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球員工會與NBA官方之間的勞資談判風雨飄搖,愁眉不展的大衛·斯特恩卻要面對另一場潛任的危機——裁判罷工。好任,黑衣法官們沒有給總裁大人添亂,任舊版協議到期半個月后,就和NBA聯盟達成一份新的五年合約。
裁判罷工史
球員們是NBA的搖錢樹,一鬧勞資糾紛,雙方必須心平氣和坐下來談判。裁判們可憐得多,黃臉婆鬧分手,NBA官方面不改色,殊不知,裁判罷工也是足以摧毀N BA正常發展的因素之
1969年:“第一哨”轉投ABA
196g年,NBA聯盟一批頂級裁判合同到期,需要續約,其中就包括“第一哨”厄爾斯多姆(1gg0年《今日美國》評選NBA歷史上最偉大的裁判時,斯多姆以76%的支持率高居首位)。時任NBA總裁的沃爾特肯尼迪只給斯多姆開出了16000美元的年薪,而NBA的競爭對手ABA聯盟卻為其送上了一份25000美元的年薪。肯尼迪不愿加薪,斯多姆一氣之下率領大批裁判去了ABA。肯尼迪見狀只好從大學聯賽里聘請一些裁判,但這些缺乏吹罰經驗的讓不少球隊怨聲載道。到了1973年,斯多姆重新回到NBA,此時他得到的年薪相當于離開時的兩倍。
1977年:化險為夷
當NBA在1g76年吞并ABA后,前者一時匯集了兩個聯盟的優秀裁判,可惜好景不長,這些賽場執法者隔年便與聯盟就薪水問題出現裂痕——幾乎全部裁判都在1977年進行罷工,只有兩名裁判未被卷入其中:斯多姆和里基鮑維。因為賽季還在進行中,官方迅速從低級聯賽中抽調了年輕裁判應急,但他們的表現并不令人滿意。在斯多姆的努力之下,官方和裁判工會達成新協議,老裁判們重回聯盟,結束了這次長達一個月的罷工。這次罷工也算因禍得福,數位年輕裁判中的佼佼者,比如喬克勞福德,得以借機進入NBA,并在后來成為聯盟頂尖裁判。
1983年:裁判游行示威
上世紀80年代,NBA進入到一個黃金發展階段,各項收入開始增加,裁判們希望能夠在新的勞資協議里提升工資。根據NBA法律顧問格蘭尼克的說法,裁判們要求在1983—84賽季薪水上漲48%,工作量從82縮減到70場(常規賽)。賽季中期,還應該給他們休假機會,同時,養老金等福利也要有相應的上漲。在新的勞資議案遭到官方拒絕后,從1983年8月開始,裁判們集體反穿裁判制服并在麥迪遜廣場花園進行游行示威。這次罷工持續了四個月,官方只能再度從低級別聯賽中召集人手,讓他們負責執法季前賽和常規賽,而直到1983年12月,裁判和官方才就新協議達成一致。
1995年:吝嗇的斯特恩
上世紀g0年代中期,美國經濟飛速發展,NBA球員和教練們的收入都有了大幅提高。裁判們也想在新的勞資協議中提高自身待遇,不料精明的斯特恩對此早有預防,他一方面展現鐵腕,堅決抵制裁判大幅漲薪要求。另一方面,他啟用了一批NBA退役裁判,甚至為此還著手組建NBA發展聯盟以便來培養后備裁判。這次裁判罷工持續到1995年12月才結束,而新協議也未能讓他們得到預期的薪水,只是得到了部分福利,比如吹罰比賽坐商務艙、季后賽可以入住豪華酒店等。
2009年:暫時的妥協
2009年8月,聯盟與裁判工會就新協議展開談判。由于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聯盟提出削減一部分開銷,包括裁判們的差旅費、養老金和健康保險等,雙方因此產生了分歧。隨后,裁判工會做出讓步,同意削減部分收入,但沒有達到聯盟的要求。同年9月18日,57名裁判通過投票表決是否接受斯特恩的方案,結果所有全部投了反對票,官方隨即宣布談判破裂,罷工正式開始。在裁判罷工持續一個多月之后,雙方才最終達成協議,裁判們得以在新賽季開始前重新回到工作崗位。作為妥協,裁判只和官方簽訂了為期兩年的合同,而通常雙方在舊版勞資協議到期后會簽訂一份為期五年的新協議。
因為球員工會還沒有和聯盟簽訂新的勞資協議,從優先級來看,裁判們的新合同應該排在球員之后(NBA官方和裁判工會的舊版勞資協議是在今年9月1日到期)。但在美國當地時間9月15日,NBA官方和裁判工會達成為期五年的新合同,這意味著前者及時排除了一顆潛在的不定時炸彈。
其實就在這幾天前,裁判工會還放出風,要求NBA方面為他們提供待遇更豐厚的新合同,這使得正與球員工會艱苦談判的NBA官方腹背受敵,也讓人想兩年前鬧出得那一檔子事——2D09—10賽季行將開啟,裁判工會和NBA官方就新勞資協議談崩,前者宣布停擺,后者則緊急從其他地方尋找替補裁判吹罰季前賽,結果這些平日沒見過大場面的“冒牌判官’惹得各支球隊怨聲載道。更可笑的是,這些替補裁判們為了樹立威信,吹得比較嚴,那些游走于犯規邊緣的疑似犯規動作幾乎都會引來哨響。此事讓大衛-斯特恩的臉上很沒面子,要知道一個無關緊要的季前賽都已經讓球迷無法忍受,到了正式比賽指不定鬧出多大笑話。好在新賽季開始之前,官方終于同裁判們簽下了一份為期兩年的新合同,這才使得NBA中的那些頂級裁判及時出現在了2009—10賽季的常規賽上。對于當時成功在最后時刻完成“絕殺”,斯特恩在言語上表現出無法抑制自己的激動:“這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世界上最優秀的裁判們重新登場。”
斯特恩也知道假酒就算是配上滿漢全席也沒法讓吃客滿意的道理,他也清楚自己的團隊同球員工會之間的勞資談判才是重中之重——那是一個關乎幾十億美元的爭奪戰。其實應付裁判,總裁大人只要拿出幾百萬美元填補缺口就可以了。更何況,斯特恩嚴重意識到今年如果出現裁判罷工,將會產生無法預估的嚴重后果——大家習慣性地認為既然沒有比賽,裁判大可放到一邊,而一旦新賽季倉促開打,如果官方和裁判之間的新版勞資協議還沒有搞定,屆時恐怕連替補裁判都找不到(替補裁判本就需要時間培訓),斯特恩臉上的皺紋那時候恐怕要多出不止一道了。
事實上,為了能夠與聯盟簽下一份更有利的勞資協議,裁判工會早已聘請了新的談判專家,來自紐約的資深律師李·瑟哈姆。裁判工會的這個舉措似乎有決一死戰的意味,可惜斯特恩陣營這次沒有像兩年前那樣錙銖必較(當時他們為了區區70萬美元的差價進行了長時間拉鋸戰),他們決定不和裁判們周旋。畢竟,給裁判們加得那點薪水,在NBA這部龐大的商業機器中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在過去兩年間,NBA官方和裁判陣營的關系還算和睦,去年出臺的新版“零容忍”也可以對裁判的一種補償,此舉雖然沒讓裁判的腰包變鼓,但起碼是讓裁判得到了最大化的尊重,也間接幫助他們在球員面前樹立起絕對權威,只是苦了那些有七情六欲的球員們。類似的事情在1995年裁判罷工中也有一例:斯特恩沒有給裁判們期望中的待遇,但新合同規定這些黑衣法官可以用商務艙機票換取經濟艙,此舉旨在獲取兩種機票之間的差價。裁判們做夢也沒有想到,這點微薄的收益會讓他們觸犯法律——美國國稅局在1998年夏天宣布,NBA有十名裁判涉嫌逃稅,因為他們未將飛機票差價的微薄收益上稅。
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是斯特恩的吝嗇讓裁判們變得利欲熏心的,好在他這次成功表演了一出“變臉”,使得裁判們的哨聲可以悠揚地吹上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