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克巴里(1975—1981賽季):作為勇士隊在當年季后賽中最熠熠放光的一位賽場巨星,巴里在話筒前的表現與他在賽場上同樣“惹眼”,只是這一次,他就像是參加超級碗年度聚會的討厭家伙,仗著自己在過去一年里賽場上的有功表現,就認為自己具備了對他人指指點點、吹毛求疵的絕對資格。當他在1980—81賽季正式退役,并自此加入到CBS之后,巴里的主持生涯就隨著他在那一年總決賽第五場比賽中的愚蠢舉止而很快終結。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CBS展示了一張參加1956年奧運會的美國國家隊部分球員的照片(其中就有著年輕的拉塞爾,臉上還洋溢著快樂的笑容),接下來的談話是這樣的:
加里·本德:里克,你知道站在那邊的那個人是誰嗎?
巴里(大概是試圖展示他少有的幽默):我不知道,那個人看上去就像是個傻瓜,哦,不對,確切點說,應該是拄著一臉大西瓜式笑容的傻瓜。
(此時,CBS將畫面從照片切回到聽到那個“大西瓜式笑容”而做目瞪口呆狀的拉塞爾。他不可置信地來回打量著加里本德和巴里,臉上帶著一幅“他剛才說的,真是我親耳聽到的那句話嗎”的表情。三秒鐘就這樣艱難地過去了。)
本德(一直微笑著,盡管他此時心里肯定已經咒罵過無數遍了):那個家伙是誰?(停頓一下)那是你,比爾,你不記得這張照片了嗎?
拉塞爾(面無表情的):沒有印象了。
這次尷尬的點評就到此結束了嗎?當然不!僅僅在十五秒鐘之后,當拉塞爾仍在那邊拼命地按撩著心中的怒火時,巴里卻仍意猶未盡地拿著這張照片給拉塞爾看。一邊用手指著,一邊不停地問了一遍又一遍,“你確定你不知道這張照片嗎?“此時,終于忍無可忍的拉塞爾將他的身體完全扭向本德這邊,而只是把自己的大后背甩給了巴里。無可奈何的本德只能息事寧人地暗示著巴里,”我們換下一個話題吧。”可看不出好歹的巴里仍在喋喋不休地逼問著,最終拉塞爾愣愣地甩給了他一句,“不,我從來就不記得。”
毫無疑問,巴里與電視臺的合約沒有任何可能再續約下去了。對他來說,這已經是個很寬容的結局了(當然,如果這次事件放在今日的話,巴里將會在最短的時間內從電視屏幕上徹底消失)。幾年之后,巴里終于在TBS找到了他的第二份工作:點評1985年的東區決賽。他的措檔您也許死活都猜不到,居然是比爾拉塞爾。真不知道到底是誰這么天才,居然會想到將他們兩人撮合到一起主持這檔節目。
約翰哈弗利切克(1978賽季):作為最后一位加入到穆斯伯格一巴里的1978年總決賽評論席中的客串主持人(注解1),哈弗利切克表示他是渾渾噩噩地度過這七場比賽的。難道你會對此感到很驚奇嗎?我喜歡哈弗利切克,我相信幾乎每位波士頓球迷們也都喜歡哈弗利切克_但他真的不是那種能夠在你所期待的場合里口若懸河地展示良好口才的多面手。至今,我還記得在一次凌晨三點爬起來觀看其中的一場總決賽時,當我看到哈弗利切克居然坐在主持人席位上介紹出場名單時,我當時興奮得簡直不知道如何是好。但在隨后的四十五分鐘時間里,我竟然沒有聽到他的任何聲音,曾有一度我甚至認為他是不是在直播間突然休克了。但他卻自始至終地坐在那里,一言不發地坐著,就像是一個“昏迷不醒的病人似的沒有發出任何聲響。”
比爾拉塞爾(1980-83賽季):該如何來評價拉塞爾的主持風格呢?事實上,在很多時候,他在主持比賽的時候都仿佛是在夢游,那情形有點像我的父親:每次他都會在觀看紅襪隊的比賽時酣然入夢,然后又會在比賽臨近尾聲時猝然驚醒,醒了之后再茫然地詢問我,“怎么回事?比賽進行到什么程度了?”這大抵就是拉塞爾三年主持風格的真實寫照。我們也無法再責怪他什么,畢竟人無完人,賽場上的輝煌也同樣無法掩蓋場外主持席上的手足無措。
摩西馬龍(1986賽季):OK,首先我必須要聲明一點:在1986年的總決賽第四場比賽里,CBS只是把摩西當作開賽前,半場,賽后的點評工具來使用了。當然,這場比賽的丑陋程度足以掩蓋CBS認為摩西能夠勝任這種臨場應變式主持風格的愚蠢決定。實在搞不清楚CBS到底是怎么考慮的,他們不會傻到認為摩西在經過多年的賽場磨練之后,就能夠在苦練球技的同時把他的舌頭也理順得發音異常清晰吧——更何況此時距離他在1983年季后賽中做出“four,four,four”這個經典預測僅僅過去了三年時間而已,更不要忘記他在聯盟里那個眾人皆知的“嘟囔”綽號,我甚至懷疑CBS是不是因為賭輸了一場賭注之后才被迫使用摩西。當然,不管怎樣,我們需要額外補充的一點是:這是惟一一場需要添加電視字幕的NBA比賽轉播(注解2)。
“魔術師”約翰遜(1992-97賽季):在“魔術師”剛剛從聯盟退役不久,NBC就迫不及待地與他簽訂了一份合約。大家都認為這是一個非常英明的決定,難道不是嗎,還有誰會比“魔術師”更有風度,比他更惹人喜愛呢?然后,電視轉播就這樣開始了。與所有人想像的截然不同,“魔術師”在點評席上除了保持他那一貫傻笑的作風之外,還頻頻地打斷另外兩位措檔馬維阿爾伯特和麥克弗拉特洛的評論,試圖插進他們的每次談話之中,那種不可一世的架勢與他當年在湖人隊里呼風喚雨的隊長作派簡直如出一轍。但很可惜,他這種喧賓奪主的做法反倒是適得其反,除了惹人討厭之外,他的主持風格幾乎沒有任何可取之處。
喬丹最終的決定必須要在周六的午夜時分來臨之前通過郵件發送出去,這是聯盟的一項約定俗成的規定。在此之前,他與史密斯教練有過一次單獨會面,但他還是決定要在最后宣布他的決定。在等待結果的時候,學生團體顯然還是相當樂觀的,他們成群結隊地守候在新聞發布會外面的走廊上,等著聽消息。最終,史密斯教練艱難地宣布了他的決定:“現在我們宣布,邁克爾將會放棄他的大學學籍。”對此,喬丹本人堅持聲稱,盡管他在此之前幾乎與身邊的每個人都溝通過——從史密斯教練到沃西再到他的父母,但他確實是到了最后一刻才做出了這個決定。“實話告訴你吧,我是在距離這次新聞發布會還有一個半小時開始時才拿定了主意。”喬丹說,“我真的不知道應該怎么做。我留下,與走人的幾率就是50對50。50%是因為我真的很享受在大學校園里的學習和賽場生活,另外50%是因為更好的賽場未來。今天早上,我和教練談過話了,他真是發白內心深處地想要幫助我,我的父母也是一樣。感謝他們在我做出這一生中最艱難的一個決定時,始終堅定不移地陪伴在我身邊。”
“當然,在我做出這個決定時,金錢確實是在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決定因素。”喬丹坦然承認道,“事實上,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金錢都在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誰能精準地預測未來呢?盡管我明年已經不在這里了,但至少我已經牢牢地抓住了眼前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在我看來,在自己年輕的時候開始一段全新的賽場旅程,我一定會更快更好地適應新的生活。”
喬丹的父母也在現場,他們坐在喬丹的旁邊,就像平時那樣,靜靜地聽著兒子把話說完。當然,在這件事情上,兩個人的立場都沒有因為兒子的決定有過一絲一毫的改變。詹姆斯喬丹興高采烈地看著兒子,因為事’陪的發展就像他所預料的那樣順利。而德洛麗斯看上去則要沮喪得多了,因為她一直都希望兒子能在大學修讀完他的專業。事實上,在新聞發布會的前夜,迪恩史密斯教練為了挽留住這位愛徒,甚至不惜向德洛麗斯提出一個相當折衷的方案,那就是建議喬丹繼續保留他的大三學籍,同時參加當年的選秀大會,在與選中他的球隊順利簽完合約之后,不是立刻去新球隊報道,而是在1984-85賽季繼續留在北卡大學效力。當然,這只是他一廂情愿的想法而已,喬丹是絕對不會同意的。最終,在母親德洛麗斯的授意下,喬丹終于向他的恩師做出保證,他一定會修讀完自己的大學學業,也算是對這位老教頭的最后一點慰籍而已。
詹姆斯喬丹在這次發布會上也簡單地說了兩句,自始至終他的臉上都洋溢著快樂的笑容。“邁克爾已經是個21歲的大小伙子了。當一個人已經長到21歲時,那就意味著他可以為自己的未來作出一個決定了。”德洛麗斯則始終沉浸在落寞的情緒中。這也難怪,當她還是一個小姑娘時,她就極為輕率地放棄了自己在阿拉巴馬州的塔斯基吉學院的學業,只身一人來到威明頓市,只為了追隨她的愛人詹姆斯。一晃這么多年過去了,每當她想到這段往事時,她總是對自己當年未曾完成學業這件事情耿耿于懷,甚至幻想著如果當時她的母親狠下心來,強行把她送上趕往塔斯基市的下一趟火車的話,也許她就不至于像今天這般遺憾。當然,這位一向對文憑格外看重的母親,在看待籃球的這件事情也與她的丈夫和兒子大相徑庭。在她的心里,她一直都期望著結局能夠如她所愿,那就是喬丹順利地度過四年大學生活,在一所教學質量非常優良的大學里感受著濃濃的學術氛圍。四年之后,他會順利畢業,而德洛麗斯也會在兒子的畢業典禮上幸福地抓拍到她最夢寐以求的那一刻。
“當邁克爾和羅斯利恩去北卡大學就讀之后,我一直都覺得自己的夢想幾乎就快要實現了。”德洛麗斯解釋道,“我當時說過,‘我希望你們兩個人都能拿到自己的學位證書,我會坐在臺下,親眼目睹這一刻。’與其說這是他們的人生之夢,不如說是圓了我自己的一個多年的心愿更確切一些。”
沒錯,這是一個母親的夢,只是在金錢的誘惑面前,它就顯得不那么現實可行了。“如果每個北卡球員都有機會每年掙到五十萬,并且在隨后抽出八個月的業余時間來修讀完他們的學業,我估計沒有幾個人會說,‘嗯,不,我才不會離開這里,我要在大學校園里汲取知識。”’史密斯教練說,“我相信絕大多數的北卡學生都會選擇離開的。”
喬丹走了,帕金斯也走了。迪恩史密斯教練就這樣被迫翻空了自己的口袋,將他所有最值錢的寶貝都拱手讓給了那些來自NBA的大亨強盜們。對此,他真的無能為力。
第三章阿基里斬之鐔
站在列克星敦市的女兒所在學校的門外,薩姆博伊一邊百無聊賴地擺弄著手中的電話,一邊思忖著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好父親的這個問題。身為一名父親,他知道這是一門相當高深的學問。他是三個孩子的全職爸爸,他有責任照顧好孩子們在生活中的一點一滴。他的大女兒薩馬斯是這所塞萊高中籃球隊的中鋒,身高已經長到了1.88米。每天下課之后,等候在門口的博伊都會開車載著女兒趕往肯塔基大學,然后并排坐在那里的球館里觀摩比賽。肯塔基大學的教練徒比史密斯是博伊小兒子馬庫斯的教父,這也是他們愿意來到這里的原因之一。每逢觀摩結束之后,就輪到女兒上場實際操作的時間了。看著女兒在球場上像模像樣地擺著防守姿勢,看著女兒真刀真槍地殺入到內線禁區,博伊在欣慰之余,也不忘隔三差五地大聲沖著場上的女兒喊著話,提醒她各種注意事項,在一些技術環節上給予自己的必要提點,有的時候,一場實習比賽下來,博伊感覺比場上的女兒還要疲憊。在暫停時間的休息間隙里,博伊偶爾也會想起自己的當年,想起在自己最需要父母提點的時候,從他們那里或多或少得到過的舉足輕重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