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規定,失業人員重新就業后,不應再繼續領取失業保險金。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卻存在著部分失業人員重新就業后,隱瞞本人已經重新就業的實情,一邊領取失業保險金,一邊就業的現象。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隱性就業”領取失業保險金現象。這種現象必須遏止。
“隱性就業”領取失業保險金不符合《社會保險法》規定
根據《社會保險法》第五十一條和《失業保險條例》第十五條規定,失業人員重新就業的,停止領取失業保險金,并同時停止享受其他失業保險待遇。也就是說,失業人員重新就業后,其身份從失業人員轉變為就業人員,既然是就業人員就不再具備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條件,因此不應再繼續領取失業保險金。然而,近年來,一些企業改制時,除了符合退休條件的人員以外,其他人員幾乎全都解除勞動合同,變成了失業人員,到失業保險機構辦理申領失業保險金手續,領取失業保險金,不久這些企業經過改制重組,變成了股份制或民營企業恢復生產后,又吸納了原企業的職工上崗,但是這些改制后的企業為了降低用工成本追求利潤,卻沒有與這些職工及時簽訂勞動合同,沒有為他們辦理繼續繳納失業保險費和停領失業保險金手續。
隨著就業市場化的不斷成熟完善,企業實行“用工自主,優化組合”,勞動者可以“自主擇業”,用工者和求職者可以“雙向選擇”。今后終止勞動合同、解除勞動合同的現象將會更加頻繁出現,而同時,在靈活就業人員日益增多、工作崗位變換日益頻繁的情況下,失業人員“隱性就業”領取失業保險金的現象也會越來越多。而這種現象顯然與失業保險的作用功能相違背,如果得不到有效遏止,必定會加重失業保險金的支付負擔,同時也使失業保險的功能得不到有效的彰顯和發揮,而最終導致失業保險的作用意義被淡化、被邊緣化。
四大原因導致“隱性就業”領取失業保險金現象頻發
為什么會出現“隱性就業”領取失業保險金現象?首先,“隱性就業”領取失業保險金人員的失業保險政策法規意識淡薄,不了解或者不執行相關規定。有些失業人員被用工單位招聘后,為了眼前的利益,故意隱瞞自己正在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情況,這是造成“隱性就業”現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一些用工單位尤其是一些私營企業,用工不規范。一些企業受利益驅動,在招用正在領取失業保險金的失業人員時,片面追求降低用工成本,不與他們簽訂勞動合同,不為他們辦理繼續繳納失業保險費和停領失業保險金手續。這是造成“隱性就業”領取失業保險金現象的根源。第三,勞動保障監察部門的人力條件有限,缺乏強有力的完善的管理監控手段。當一些企業招聘正在領取失業保險金的失業人員時,企業不與其簽訂勞動合同,而失業人員只顧眼前利益,也不向勞動保障監察部門投訴,因而勞動保障監察部門難以進行監控,失業保險機構也就難以界定其為“隱性就業”。第四,失業保險政策法規宣傳不夠廣泛深入。如: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2000年10月26日發布的《失業保險金申領發放辦法》第十五條明確規定,失業人員在領取失業保險金期間重新就業后再次失業的,繳費時間重新計算,其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期限可以與前次失業應領取而尚未領取的失業保險金的期限合并計算。同時規定,失業人員在領取失業保險金期間重新就業后不滿一年再次失業的,可以繼續申領其前次失業應領取而尚未領取的失業保險金。但是,不少失業人員由于對以上規定不夠了解,因而產生“失業保險金不領就會過期作廢”的思想顧慮,以至于他們雖然找到就業崗位重新就業,也要領取完失業保險金。
規范失業保險金申領須加強宣傳和管理
為有效遏制“隱性就業”領取失業保險金現象,筆者認為至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加大對失業保險政策法規的宣傳力度。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等宣傳媒體,反復宣傳失業保險政策法規,讓失業保險政策法規真正地廣泛地深入人心。
二是勞動保障監察部門要加強對違法違規用工的管理監控。如對不簽訂勞動合同的違法行為,要加大查處力度,規范用工行為。力求從源頭杜絕失業人員“隱性就業”領取失業保險金的現象。
三是對失業人員要實行社區化管理。因為失業人員與企業脫離關系后,變成社會人,這部分人的日常管理工作自然落在街道和社區。只有依靠社區化管理才有可能隨時準確掌握本轄區每個失業人員的就業情況,以便及時發現清理“隱性就業”領取失業保險金現象。
四是為失業人員辦理失業登記及申領失業保險金手續的失業保險經辦機構,要切實履行職責。要充分利用為失業人員辦理申領失業保險金手續及發放失業保險金等與失業人員接觸的機會,多向失業人員宣傳講解失業保險政策法規。主動深入各個社區了解正在領取失業保險金的失業人員培訓、求職、就業情況,對“隱性就業”領取失業保險金者,要及時勸阻,清查糾正。
(作者單位:廣西柳州市失業保險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