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澤東情系浙江,他在處理國家大事之余,曾多次觀看浙江的越劇、昆劇、婺劇和紹劇,對浙江的地方戲劇給予極大的關注,作出了與眾不同的、見解獨特的點評。
“各個地方劇種就要有自己的特色,不然,要那么多的地方戲干什么?一個劇種就夠了嘛,我不贊成把越劇改成不像越劇。”
越劇源于紹興地區嵊縣一帶的農村,經過100多年的發展成為除京劇之外在全國影響最大的地方劇種。毛澤東在建國初期就開始注意越劇了。1949年9月,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袁雪芬赴京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鄧穎超把袁雪芬帶到毛澤東面前作了介紹。毛澤東說:“開文代會你沒有來,這次我們歡迎你!”毛澤東后來關切地問:“越劇是1942年開始改革的嗎?”“是的,主席。”袁雪芬答道。“你演過《西廂記》中的張生。你除了演旦角外,還能演小生?!”毛澤東又問道。“您怎么知道的?”袁雪芬異常驚訝地問。毛澤東和藹地笑了笑說:“我看過《雪聲紀念刊》。”1950年7月,毛澤東在中南海第一次觀看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據參加演出的范瑞娟回憶:“我演‘思祝’上場時,后臺有人告訴我,說她看見毛主席坐在第五排。我仍然沉著出場。那時演梁山伯思祝英臺,計算約定日期是用‘一七’、‘二八’、‘三九’一天一天推算的。毛主席在臺下看了哈哈大笑,說:‘看你傻乎乎的。等你把日子算出來,祝英臺已經嫁出去了!’這是事后坐在毛主席后一排看戲的一位老同志告訴我的。演出結束后,毛主席在臺下向我們揮手。負責接待的鐘靈同志說,毛主席看了戲很高興,歡迎你們下次再來;他代表毛主席招待我們到瀛臺吃夜宵。”次年的國慶節,毛澤東再次看了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和《寶蓮燈》。1952年又觀看了越劇《白蛇傳》。毛澤東在國家大事繁忙的建國之初,連續四次觀看越劇這樣的地方戲劇是少有的。
毛澤東曾50多次來到浙江視察。在越劇的故鄉,他曾多次觀看越劇演出,給予充分的肯定。1969年仲夏的一天,毛澤東在西子湖畔的汪莊庭院散步,提出要聽他曾多次欣賞的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聽完錄音后,有人對他說:“主席,越劇音調軟綿綿的不好聽。”毛澤東糾正說:“越劇具有典型的南腔特色。曲調比較柔婉、細膩,擅長抒情。”然后又說:“任何事物,都要一分為二。我看越劇還可以,不要全盤否定。”當年秋天,他在杭州觀看文藝演出時詢問了浙江文藝界的情況。演員們反映,現在的越劇,改得京不京、越不越,歌劇又不像歌劇。毛澤東當即聽了老越劇《紅樓夢》片斷,表示曲調好聽。隨后又聽了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后說:“這個戲的音樂基調是好的,只是個別太低沉的地方才需要改一改。”在聽了“改革越劇”《紅燈照》唱段后指出:“各個地方劇種就要有自己的特色,不然,要那么多的地方戲干什么?一個劇種就夠了嘛,我不贊成把越劇改成不像越劇。”1971年9月8日,毛澤東在杭州住地通過電視轉播觀看了男女合演越劇《半籃花生》。他說“這個戲有戲,一家人都很可愛。說明農民能夠學哲學,也學得好。”又說:“越劇味道出來了,越劇風格出來了。”從中可以看出,毛澤東對地方戲劇的改革上,他希望地方戲在內容上出新的同時,在形式上又能保持地方戲劇藝術的傳統特征。
“《十五貫》是個好戲,全國各劇種有條件的都要演《十五貫》;這個戲全國都要看,特別是公安部門要看。”
解放前,昆劇已經枯萎,瀕臨絕種的邊緣。僅存的國風昆劇團(即浙江昆蘇劇團的前身)流落滬杭一帶,已經奄奄一息,只能靠紙糊的戲裝演戲。新中國成立后,在黨的正確的文藝政策指引下,昆劇這一古老的劇種步入改革、發展和創新的時期,并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懷和重視。毛澤東生前曾數次觀看過昆劇表演,對昆劇予以中肯的評價。1956年4月17日,浙江昆蘇劇團在中南海懷仁堂演出昆劇《十五貫》,毛澤東興致盎然地觀看了演出。當他看到臺上那個周忱夸獎草菅人命的過于執是“國家良臣”,誣蔑況鐘搞調查研究是“節外生枝”,自詡“一生唯謹慎,從來不逾常規”時,毛澤東語含嘲諷,笑指周忱說:“他不逾常規常矩!”毛澤東稱道《十五貫》,主要是因為批判草菅人命的過于執的官僚主義作風具有現實的教育意義。他在當天的一次會議插話中說,《十五貫》應該到處演,戲里邊那些形象我們這里也是很多的。過于執,在中國可以找出不少。4月25日,毛澤東在中直禮堂再度觀看了《十五貫》,并指出:“《十五貫》是個好戲,全國各劇種有條件的都要演《十五貫》;這個戲全國都要看,特別是公安部門要看。”5月17日,周恩來在文化部、中國戲劇家協會召開的昆劇《十五貫》座談會上,對昆劇藝術和浙江昆蘇劇團的演出給予很高的評價。《十五貫》獲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評價,文藝界也開始重視搶救昆劇藝術的工作。隨后,浙江、上海、江蘇和北京以及湖南等地的昆劇團相繼成立,令衰落的昆劇藝術再現勃勃生機。
“這個戲應該推薦給更多的人看。這個戲雖然只有30分鐘,但是意義很不錯。人定勝天。”
婺劇歷史悠久,俗稱金華戲,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1960年3月18日晚,毛澤東在杭州飯店小禮堂觀看了婺劇折子戲《牡丹對課》。《牡丹對課》原名《三戲白牡丹》,劇中的主人公是藥店老板的女兒白牡丹。有一次,神仙呂洞賓聽說牡丹貌美,就假扮凡人來到藥店撮藥。他胡謅幾帖藥名,難為老板。正當老板被弄得目瞪口呆、一籌莫展時,老板女兒白牡丹出來接上話茬,妙語連珠,僅幾個回合,便把風流神仙呂洞賓說得無言以對,只得認輸。著名婺劇表演藝術家鄭蘭香飾演戲中的白牡丹,張荷飾演呂洞賓。演出結束時,鄭蘭香和全體演員出來謝幕,全場又響起熱烈的掌聲,毛澤東也不斷地鼓掌。在整個演出過程中,毛澤東都非常高興,經常帶頭鼓掌,看到精彩風趣場面及對話時,也哈哈大笑。演出結束后,毛澤東同演員們握手。據鄭蘭香回憶:后來一位領導同志把我帶到主席旁邊,向主席介紹說,主席,這就是扮演白牡丹的鄭蘭香。主席過來,拉著我的手慈祥地講,小牡丹,今天你勝利了,我得好好祝賀你啊。然后他又對扮演呂洞賓的張荷說,你今天吃了一個大敗仗。主席還非常高興地說,我看過全國好多劇團的《呂洞賓三戲白牡丹》,我看啊七戲八戲都不止了,大多是情調低下。你們這個戲改得好,有新意。他說,你們這個戲是神仙斗不過凡人,老的不如小的,老想占便宜的人占不到便宜。他還說:“這個戲應該推薦給更多的人看。這個戲雖然只有30分鐘,但是意義很不錯。人定勝天。”主席把這個戲的主題明確地概括出來。
“紹劇要改革,要創新。但改革以后還要像紹劇,不能‘四不像’。”
紹劇俗稱“紹興高調”、“紹興大班”,形成于清康熙年間,有近300年的歷史。作為社戲的紹劇過去多在農村廟臺廣場演出,表演粗獷豪放,動作強烈夸張,簡練樸實,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1961年,浙江紹劇團將古典文學名著《西游記》中的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戲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改編成《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搬上舞臺。1961年9月,浙江紹劇團進京參加國慶演出。10月10日晚,毛澤東、董必武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到中南海懷仁堂觀看演出。這出戲深深地吸引了毛澤東,隨著劇情的發展,他時而點頭,時而微笑,香煙燒到手指才知道。特別是演到“天王廟”一場戲時,孫悟空被逐,唐僧被白骨精擒住,豬八戒敵不過群妖,慌忙逃走。豬八戒逃走時的磋步、跑步等動作,使毛澤東仰身開懷大笑。毛澤東對幻燈字幕也看得非常仔細,并若有所思。演出結束后,毛澤東舉手致意,祝賀演出成功。當他走到邊門離開劇場時,再次轉身向演員們表示祝賀。毛澤東離開后,一位負責警衛的同志前來對劇團演出成功表示祝賀。他說:“主席對這個戲很感興趣,先后6次鼓掌。當看到豬八戒逃時顯出的狼狽相,主席哈哈大笑。后來見悟空化裝成老妖,作出各種滑稽動作時,主席又笑了起來。”隨后,郭沫若也三次觀看了《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并寫了一首七律《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提出了“千刀當剮唐僧肉”,表達了對唐僧的憎恨。毛澤東看到后,寫了一首《七律#8226;和郭沫若同志》:“一從大地起風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猶可訓,妖為鬼蜮必成災。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今日歡呼孫大圣,只緣妖霧又重來。”郭沫若看到毛澤東的和詩,認為毛澤東的詩,氣勢磅礴,從事物的本質上分析了問題,改變了他對唐僧的偏激看法。于是,當即依韻和詩一首《再贊〈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毛澤東看后,高興地寫道:“和詩好,不要千刀萬剮唐僧肉了,對中間派采取了統一戰線政策,這就好了。”
浙江紹劇團在外地演出數月后返杭得知:元旦前夕,毛澤東在杭州本想接見劇團主要演員,可惜劇團到外地演出,一時不能回來。毛澤東聽說后,將一篇詩章(即后來發表的《七律#8226;和郭沫若同志》)交給了浙江省委。毛澤東觀看紹劇,并寫了詩,在杭州還準備接見主要演職員,這使劇團全體演職員深受鼓舞。不久他們又將新編歷史劇《于謙》搬上舞臺,獲得好評,把紹劇表演藝術推上了一個新臺階。
1971年9月3日,毛澤東南巡到杭州。第二天就通過電視屏幕觀看浙江紹劇團在杭州人民大會堂演出的《智取威虎山》。幕間,著名紹劇演員陳鶴皋演唱了毛澤東詩詞《七律#8226;和郭沫若同志》。他觀看后說:紹劇移植樣板戲不錯嘛,武功也很好。還說:陳鶴皋的清唱很有勁,嗓音洪亮,很有氣魄。他指出:“紹劇要改革,要創新。但改革以后還要像紹劇,不能‘四不像’。”1975年春,毛澤東在杭州通過閉路電視觀看了六小齡童演出的紹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