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時期,廣西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經濟總量連上新臺階,經濟結構調整取得重大突破。總結“十一五”時期廣西經濟結構調整取得的成就,深入研究新時期經濟結構調整的思路,對加快廣西經濟結構調整,促進廣西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十一五”時期廣西經濟結構調整的成就
(一)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實力不斷增強
2006—2010年廣西GDP年均增長速度為13.9%,比“十五”時期高3.1個百分點,比“十一五”規劃目標高3.9個百分點,比全國同期高2.7個百分點。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廣西GDP連續邁上新的臺階, 2005年為3984.10億元, 2010年突破9000億元,達到9569.85億元。反映經濟發展水平和質量的人均GDP也在迅速提高。2006年廣西人均GDP突破萬元大關,達到10121元; 2010年達到20219元。2006—2010年人均GDP年均增速達到12.9%,分別比“十五”和“九五”時期高出2.9和5.4個百分點,比“十一五”規劃目標高3.9個百分點。經濟的快速增長,大大提升了廣西的綜合實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結構調整成效顯著
“十一五”時期,廣西圍繞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加大投資力度,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和非公經濟,有效促進了經濟結構的調整。在工業快速增長的推動下,廣西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不斷上升,三次產業結構正處于不斷優化升級過程中,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三次產業結構由2005年的22.9∶37.9∶39.2,調整到2010年的17.5∶47.1∶35.4,繼續維持“二三一”的態勢,第一產業比重調整到20%以下,工業比重首次超過40%。
1、一產結構趨于協調,繼續發揮基礎性作用。盡管第一產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呈下降趨勢,但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十一五”時期,第一產業保持穩定發展,為廣西經濟快速發展提供支撐。2005年第一產業增加值為912.5億元,2010年達到1675.08億元。2006—2010年其增加值年均增長5.3%。從第一產業內部來看,農業比重下降,林牧漁業比重呈上升趨勢。農業、林牧漁業增加值比例由2005年的54.9∶45.1調整為2010年的54.5∶45.5。
2、工業主體地位不斷增強,結構持續優化。“十一五”時期,廣西堅持貫徹“工業興桂”發展戰略,大力培植有色金屬、石化、冶金、汽車、機械和電力等支柱產業,各項政策措施取得明顯成效,工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工業經濟總量迅速壯大,工業增加值跨越3000億元大關,廣西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2005年工業增加值為1264.84億元,2009年達到2863.84億元,2010年達到3860.46億元。工業增加值占廣西GDP比重2005年為31.7%,2010年首次超過40%,達到40.3%。2006—2010年工業年均增速達到19.4%,分別比“十五”和“九五”時期年均增速高5.6和10.6個百分點;工業化率由2005年的1.39上升至2010年的2.30,提高了0.91個百分點;2006—2010年工業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49.2%,比“十五”時期高15.1個百分點。“十一五”時期,廣西重工業比重持續上升,2005年規模以上重工業總產值比重為69.0%,到2010年規模以上重工業比重上升至72.2%,提高了3.2個百分點。隨著產業結構的優化,產業集聚度顯著上升。2010年,規模以上電力,農副食品加工,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化學原料及制品,非金屬礦物制品,煙草制品,專業用設備制造和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等10個行業完成工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68.9%,成為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快速增長的主要行業。
3、第三產業快速發展,現代服務業日益成為重要力量。“十一五”時期,隨著產業結構的優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化的推進,第三產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廣西第三產業增加值由2005年的1560.92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2919.13億元,2010年達到3383.11億元。2006—2010年年均增速達到12.7%,分別比“十五”、“九五”時期年均增速高1.5和3.0個百分點。現代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和房地產業快速發展,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2010年金融業和房地產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比重分別達到11.4%和12.0%,分別比2005年提高5.4和1.4個百分點。
(三)需求結構積極變化,消費投資協調發展
1、投資快速增長,投資率明顯上升。“十一五”時期,隨著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正式納入國家發展戰略以及一大批自治區重大項目的開工與建設,廣西固定資產投資規模躍上一個新臺階,投資增速、投資率邁入了新的上升期。2006—2010年,廣西投資年均增速達到31.2%,比“十五”時期年均增速高12.1個百分點;投資率由45.1%上升到82.4%,年均上升7.5個百分點;固定資本投資率由43.9%上升到81.4%,年均上升7.5個百分點。
2、消費支出平穩增長,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十一五”時期,廣西著力擴大消費需求,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進一步釋放城鄉居民消費潛力。一是消費規模逐年擴大,消費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十一五”時期,廣西消費規模逐年擴大。2010年最終消費支出達到4853.46億元,比2005年增加2389.94億元,年均增速11.1%。2010年廣西消費率為50.7%,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二是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質量不斷提高。居民消費結構中吃、穿、用的消費比重下降,住、行及文化、教育、旅游、娛樂、體育和醫療保健消費比重上升。2010年,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4.3%,比2005年下降了1.5個百分點。
3、外貿進出口額大幅增長,對外貿易依存度不斷提高。“十一五”期間,廣西進出口總額規模迅速擴大。2010年,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177.06億美元,是2005年的3.41倍。2010年,對外貿易依存度為12.3%,比2005年提高1.9個百分點。廣西在不斷擴大出口規模的同時,繼續優化出口產品結構,鼓勵深加工、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產品的出口,使之逐步成為拉動廣西出口貿易的新增長點。在廣西出口貿易中,機械設備、電器及電子產品等出口大幅度增加,2010年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出口43.52億美元,比2005年增加36.36億美元,占廣西出口總額的比重由2005年的24.9%提高到2010年的45.3%,提高了20.4個百分點。
(四)城鎮化進程加速,城鎮化率不斷提高
“十一五”期間,廣西城鎮人口由2005年的1567萬人增加到2010年的1849萬人,凈增282萬人。城鎮化率由2005年的33.6%增加到2010年的40.1%,提高了6.5個百分點。城鎮建成區面積增加到2197平方公里,城市道路1萬公里以上,供水普及率92%,燃氣普及率 90%以上,橋梁、電網、排水、通信、公交、污水和垃圾處理等市政設施進一步完善。
二、廣西經濟結構調整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產業結構層次低,服務業發展滯后
廣西三次產業發展不協調,結構不合理,第一產業比重偏高,服務業比重偏低,發展滯后。2010年,全區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的17.5%,比全國平均水平高7.4個百分點,在全國31個省市區中居第3位;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35.4%,比全國平均水平低7.7個百分點,在全國31個省市區中居第24位,服務業發展明顯落后。從產業內部結構看,第一產業中農業比重偏高;第二產業中高技術產業比重偏低,能源、原材料工業比重偏高,新興產業規模小,發展慢;第三產業發展滯后,比重偏低,商貿、住宿、餐飲、交通運輸傳統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總量的比重偏高,現代服務業比重偏低。從三次產業就業人員構成看,2010年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為54.1︰18.7︰27.2,第二、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偏低,產值結構的高度化并未有效地帶動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產值結構與就業結構調整的不協調,加大了就業壓力,制約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二)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消費需求乏力
“十一五”時期,廣西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拉動,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不足,最終消費的增長一直低于經濟增長,消費需求乏力。“十一五”時期,全區投資率提高37.2個百分點,消費率下降11.1個百分點,最終消費需求年均增速低于GDP增速2.8個百分點。消費需求不足,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不足,持續發展的能力不足,將嚴重制約廣西經濟發展。
(三)城鎮化水平低,滯后于工業化水平
2010年全區城鎮化率只有40.1%,比全國平均水平低9.6個百分點。按照國際一般規律,工業化和城市化高度正相關,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相關系數在0.7以上,并且城市化水平一般高于工業化水平10個百分點以上,而廣西城市化水平略低于工業化水平。城鎮化發展滯后,制約了勞動力轉移和經濟結構調整。
(四)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突出,農村發展明顯滯后于城鎮
城鄉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大。2010年,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4543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64元,城鎮居民人均收入比農村居民高12521元,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達2.76∶1。如果再將城市居民所享受的住房、醫療、教育、交通以及公共服務等非貨幣收入計算在內,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更大。同時,農村居民消費水平一直大幅度低于城市居民,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絕對差距由2005年的287.8元擴大到2010年的1375.3元。另外,城鄉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差距較大,農村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和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嚴重滯后。
三、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的思路
(一)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經濟結構調整中的作用
我們要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積極引導生產要素和產品在企業間、地區間自由流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和經濟結構調整中的作用。努力探索公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優化所有制結構,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深化改革,放寬市場準入門檻,打破行業壟斷,消除行業壁壘,建立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
(二)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三次產業協調發展
一是立足優化產業結構,促使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二、三產業協調帶動轉變。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和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加快服務業特別是為制造業配套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進一步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二是把協調結構關系與提高結構水平有機結合,使三次產業的內部結構走向高級化。要下決心優化第二產業,把優化投資結構與調整產業結構結合起來。加快發展結構優化、技術先進、配套協作、清潔安全、附加值高、競爭力強的千億元產業和新興產業,從整體上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要大力推進第三產業,加快發展與現代制造業密切相關的金融保險、商務服務、信息服務、科技服務等生產性服務部門,加快發展研發、設計、標準、物流、營銷和供應鏈管理等生產性服務環節,同時重點發展面向農村的生活性服務業;完善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體系和市場環境,引導社會資本更多地投向服務領域;鼓勵創新服務業,引導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推進服務業規模化、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
(三)努力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將內需作為經濟增長的動力
一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增強居民消費能力。要進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別是要提高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強居民的消費能力。二要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和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加大對教育、醫療衛生等社會事業的投入,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解決居民消費的后顧之憂,增加居民的即期消費。三要培育消費熱點,促進消費結構升級。
(四)推進“兩區一帶”協調發展,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
深入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全面落實國家賦予的各項優惠政策,繼續在資源配置、產業布局、重大項目、政策支持等方面加大傾斜力度,推動產業、港口、交通、物流、城建、旅游、招商、文化等實現大發展,充分發揮北部灣經濟區的引領帶動作用。加快西江黃金水道開發,依托沿江中心城市,構建鐵路、公路、水路高效暢通銜接的綜合運輸網絡,形成我國重要的內河航運樞紐,有效降低物流成本,為產業拓展、提升、集聚和城鎮化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推進西江經濟帶整體快速發展。加快桂西地區發展,在基礎設施建設、重大資源開發、社會事業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給予優先支持。充分發揮礦產、水能、旅游等資源富集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提高資源就地轉化率,建立國家重要戰略資源接續區和資源深加工基地,形成產業集聚區,逐步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五)加快城鎮化進程,加速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進一步優化就業結構
走新型城鎮化道路,以統籌城鄉發展和擴權強縣為抓手,以加快產業和人口集聚為基礎,以推進工業化為支撐,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做大做強中心城市,培育發展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推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努力提高城市化水平,進一步優化就業結構,進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十二五”時期,在國際國內產業轉移速度加快的形勢下,廣西要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加大對勞動力的培訓力度,把勞動力優勢轉化為智力資源,為企業輸送合格的、高素質的勞動力資源。
(六)加大投資結構調整力度,以投資結構調整帶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
“十一五”時期,廣西投資規模不斷擴大,投資率一直維持在較高的水平。我們要立足于本地資源和產業基礎優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產業優化升級為主線,根據產業政策和調整方向,加大對投資結構的調整。首先要加大對食品、汽車、石化、電力、有色金屬、冶金、機械、建材、造紙與木材加工等競爭力強的千億元產業的投資,支持以節能環保、先進裝備制造、生物、新能源汽車、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為核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升產業層次。其次要加大對第三產業的投資力度。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將增加更多的就業機會,有效減緩就業壓力。以投資結構調整推動產業結構調整。
(作者單位:廣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