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念辛亥百年,人們緬懷杭州光復當天的臨時都督、有“浙江蔡鍔”之稱的童保暄,無不感慨憶念。尤其是童保暄的故里浙江寧海縣前童古鎮,當地群眾和四方游客在領略古鎮風光時,駐足前童故土憑吊這位辛亥先烈,思緒綿綿。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武昌首義,浙江革命黨人奮起響應。杭州光復之前,革命黨人在白云庵幾經謀劃起義,人們議論和希冀的目光,總是投向年僅25歲的童保暄。
白云庵位于西湖南屏山下、雷峰塔西側。辛亥革命前后,那里是浙江同盟會的重要聯絡點。孫中山、徐錫麟、秋瑾、陶成章、陳英士、章太炎、蔡鍔等都到過白云庵。庵里住持智亮竭誠接待許多革命志士。同盟會日本東京總會常派人到白云庵,傳達通知、集聚活動意見,物色會員入會等等。杭州同盟會設有參謀組、執行組、交際組。革命黨人在白云庵集議光復杭州大計,推舉童保暄為起義軍總司令,同盟會會員認為無論在思想、組織上,還是軍事才能上,童保暄智勇兼備,年輕有為,是個帥才。
童保暄,字伯吹,1886年生于寧海縣前童。1907年考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求學期間,在上海女報社參加光復會,年底畢業,授予軍校副總辦;翌年初入天津警察學堂學習。
各地積極響應武昌首義。上海于當年11月3日光復,在杭州的革命黨人也決定提前起義,臨時總司令童保暄迅速行動。11月4日晚,駐杭新軍八十一標、八十二標、會黨及從上海趕來的敢死隊,從筧橋、南星橋出發,進攻省城,城內警察營、工兵營接應,起義部隊分三路攻占城內戰略要地,摧毀了清朝在浙江的最高統治機構撫署,巡撫增韞被俘。11月5日凌晨,宣告杭州光復。童保暄又以臨時都督名義出安民告示,曉喻全城。他又指派軍官中的同鄉到寧海響應光復,組織縣政府。光復杭州不到一個月,浙江全省光復。
不久,童保暄辭去臨時都督;隨后出任進軍南京的主攻部隊——浙江援寧支隊參謀長,在參與指揮烏龍山、幕府山和馬群戰役中,戰功卓著。攻克南京后,童保暄回到杭州,任24團團長,兼六師參謀長、講武學堂堂長、陸軍小學校長,后又任陸軍補習所所長,第十二旅旅長等職。
說童保暄是“浙江蔡鍔”還在于他在護國運動中的所作所為像蔡鍔一樣,他反對袁世凱復辟。童保暄勸說都督朱瑞宣布浙江獨立,朱瑞暗中卻迎合袁世凱之意;童保暄便聯合夏超,逼迫朱瑞辭職;繼任都督屈映光仍然在暗中擁護袁世凱稱帝,童保暄再與夏超逐走屈映光。后來,北洋軍閥楊善德插足浙江。1917年11月,為驅逐在浙江的北洋軍閥楊善德,寧波宣布獨立,發兵曹娥,以控制百官,楊善德派兵鎮壓。童保暄自請出兵,暗與寧波獨立軍相約,待兵到曹娥倒戈反楊。后因有北洋軍第四師炮兵及機槍隊隨童保暄部隊嚴密監視,無法按約定聯絡。而在晨霧中北洋炮兵部隊又隔江發炮,寧波獨立軍終因未能按約聯絡而撤退。楊善德從此對童保暄存有戒心,遂以調虎離山之計,任童保暄為援閩浙軍副司令。童保暄在援閩途中,困難重重,進退維谷,退兵到廈門休整時,郁郁寡歡,勞累染疾,1919年病死軍中,年僅33歲。童保暄為推翻滿清、浙江獨立,奠定東南革命基礎而彪炳青史。
童保暄的故鄉前童現為浙江省歷史文化保護區。古鎮始建于宋朝末年,坐落在白溪前邊,童姓子孫聚居,故名前童。鎮上集中住有2000多戶,上萬人口,古村戶戶青藤黛瓦粉墻,家家小橋活水清流。省內外游客絡繹不絕,探訪前童古跡,瞻仰辛亥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