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口味”最先開始是應用于人的味覺上,形容味覺量的濃度較大,比如說極端的酸甜苦辣。而攀附在電影上則是指那類在視覺上帶來感官上的刺激,當然這種刺激更多時候不是溫馨柔軟的一更多的是灰暗和慘淡,甚至暴力色情伴隨著血腥,從身體到心里都能體會到極致的感受——恐懼、失望、苦痛、掙扎、糾結、狂喜“重口味”之擁躉,是這個世界最明亮的響聲,也可能是最沮喪的。他們希望也需要以各種極端的情緒來匯集和發散自己的思維,來表達對這個世界的喜愛或者憎恨以及所有的情緒。與其相反的就是我們口中的“小清新”——它可能被貼上這樣的標簽,文藝性而小眾化的,安靜淡雅而小資的、那種清新的棉質感、又或者胡蘭成的那句“現世安穩,歲月靜好”體現出的靜謐的情愫。“小清新”的說法最早源自音樂流派Indle Pop(獨立流行樂),這種音樂起源自1980年代的英國,以旋律優美清爽為特點。如今在中國流行樂中,如陳綺貞類型的曲風都可歸于小清新一類。那種略帶淡雅憂傷但陽光明媚的質感洞穿著“小清新”一族的內心世界,在浮夸而不能自已的時代,小清新是一種逆來順受卻略帶頑抗的堅韌,卻不那么張揚跋扈,也不囂張銳利。他們撫平內心傷痛的方式很平和,一針一線,縫縫補補,拼拼湊湊,但卻力求完整無縫,觸摸上去盡量避免著劃痕。然而在現實世界,對于年輕一代來說,不可避免地會重復經歷感受著“重口味”和“小清新”交替輪回:現實通常很重口味,夢想都是小清新;工作量很“重口味”,工資則變成了“小清新”;生活態度小清新,生活節奏重口味
一些人是同屬兩者的,他們安靜的背后也許有另一個聒噪的世界,有可能在淡然地經歷了一天,他們要大把太把地狂吃薯片,然后坐在電腦前看一晚上的《死神來了》或者《刑房》。當然另一種情況每天同樣在發生——飛揚跋扈激烈振蕩地周旋過后,在獨處時可能會看上一會《杜拉拉升職記》甚至《山楂樹之戀》。現在純粹地站在那個派別之上的人幾乎是瀕臨滅絕的,極端的刺激對于如今的年輕一代來說反而是一種調整甚至解脫,于是“小清新”或者“重口味”只是他們聊以自慰的種方式罷了。
當然在籃球世界,這樣的事情就變得相對簡單,邁克爾喬丹和科比的扣籃就是小清新,威爾金斯、卡特還有如今格里芬的扣籃則就是“重口味”。“白巧克力”威廉姆斯、“手搶”馬拉維奇和更早的庫西在運球世界統統可以視作“重口味”,而斯托克頓和基德這種則成為了小清新。羅德曼是重口味,格蘭特希爾是小清新,“便士’’哈迭威是小清新,阿泰斯特是重口味
這里涇渭分明的事情居多,沒有太多模棱兩可的選捧,舉棋不定和定位迷失會讓球員失去自我和生存的機會。于是在NBA,重口味和小清新更容易劃分。
NBA的“小清新”和重口味陣營
小清新成為一個群體,他們可能有非常相似的愛好,如喜歡的書籍、音樂、電影,喜歡花卉,喜歡獨居,向往自由的生活。小清新一族,不脫離群眾,但常常想要通過某些東西表現出他們的不同,是有品位的,并且不是鶴立雞群的無聊品位,而是獨到的、有見解的。他們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通常伴隨著對高品位的追求。出生于意大利的科比對于品位的追求是傲然獨特的,當然很多人認為他更多像是在附庸風雅,但科比相比大多數球員確實在品位上很獨到。同樣小清新的還有韋德,他們對于生活的追求已經到了一個高度。當然,現在NBA球員還是有很多滿脖子掛著金鏈子的球員。頭部金銀裝飾,像項鏈、耳環,鼻環
以前的老球員有點錢都往地產啊酒吧上砸,現在不一樣、這幫球星有了點錢首先就是購買金銀首飾和鉆石,比女人還愛臭美。40多歲的奧克利花近5萬美元訂做了一套黃金頭飾,公牛前舊將“眼鏡蛇”格蘭特有多達九套的金銀珠寶首飾,最貴的一套價值23萬美元。“現在,購買50萬到100萬美元金銀珠寶的NBA球員比比皆是,有的球員一次就能訂做數十萬美元的飾品。以前那些老球員佩戴的珠寶都選些簡單的珠寶,現在的年輕人不僅把這些當成一種時尚,當威球場文化的一部分,他們彼此攀比,愈演愈烈。”大衛斯特恩說”現在的年輕人普遍缺少理財經驗,而錢又來得如此容易,用在金銀珠寶上也就不為怪了。”
當然、美國的籃球文化目前幾乎都是以黑人文化為根基酌,而hip-hop更多代表了黑人的文化,這種明顯的重口味的文化傾向也從某方面奠定了NBA的基調。某位巨星說:“今天的NBA球星在成長的過程中,將喬丹和Jay-Z視為同等的行為榜樣。過去的喬舟們、尤因們和巴克利們都已經讓位于德懷恩,勒布朗和卡梅隆這樣的球員。文身和寬大褲子已經取代了阿瑪尼西裝——或者說將要取代,如果聯盟不“服裝令”的話。文化總是處于轉變之中,這就是文化的特征。問題在于,并不是每個人都能隨之而變。”黑人文化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定下了調子——就是嘻哈,就是Hip—Hop,而這樣的文化正在以最快的速度蔓延全球。一方面斯特恩不喜歡這樣的文化,另一方面小清新實際上在NBA的市場畢竟是小圈子、小群體。即便是科比韋德這樣的品位男,NBA中的小清新,也不免偶爾要hlphop一樣,在自己顯得獨特的同時又避免格格不入。在美國上世紀60年代——他們最迷惘的時期,那時到處充斥著戰爭和運動黑人為了自由而戰的運動。毫不夸張地說,嘻哈文化的出現并不亞于“貓王”和甲殼蟲樂隊的影響力,而這種文化最深八人心的莫過于他來自干美國社會底層人民的吶喊和歡呼。在NBA文化從白人過渡到黑人,從正統轉變成嘻哈之后,美國從街頭巷尾到NBA都是些肥肥大大的寬松短褲和念念有詞的饒舌歌曲,刺眼的文身配以怪異的發型。當你在紐約皇后街頭低身運球的時候,你會被墻壁的滌鴉晃得眼花繚亂。來到這里成百上千的街坊鄰居可不是看你來這兒走秀的,是來看那些花式運球和瘋狂吶喊。盡管這種看似表相的東西讓人覺得始終不能登堂入室,可實際上,在經歷幾十年的孕育之后,嘻哈文化已經對美國所謂的“白人文化”和“社會主流”產生了影響和;中擊,而這樣的沖擊也是NBA發展道理不可回避的經歷,甚至這樣的文化已經坐穩了NBA的統治地位。
所以在今天,NBA的小清新陣營更如同是重口味的“變種”——一些從重口味文化熏陶過來的人希望自己得到雙重尊重,一邊享受作為頂級球員的賽場特權,一方面又能和社會上流攀附交談,并行不悻。也只有像格蘭特希爾這種絕種好男人才算得上純正的小清新,而現在這樣類型的球員鳳毛麟角,巴蒂爾也算是個中翹楚。而新生代里即便是杜蘭特這種平時喜歡背書包的乖乖仔,也不免在今年夏天布滿文身。NBA不論從個人品質還是從球風劃分,重口味陣營明顯是具有壓倒性優勢的,這也迎合了大部分球迷的口味。那些辛苦了一天的球迷看一場NBA的比賽一定不是為了看“禮貌握手、比賽第二”的競爭。美國人希望看見小范圍的激斗,健康的、對立的、能分出勝負的。于是NBA說到底依然是體育中最重口味的項目之一。
籃球的重口味起始于扣籃
灌籃能有今天的地位,是多少前人在頂著謾罵聲才熬過來的。
可實際上扣籃并不是始于上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盡管那個時候就已經有人在聯盟扣籃了,不過實際上他們高大的身材和出色的身體素質反而在當時被視為異類——那種不需要任何技巧和操作(在當時看來)的技巧,在上世紀50年代時依然被看作是沒有禮貌甚至是低俗的進攻手段。可是,早在上世紀20年代的哈林世界巡游者隊球員,就已經習慣于用扣籃來結束表演了。湖人前中鋒、NBA第一個超級中鋒喬治麥肯在去世前的一次采訪中說:“我會扣籃,許多跟我同時代的球員都會扣籃,但我們不在比賽中扣籃,那無異于向對手示威。”他們更多的時候只是習慣高高躍起然后輕輕地把球放進去,沒有怒吼或者抓胸這種限制級動作。暴力美學在當時絕對是被禁止的,就算是當時第一個將扣籃視為常規進攻武器的凱爾特人中鋒比爾
拉塞爾,也只是跳得高然后輕輕將球扣進,而不是砸進去,那個時候看不見隔人暴扣的場面。這樣的情景直到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才有所改觀,而扣籃在那個時候漸漸成為自我表現的方式。特別是在街球場上,一些具有表演天賦的球員開始研究各種花式扣籃動作。不過就算是在當時以扣籃來取悅觀眾的ABA聯盟將扣籃推到籃球場的時候,NBA在當時依然對此嗤之以鼻,不予”茍同”。甚至在當時的大學聯賽中,那些扣籃高手也從來沒機會表演扣籃。因為在當時,扣籃在比賽中是被禁止的。1968年“J博士”歐文進入馬薩諸塞大學開始自己的大學籃球生涯,而就在前一年,NCAA聯盟已經宣布禁止在大學聯賽中扣籃。所以歐文在弗吉尼亞紳士隊的那些眼花繚亂的扣籃,根本沒有機會在NCAA一展身手。不過在ABA聯盟早就聲名鵲起的歐文,是真正將扣籃上升到藝術層面的鼻祖,他在ABA贏得了“J博士”的綽號,“他跳起扣籃后總是能得分,哪怕對手在空中對他犯規。埃爾文可以在任何人頭上扣籃,尤其是我們跟肯塔基上校比賽時,他每場比賽至少要在阿爾蒂吉爾摩爾頭上扣一次。”可惜在之前NBA的球迷沒有這樣的眼福去欣賞各種各樣的扣籃,直到1977年ABA聯盟的四只球隊籃網、掘金、馬刺和步行者加人NBA,隨后扣籃這種得分方式成為了聯盟最搶眼的得分方式——感謝歐文,感謝威爾金斯,感謝道金斯,感謝喬丹,感謝卡特科比還有格里芬,他們將籃球帶入了真正的重口味時代,讓世界上所有的球迷為之瘋狂。
庫西那老家伙是運球重口味的開山鼻祖。
美國憲法沒有規定說球員不得在籃球比賽中使用背后運球或者傳球動作。當然,這個在現在看起來就算是衡邊的球迷愛好者都能做的像模像樣的動作在很早以前的NBA卻被著作是不倫不類的典范代表。凱爾特人名宿庫西是第一個將背后運球和傳球演繹成時尚的球員,他在1950年加了NBA選秀的時候你猜猜“紅衣主教”奧爾巴克怎么說?——“我要的隊員是能贏球的,而不是嘩眾取寵的。”要不是庫西在之后被多次轉給了后來倒閉的芝加哥牡鹿隊,那么他還沒有機會被抽到凱爾特人隊,當時凱爾特人隊的老板沃爾特布朗打開紙條看到了庫西名字的反應是“我當時就要暈倒在地板上。”
庫西當時的打法和個性確實在那個時代獨樹~幟,而且在很多古板的教練還有球員看來這家伙就是個“玩貨”,喜歡嘩眾取寵,很多教練恨不得成為凱爾特人的主教練——這樣他們可以用最直接的方式讓庫西滾蛋。“我跟你說過我是怎么認識庫西的嗎?我根本不喜歡他。實際上,我根本不需要他。他在新英格蘭地區是一個超級明星,因為他在圣十字學院是一個球星,而當時大學球星要比職業球隊球星光彩得多。所有報紙都說、我必須要挑選他。我的反應很簡單,我來到波士頓是來建立一支球隊的,我對當地的球星沒有特殊的興趣。”里德當時被沃爾特、布朗聘用,“我看過庫西打球”里德說。“他打球很花哨。他并不是第一個背后運球的球員,但是他是第一個讓背后運球成為時尚的球員。波士頓當地媒體一致要求我挑選庫西。我不愿意讓媒體高興,我要建設一支球隊,核心球員不能是一個后衛,而是一個大個子。所以,我挑選了鮑靈格林大學的查理,賽爾,他是一個六尺八,又高又壯的球員。后來,我把他交易了,換來了鮑勃布蘭納姆,}匕爾沙曼和鮑勃哈里斯。這被證明是一個好的交易。但是波士頓的媒體都指責我沒有挑選庫西。”里德接著說,“如果我有一個選擇,我的第三個選擇會是庫西,”里德說。“另外兩名球員,麥克斯扎斯洛夫斯基和安迪菲利普,都是已經證明的職業球員了。菲利普擁有一雙長胳膊,而且是一個非常好的防守球員。扎斯洛夫斯基能得分。而庫西,僅僅是一個新秀。”可以看出,重口味和小清新之間有個共同點,就是他們一旦成為了某一種重口味或者小清新的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都會成為眾矢之的。而“重口味”尤為顯眼,他們更像是為挑戰規則和傳統而生的。
當然,這樣的一個新秀在隨后改變了NBA的球風,他是在比賽中最多使用背后運球和傳球的球員,或者說你想看誰流暢漂亮地玩玩背后運球的把戲就必須常常光顧凱爾特人的比賽,否則你只能看見那些穿著性感短褲一板一眼到比賽結束都不肯改變的老古董打球到整個賽季完結。“我很吃驚,因為,觀看他打球。我以為他是一個喧鬧的、傲慢的家伙,“里德說。“實際上,他不是。他很安靜,很謙遜,和他打球的方式有很大不同。此外,在我們訓練的時候,我可以看出他的任何花哨的打法都是很實用的。他并不僅僅是為了作秀而花哨傳球。他傳球的方式,就是球達到預定地點最好的方式。我和他解釋了,為什么我原先準備挑選扎斯洛夫斯基或者菲利普。庠西對我表示理解。然后我對他說,‘我只想告訴你一件事情。你可以使用任何方式傳球。你可以胯下傳球,你可以背后傳球,我都不在意。我想說的是,無論你怎么傳球,都要讓隊友接球更舒服。如果你的隊友沒有接到球,就是你的錯誤。如果球砸在了隊愛的胸上或者脫手了,就是你的錯誤。如果你失誤了,你就沒有上場時間了。”’
于是在后來,我們有幸看見了運球歷史的進階和發揚光大,鮑勃庫西的重口味,很明顯彌漫了幾十年依然經久不衰。
波土頓嚴格控制著自己清新的血脈,直到……
在濃妝艷抹和艷舞叢生的NBA,沒有拉拉隊對于NBA球員來說幾乎是不可想像的,特別還是一支王朝球隊。然而最離奇的事情就發生在最偉大的球隊身上波士頓凱爾特人,這支NBA至今奪冠次數最多歷史最悠久的球隊,只是在幾年前剛剮擁有一支拉拉隊。在他們濃重的歷史血脈里,,流淌著傳統和保守的血液,直到歷史洪流將他們席卷八懷,他們才不再惴惴不安。他們也許是歷史上最小清新的王朝球隊了。
40年前,奧爾巴赫主教告訴所有人,只要我還在,凱爾特人就不會有拉拉隊。作為全聯盟奪冠次數最多的傳統豪強,凱爾特人在娛樂方面顯然一直被人詬病,這座美國最古老的城市顯然需要在嚴肅之余干點娛樂大眾的事情,不過他們卻是直到2006年才有了自己第一支球隊拉拉隊——就是在奧爾巴赫去世的前三天,“凱爾特舞蹈團”宣告成立。我們可以想像,在當時沒有拉拉隊的NBA球隊是多么的乏味,一幫球星狂掃總冠軍的時候就只有籃球,沒有別的,這里沒有表演,只有拉塞爾或者奧爾巴赫什么的。哦,天哪,很難想像以前凱爾特人主場是什么樣的,或者那里也是魔鬼主場沒有彩帶,沒有震天的喊聲,沒有侮辱性的語言,在觀眾席你很難看見臉上有彩繪的、甚至一些球迷在有了過激反應之后會羞澀地躲在人群中,不知道還以為這里不是籃球賽而是百老匯。《波士頓環球報》報道稱:“在經歷了多年的變遷之后,保守的凱爾特人終于也要打破堅冰,成為NBA最后一支成立舞蹈拉拉隊的球
一隊。”實際上,在那個只有雪茄和勝利的年代奧爾巴赫的強硬還有保守一直是他們心中最引以為傲的,不過這樣的事情在如今顯然行不通、特別是在近年來凱爾特人沒有戰績也沒有人氣的時候,他們必須擁有一些娛樂元素才能挽回球迷的心,凱爾特人市場營銷副總裁里奇格塔姆說:
“我們成立拉拉隊是為了能夠給球迷帶來全新的體驗,讓他們在比賽中變得更加興奮。NBA就是一種表演,拉拉隊也會為大家帶來熱力四射的演出。”
如今凱爾特人依然有些古板地進行著復辟,這里的地板和拉拉隊的結合讓人有些陌生,厚重和清新的結合讓凱爾特人重生的有些別樣。
穿著已經淪為小清新
當年里弗斯在帶領凱爾特人戰勝湖人之后說:“我告訴科比,就穿那種短褲的效果來看,我們那一代人顯然身材看起來要比他們要好,因為他們穿那種短褲實在是太難看了。”上賽季凱爾特人和湖人相遇,結果湖人穿上了他們上世紀80年代風靡全聯盟的球衣,這一身緊身行頭讓凱爾特人球員差點兒沒笑出聲來,他們已經很久沒看過這么性感的籃球隊服了,可是在以前,NBA球員可都是這樣的打扮,喬丹或者“魔術師”都經歷過。不過喬丹卻是當時最早摒棄緊身球衣的球員,還有就是在當時密歇根以韋伯為首的五虎的嘻哈風格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直到1996年艾弗森的進八徹底顛覆了NBA穿衣戴帽的風格。過去的球衣緊貼身體,將運動員完美的身材展現得淋漓盡致,不過以前的球衣雖然性感,但并不舒服,特別是一些衣服有尼龍成分,極易引起身體不適,材質也不像現在這樣,在當時略顯粗糙,而且行動也不是那么自如。科爾說“我打球的時候,每個人都穿著緊身球衣和短褲,讓你感到窒息。”
籃球風格從小清新進階到重口味
很多人作了如下假設,如果韋德、詹姆斯甚至是科比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他們還能不能如履平地,還能不能那么瀟灑地如喬丹一樣飛翔?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你知道在當時喬丹這樣的球員遭遇了怎樣的待遇,你就會明白現在的NBA就像個娃娃園那么安全。喬丹飛起來的同時必須要面對這樣的待遇——托馬斯的腿緊緊地頂著他,而羅德曼或者蘭比爾則對他進行絞肉機般的圍追堵截…那些能飛善扣的球星所要面對的身體對抗,是現在球員所無法想像的。你覺得奧本山事件有多嚴重?只是因為阿錄被禁賽一個賽季,或者是因為多人的大罰單?打架不流血在過去也叫打架?拉里約翰遜和莫寧的拳擊,范甘迪被托出+幾米遠,湯姆賈諾維奇被打出腦漿,羅德曼腳踢記者要害
如今斯特恩重新計劃著將NBA的重口味形象轉為“略帶重口味的小清新”一族,所以像零容忍這種“大媽政策”才會出現。然而真正的NBA形象應該是融會貫通的,就像我們的生活不可避免地和重口味、小清新不停糾纏一樣。他們的行為應該是小清新的,比賽應該是重口味的,他們的投籃應該是小清新的,而扣籃表演是重口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