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時代都有著自己的恩怨,但沒有什么能與米勒與尼克斯的90年代恩仇相提并論。
丹·科爾雷斯,一位從曼哈頓公共關系經理人轉行職業電影人的導演,由他執導的電影《WInning T1me:Reggle H111er vsThe New Y0rK KnlcKs》已經被選為圣丹斯電影節的放映節目。這部隸屬于ESPN 30周年臺慶的電影,于今年2月28
日在康塞科球館舉行了首映式,該片記錄的是1995年步行者和尼克斯的七場經典之戰。
當然,不管是這部記錄片也好,還是比賽本身也罷,他們都具備著相當非比尋常的意義。從籃球比賽本身來說,它是相當驚心動魄的。而更吸引人眼球的,卻是本片的主角和他的敵手們。這里有來自印第安納步行者隊的冷血殺手雷吉米勒,他用自己的超大號賽場心臟、糟糕的臭脾氣和囂張的大嘴巴,彌補了自己瘦削身材上的不足之處。這里有尼克斯隊的老牌明星帕特里克尤因,他在兩位保鏢級人物安東尼梅森和查爾斯奧克利的左右輔佐下,共同捍衛著尼克斯隊的禁區地帶。就是這樣兩支雄心勃勃的球隊,他們當時的目標幾乎不謀而合:那就是在“飛人”喬丹暫時離開聯盟,遠赴伯明翰打算開辟一片新天地的這段時期里,帶領各自的球隊趁此千載難逢的機會在聯盟里能夠榜上有名。
坦白地說,步行者隊與尼克斯隊之間的爭斗也可算得上是一場地域文化之戰。永遠都是以油光锃亮的大背頭形象示人的帕特萊利教練統領的是一支擅長侵略性進攻而技巧卻稍嫌粗糙的尼克斯隊,他們代表的正是那種傲慢無禮、恃強凌弱、目中無人的大都市做派。而在紐約球迷的心目中,步行者隊的形象也同樣好不到哪里去,一群穿著平庸,還總是牢騷滿腹,與其他那些中部美國人一樣都對紐約懷有特別成見的家伙,即使是在紐約城里最好的餐館——ADplebee’s吃飯,也毫不掩飾他們對這里的種種厭惡。《紐約郵報》在雙方對決期間,為他們擬定的標題就是“尼克斯人VS鄉巴佬”。雷吉一米勒從進入聯盟以來就不喜歡紐約,他把對方列為自己必須要擊敗的對手。“紐約人太自以為是了,他們認為我們完全不是他們的對手,”米勒回憶說,“他們白認為遠比我們優秀,而我們只是一群在鄉下長大的孩子,我接受不了這種觀點,所以我要向他們證明。”
在這部紀錄片中,導演丹科爾雷斯把焦點集中在了四個關鍵時刻上。1993年到2000年,步行者和尼克斯一共打了六個系列賽,而“米勒VS尼克斯”的四個關鍵時刻主要集中在前半段。
第一個時刻出現在1993年的季后賽中,約翰斯塔克斯用頭撞擊米勒的行為成為雙方結仇的標志;第二個時刻出現在1994年東部決賽的第五場,米勒在第四節獨得25分,幫助步行者以93—86擊敗尼克斯,比賽時,米勒還朝著著名黑人導演斯派克李使出了“鎖喉”動作;第三個就是著名的“米勒時刻”,那是1995年東部半決賽的首戰,米勒在8.9秒內得到8分,完全憑一己之力擊敗了尼克斯:最后一個時刻發生在1995年的東部半決賽上,尤因最后時刻挑籃不中,步行者以97—95贏下第七戰并挺進東部決賽。
那么,除了米勒的個人秀,這部紀錄片還有些什么內容呢? “片子里面展示了一些我跟斯派克·李以及約翰斯塔克斯的對話,后來帕特里克·尤因也說了一些……即使換作是我自己,現在回過頭來看這些片段,都有點覺得不可思議,我們當時怎么會說出這樣的話呢!你們可以想象,兩支球隊那時候的競爭到了什么樣的程度。”米勒說,“你看看現在的聯盟,雖然有科比、勒布朗、韋德等偉大球星,但球隊間已經沒有像我們那個年代的火爆對決。公牛和活塞、公牛和尼克斯,這種對決堪稱經典,NBA需要這樣的球隊對決。”
步行者和尼克斯的對決一晃過去了很多年,而時間讓米勒有機會重新審視當年發生的那些情況。“現在回過頭來看那些發生在過去的視頻片段,看那些尼克斯和步行者球迷所做出的各種評論,我只會感嘆,那會兒他們對比賽是多么的有激情。”米勒接著說,“我想,你很難從現在的比賽中找到那種激情了。聯盟中現在已經沒有那種兩座城市的針鋒相對,也很少見到一座城市的球迷對一支球隊那么死心塌地了。”
有趣的是,科爾雷斯導演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紐約人,但由于當年和唐尼沃爾什(前步行者老板,現尼克斯總裁)的交情而成了步行者的死忠,米勒因此也就成為了他的偶像。此番為自己喜歡的球星拍紀錄片,也算是完成了一個心愿。 “雷吉一個人‘折磨’了尼克斯整支球隊,他用所擅長的快速出手投籃和精準的三分球,幾乎是一個人擊敗了萊利、尤因、奧克利和斯塔克斯們,最后尼克斯也不得不承認,他們被米勒擊敗了。”科爾雷斯說,“尤其是1994—95賽季的季后賽,他讓每一個在麥迪遜廣場花園看球的球迷都知道,客場也可以成為他的表演舞臺。”
拍米勒的紀錄片,斯派克李不可能不提。“紐約人其實不恨雷吉,他們甚至可能會喜歡上我這部電影。實際上,我認為紐約人對雷吉米勒有充分的尊重,如果可以選擇,他們一定希望雷吉米勒能夠成為一名紐約尼克斯球員。”科爾雷斯說, “相比而言,我認為印第安納人對斯派克李的憎恨遠比紐約人對雷吉的恨要強很多……斯派克在這部影片中占很大的比重。我覺得在看了這部片子后,當斯派克再次來到印第安納,你們一定不會特別歡迎他。”
不過,雷吉米勒與斯派克·李之間的恩怨可能早已煙消云散,前不久,他們還一起坐在斯臺普斯中心的場邊,觀看了尼克斯與湖人的比賽。“現在想想,我當時的那些行為確實有些刻薄。”米勒說,“可能那會兒我真的覺得自己是不可戰勝的,心里想說什么、想做什么就可以大膽地去說、大膽地去做,完全沒想過要為此負責。你要知道,我那時可是號稱‘好萊塢’啊!”
除了“米勒時刻”本身,科爾雷斯也想通過這部紀錄片對兩座籃球城市做一些社會學方面的探討。“你知道,紐約和印第安納一直都被稱為籃球之城,他們之間的對決肯定還有更深層次的意義,我對此也非常感興趣。”他說,“這兩支球隊的文化不同,這部片子也是要探討這個問題,但他不只是關于步行者和尼克斯這兩支球隊。”因此,步行者與尼克斯之間的爭斗似乎又折射出另一個問題:哪個地方的籃球氛圍更好呢?
對于這個問題,不管紐約,還是印第安納,他們都有一大堆充分的理由來證明自己。在他們看來,籃球運動確實是起源于斯普林菲爾德市,那里就是這項運動的發明者詹姆斯奈·史密斯博士的故鄉。但他們卻都理所當然地認為,只有在自己這座城市里,這項運動才被徹底地發揚光大。而從地方文化的角度來看,印第安納籃球是一種系統的,遵循一定原則的,并且相對保守的賽場模式。在這樣一個由諸多個小城鎮組成的印第安納州里,賽場文化的主旨就是團結友愛,彼此分享。在這里,籃球比賽必須要在室內舉行,而且要在一個像模像樣的球館里的木質地板上一絲不茍地嚴格完成。
反觀紐約,情況卻完全不同,在這里籃球比賽呈現的是一種極具區域特色的鮮活模式。超快節奏的,嘩眾取寵的,尖叫連連的,所有這些都充斥在這里的賽場上。假如這里的球員們企圖在賽場上標新立異,展現自己的驚人創造力,這些都是被這里觀眾默許并欣然接受的,敢于在比賽中冒險更是相當值得提倡的事情。在這里,爭強好勝不是什么壞事情。只要你用新奇古怪的方式將自己的對手打倒,只要你狠狠地教訓了對方,這就足夠了。紐約的籃球比賽大都是在室外的柏油路面上進行的,四周用鋼絲編成網狀的柵欄團團圍住。球迷們也絕對不會老老實實坐在看臺上,他們通常會密密麻麻地涌堵在四周,甚至不惜為一個最佳觀看位置爭搶得面紅耳赤。
那么誰的籃球氛圍更好一點呢?作為一個前半生居住在印第安納,后半生的大部分時間居住在曼哈頓的老牌美國人來說,我的心里已經有了一個大概的答案。假如再綜合兩座城市的歷史成績來看,那我更是傾向于印第安納。僅從大學籃球來看,印第安納山地人隊曾經取得過五座NCAA冠軍獎杯,至于紐約城,他們唯一一次贏得過NCAA冠軍獎杯的球隊是1950年的CCNY隊。
哪個地方盛產的明星更多呢?毫無疑問,當然是紐約了(不要忽略的一個前提是,紐約的人口總數是整個印第安納州人口總數的三倍)。那么,哪個地方的明星更優秀呢?這個問題就比較接近了——首先,要把出生干布魯克林市的“飛人”喬丹排除在外。我們想到拉里伯德(印),也會想到賈巴爾(紐);我們想到伯納德-金(紐),也會想到奧斯卡羅伯特森(印)。即使是在今天的聯盟,從蘭多夫,奧登,戈登(印),到諾阿,奧多姆和安東尼(紐),兩隊同樣是不分上下。至于教練組,印第安納有鮑勃 奈特和約翰·伍登,紐約方面也有弗蘭克馬奎爾和拉里布朗。
不幸的是,尼克斯隊與步行者隊之間的爭斗盡管相當耐看,但卻無法解決他們各目的真正問題。戰斗再激烈,競爭再殘酷,兩支球隊誰都無法走的更遠。一個賽季里,尼克斯隊戰勝了步行者隊。下一個賽季里,步行者隊戰勝了尼克斯隊,但他們卻雙雙止步于當年的總決賽。事實證明,自從1973年以來,這兩支球隊從未贏得過一次聯盟冠軍獎杯。而另一個驚人的巧合是:1973年,尼克斯隊捧得了當年的總決賽桂冠,而步行者隊也恰好在那一年統治了ABA。
追溯起來,兩支曾經盛極一時的球隊的沒落史也有著相當宿命的痕跡。在雷吉 米勒的最后一個賽季里,步行者隊原本有著很大的把握贏得當年的冠軍獎杯。但在一個周五的夜晚,發生在底特律的那次震驚整個聯盟的惡性毆斗事件卻將他們的所有希望化為泡影。被停賽的停賽,被罰款的罰款,事實上,直到六年之后,步行者隊才逐漸地恢復了元氣。而在那個不堪回首的夜晚里的那個該死的始作俑者呢?當時擔任步行者隊前鋒的羅恩·阿泰斯特,這個家伙恰好出生在紐約臭名卓著的皇后區。至于紐約呢,他們在這些年里的際遇也好不到哪里去。一連串如噩夢般的球員交易,轉會合約讓這支球隊苦不堪言。而這一切事件的幕后操作者呢?伊塞亞托馬斯,他的大學時代恰好是在印第安納度過的,并且他在來到紐約之前的那份工作就是擔任步行者隊的教練。
上賽季,步行者隊和尼克斯隊在東部賽區的成績排名緊緊挨著,但他們卻無一例外地雙雙無緣季后賽。本賽季的情況稍好一些。假如季后賽是在今天開打的話,尼克斯隊將會以第六名,而步行者隊也會以東部第八的身份挺身季后賽。只可惜,一切還尚未蓋館定論。看看今日的聯盟吧,洛杉磯的科比,邁阿密的詹姆斯,他們無疑是最耀眼的明星,就連奧克拉荷馬城的杜蘭特等年輕小輩們也得到了球迷們無盡的青睞。對于印第安納的鄉巴佬們和曾經不可一世的紐約人們來說,此時他們無疑又找到了一個共同點:是時候找回城市的籃球之魂了,下一紀元的勝利時刻,是屬于我們的。
五大球以恩怨
1.猶他爵士VS金州勇士
季后賽一貫火爆,甚至打架也司空見慣,在1986-87賽季西部季后賽首輪勇士vs爵士第二場,爆發了讓整個鹽湖城瞠目結舌的斗毆。當時“郵差”馬龍和勇士前鋒格雷格 巴拉德在比賽中一直互相用小動作挑逗對方的耐心,口中不停交換垃圾話,當動作越來越大時,氣氛漸漸緊張,馬龍輕蔑地將球向巴拉德砸去,巴拉德雖然塊頭遠不如馬龍雄壯,卻也絲毫沒有膽怯,拎起球就砸了回去。之后一場雙方板凳球員都卷入群毆,場景一度失控,裁判用了很久才讓雙方球員平息下來,最終爵士103—100險勝,總比分擴大到2—0。不過這輪系列賽并不屬于爵士,勇士主場連續扳回兩場,并在第五場118-113完成大逆轉——日歷翻到2007年季后賽,20年后的爵士和勇士之戰已不再見當年的揮拳猛漢,但你死我活的態勢又有什么區別呢?
2.芝加哥公牛VS底特律活塞
喬丹第一次入選全明星賽,“刺客”托馬斯看不慣晚輩喬丹的張狂,說服東部隊友們不給喬丹傳球,更有甚者“刺客”將魔掌伸到西部全明星陣營,游說對手們經常從喬丹的防守位強攻突破。這一屆全明星體驗成為喬丹畢生難忘的恥辱,他還一度認為是自己個人技藝不精所導致,直到一名記者一語道破天機,喬丹怒發沖冠,從此養成遭遇活塞就必發威的習慣。發威是態度,而實力才是勝負——在80年代東部,公牛在活塞身上嘗到太多苦頭,譬如1989年東部決賽公牛2—4不敵活塞,第二年東部決賽公牛3—4再次敗陣。這兩年活塞連冠,全都是東部決賽踩著公牛上位,外加昔日喬丹和“刺客”的全明星宿怨,兩隊的較量便更具宿命色彩。
3.邁阿密熱VS紐約尼克斯
被譽為“歷史最強暴力陰謀”的季后賽對決便在熱與尼克斯之間展開,細節如何沒有定論,但紐約人一直將其視為奇恥大辱。1997年東部半決賽前四場,尼克斯3—1領先,系列賽先機在手,而第五場結束前1分53秒熱以86—69建立了17分優勢。當蒂姆哈達威罰球時,雙方球員林立罰球區兩側準備搶籃板,忽見熱隊前鋒P.J.布朗一個沉肩大背跨,將尼克斯后衛查理沃德騰空扔向底線記者席,之后尼克斯五名球員上前抓住P.J.布朗,摁在地下一頓老拳,五名參與斗毆者分別為尤因、休斯敦、斯塔克斯、拉里約翰遜和查理沃德,全都是等一的主力球員。之后聯盟禁賽令出臺,P.J.布朗被禁止參加后兩場比賽,尼克斯這邊沃德、尤因、休斯頓第六場禁賽,斯塔克斯與拉里約翰遜第七場禁賽,這等于邁阿密“一兌五”報廢尼克斯半實力,接著熱隊拿下第六場和第七場,4—3淘汰尼克斯。這個梁子結下后,兩隊的比賽常有火爆場景出現,1998年季后賽、在大學就不合的莫寧和拉里 約翰遜再度大打出手,范甘迪執教生涯最經典的“抱大腿”出處便在于此。
4.洛杉磯湖人VS波士頓凱爾特人
這兩大豪門的宿怨其實僅限于總決賽遭遇戰,分別作為東西部歷史最強球隊,湖人和凱爾特人分別在60年代與80年代上演過驚心動魄的冠軍爭奪,凱爾特人從50年代末到60年代末的13年內12次進入總決賽11次奪冠,期間7次總決賽對手是湖人,埃爾金貝勒因此苦苦掙扎了一輩子都沒有總冠軍戒指。不過在80年代,“魔術師”約翰遜和“大鳥”伯德的對抗從來沒有呈現過一邊倒,前后9年8次總決賽遭遇戰,湖人獲勝5次,凱爾特人獲勝3次。
5.芝加哥公牛VS紐約尼克斯
與其說這是“宿怨”,還不如說這是尼克斯在“屢受壓迫”時自發形成的下意識抵觸。論戰斗力,尤因與90年代的尼克斯早就該有機會拼戒指,但喬丹帶領公牛總能在季后賽就讓尼克斯回家。1991年3-0首輪淘汰尼克斯;1992年東部半決賽4—3淘汰尼克斯;1993年東部決賽4-2淘汰尼克斯;1996年東部半決賽4-1淘汰尼克斯——喬丹的輝煌扼殺了尤因一次又一次的奪冠夢想,6座冠軍獎杯的前4座,都是直挺挺地建立在紐約人痛苦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