有著文化交流的傳統。2010年10月借著橫城郡韓牛節,臨海市派出了臨海泥塑傳承人朱呂貴等人出席那次文化交流盛會。三頭精心制作的“牛”在韓國展示了臨海市泥塑的技藝。
臨海泥塑,是浙江省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項,有著幾百年的歷史。它猶如梅花,不與春季的百花爭艷斗芳,卻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在2005年7月浙江省民間藝術資源普查時,臨海泥塑被挖掘出來,一舉躍到舞臺前。朱呂貴的京劇《十五貫》《三岔口》戲文人物作品在浙江省民間藝術資源普查時受到浙江省文化廳及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藝術專家贊賞。專家認為朱呂貴的泥人注重寫實性,作品精美,富有創意,技藝高超,地方特色鮮明,有別于嵊州泥人的夸張手法,是浙江民間泥塑體系中的新種,因而被定名為“臨海泥塑”。
隨著臨海泥塑的聲名鵲起,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它的天地。2005年8月25日,《臺州商報》刊登了《爛污泥—朱呂貴》;9月3日,臺州電視臺社教部也前去拍攝,在“記錄”欄目播放朱呂貴人物專訪。只要生活在杜橋的人都知道杜橋有個“爛污泥”,捏得一手好泥塑。而2006年6月,朱呂貴被浙江省文化廳授予浙江民間藝術家的稱號后,臨海泥塑更加廣泛流傳。
我懷著一種好奇心走進杜橋街上的“泥人朱”店鋪。與其說是一家店鋪,不如說這是一間簡陋的“工作室”。一張木桌,放在了最顯眼的地方,上面擺放著一系列工具,有鐵刀、竹木手釬、毛筆、顏料等等。而更吸引我的是擺放在右側玻璃柜子里的成品泥塑,形神皆備,栩栩如生。《十五貫》訪鼠中況鐘給婁阿鼠算命,人物瞬間的準確神情,詼諧幽默,被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包公的無私正直、鐘馗對惡鬼怒目而視的泥塑形象無不讓我駐足觀賞。
臨海泥塑的美麗讓我傾心。我利用自己也是杜橋人這一點和朱呂貴先生交談起來。他是一個慈祥和藹、話卻不多的老人。但一聽見我問他臨海泥塑的問題,他變得善談。
他告訴我,制作臨海泥塑要取杜橋本地沿海平原地表下深15米的純凈青絲泥土為原料,經過半小時的反復錘煉,直到韌軟為止。再按照人物大小形狀,上泥積坯,堆積成人物造型粗坯后,用竹木質工具按照人物個性表情、衣飾褶紋刻畫雕塑,偶爾干燥了用羊毛筆添水、潤刷、壓光。這項工藝繁復精細,一般需要兩至三天才能完成。塑成后晾干,送入窯廠,需要在窯爐內用柴火燒制半月之久。燒好的泥人,填裝著色后,再用膠水粘在漆板上固定。這些制作工藝流程完成后,臨海泥塑也便做好了。
在觀察他制作過程之后,我發現臨海泥塑是一項極需耐心與細心的活,而且需要相當的觀察力。朱呂貴說:“塑造戲曲人物,服裝是很講究的,如果給人物‘穿’錯了服裝,比如說京戲人物‘穿’了越劇人物的戲服,內行人是會笑話的。”所以,他在看戲的時候,會細心揣摩戲中人物的服飾。繁瑣的,就動筆畫在紙上。一來二去,他都成了戲曲服飾的半個專家了。哪個戲曲人物穿什么服飾,他心中了然。
作為當前臨海泥塑的唯一傳人,朱呂貴是臨海泥塑命運走向轉折的功臣。如果沒有他,臨海泥塑或許在民間發展幾年后便慢慢消逝。而他不僅保存了臨海泥塑,還創造性地弘揚了臨海泥塑這門技藝,使這一朵民間藝術之花持續綻放。
他13歲從藝,先是雕塑神像。虛心好學的他與哥哥朱呂壽游遍臨海鄉間與鄰縣三門等地,不斷揣摩,逐漸形成自己的一套泥塑絕活。他尤其擅長戲文泥塑。各種京劇、越劇及臺州各地方戲里的人物被塑造得豐富多彩,千姿百態;人物神情生動,拙樸可愛,具有濃厚獨特的地方特色。他一捏六十幾年,那份堅持,那份執著,只是源于內心對泥塑的喜愛。他的興趣讓他一發而不可收,全身心投入到臨海泥塑的捏制中。
這60多年,從學藝到悟出自己的心得,創造性地捏塑。朱呂貴一路走來,遇到過不少困難。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因為曾經捏制過神像,而被認為宣揚封建迷信,他被迫放棄捏制泥塑。為了生活,他曾挑著補鞋機,走村串戶,以補鞋為業。我問他,他卻微笑著沒說什么。從他的眼神里,我沒有看到一絲抱怨的神情,有的只是淡定與寧靜。我想,他是真正地喜歡臨海泥塑,所以一切困難就不算困難了。他的興趣,他的堅定信念,讓他戰勝了一切困難,眼中有的只是臨海泥塑的美好和捏制一個個栩栩如生、神態各異的人物的快樂與滿足。
相比于他獲得的眾多榮譽,如2008年的浙江省民間手工藝博覽會“天工獎”等,朱呂貴更希望有一個傳承人能繼承他的手藝,將臨海泥塑發揚光大。現在流行快餐經濟,已經很少有人會靜下心來學習這樣一門細致繁瑣的手藝活了,而且要學好這一門藝術活,除了愿意學之外,還需要較高悟性和一定的繪畫功底,這便難上加難了。但為了保護和傳承這門藝術,只要想學,朱呂貴先生都傾囊相授。在他的努力堅持與政府的大力宣傳下,很多大學生對臨海泥塑產生了興趣,有志于學習這門藝術。暑假時總會看到朱先生的“工作室”里圍著些人跟他學習,交流心得。在眾多的學徒中,浙師大的一位學生讓朱呂貴看到了希望,他已出師,技藝雖然青澀,但只要能堅持,肯鉆研,日復一日,他或許就是下一個“朱呂貴”,更可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