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合理的個人收入分配制度,在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被列為構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五個基本框架之一,《決定》指出:“個人收入分配要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體現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黨的十五大和十六大重申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十六大報告同時強調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黨的十七大報告在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上,對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的新認識和新舉措即突出強調了公平的重要性。2010年3月召開的全國“兩會”上,“收入分配”首次登上“兩會最關心話題”榜首。全國人大也將收入分配作為2010年重點調查課題。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求是》雜志上發表《關于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的幾個問題》,指出“收入分配已經到了必須下大力氣解決的時候。如果收入差距繼續擴大,必將成為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大隱患”。同時2010年以來,由國家發改委牽頭,財政部、人社部、國資委、國稅總局等部門共同研究起草收入分配改革方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也提出了包括深化工資制度改革,健全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分配制度,加快完善再分配調節機制,整理和規范收入分配秩序等的實施意見。
有學者指出,我國收入分配中存在的問題可以概括為:“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都偏低;分配關系不合理,城鄉之間、行業之間、地區之間以及群體之間收入差距大;分配行為不規范,分配秩序比較混亂,等。”(王婷、徐玉立“中國收入分配問題研究述評”,《紅旗文稿》2011年第9期)未來五年收入分配改革具體要做哪些工作,需要做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筆者認為 “十二五”期間收入分配改革的關注重點有兩個,一個是農村居民收入增長,一個是制造業工資水平增長。
關注重點之一:農村居民收入增長
“十一五”期間我國綜合國力大幅提升,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9.8萬億元,躍居世界第二位,國家財政收入達到8.3萬億元;同時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就業規模持續擴大。特別是2004~2010年中央連續7個一號文件關注“三農”問題,農村居民收入增長是改革開放以來最快的時期之一。但存在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差距持續擴大的問題,“十一五”期間,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9.7%,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僅為8.9%。
而根據張東生主編的《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年度報告(2010)》,1979~2009年,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9.5%,低于同期經濟增長0.4個百分點,農村居民純收入僅增長6.9%,低于經濟增長率3個百分點,而且低于城鎮居民5個百分點。2009年,占全國總人口53.4%的農村人口所獲得的收入僅占全部居民收入的25.9%,而占全國總人口46.6%的城市人口所獲得的收入卻占全部居民收入的74.1%。2009年,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為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的3.33倍,剔除價格因素,則2009年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為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的2.67倍,為改革開放以來最高水平。
問題出在哪里?根據《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年度報告(2010)》,2009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153元,比2008年增長8.2%,除去價格因素影響,實際收入增長8.5%。2009年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人均167元,比2008年增長12.9%;2009年農村居民轉移性收入人均398元,比2008年增長23.1%。而家庭經營純收入增速回落,2009年農村居民家庭生產經營純收入人均2527元,增長3.7%,增速同比下降7.3個百分點。分析農村居民收入結構可以看出,農民經營農業的收入過低,是農村居民收入分配問題的癥結所在。
民以食為天。我國是人口大國,農業生產經營關系著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繁衍。因為農民從純粹的農業經營中越來越難獲得充分的利益回報,所以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一降再降。筆者在安徽、浙江等地農村調研可見,青壯年多出外打工,留在家中務農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因此在土地上的收益越來越少,從而導致惡性循環。我國四大主糧之一的大豆,已有80%依靠進口,這是一個令人擔憂的信號。
由此可見,“十二五”期間提高農村居民收入特別是農民農業生產經營收入增長,是“十二五”期間收入分配改革的重中之重。
關注重點之二:制造業工資水平增長
如果說農業是緊密聯系著民族的生存和繁衍,那么制造業則與國家的安全和發展密切相關,所以筆者認為制造業工資水平增長是“十二五”期間收入分配改革的另一個關注重點。
近年來出現了一個觀念誤區,評價一個地區的產業結構,認為第三產業的占比越大,產業結構就越發達。筆者認為值得商榷。第三產業特別是金融業和金融市場存在的意義,只是幫助實體經濟配置資源,只有制造業才是一個國家的獨立與安全之本。17~18世紀英國、美國等早期工業化國家,以發展輕工業起步,積累大量資本后繼而發展重工業。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漢米爾頓曾向國會提交《關于制造業的報告》,明確表述,一個國家“不僅富足,而且一個國家的獨立與安全都是與制造業的繁榮極大地聯系在一起的”。美國國會雖然最終沒有通過這個報告,但是美國很長一個時期的發展是按照這個思想前進的。1812年美英戰爭結束后,英國商人不惜以低于成本的價格向北美傾銷商品,英國國會和英國政府表示積極支持。回顧后起工業化國家德國、日本和韓國的經濟思想和實踐,概莫例外。
而到了20世紀20~30年代,原蘇聯為了打破帝國主義國家的重重包圍,保衛國家安全,在沙俄時代軍事工業初步發展的基礎上,優先發展重工業,短時期內迅速建成完整的工業體系,成為歐洲第一強國。新中國成立以后,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主要依靠內部積累,使得國家有強大的重工業可以制造各種必要的工業裝備,使現代工業在工農業生產總值中占有絕對優勢。
根據劉學民主編的《中國薪酬發展報告(2010)》,我國2005年制造業勞動分配率僅為16.4%,比英國(2000年)低36.1%,比美國(1995年)、日本(2001年)的水平低15%左右,比韓國(2001年)的水平低5.9%,比印度(2004年)的水平也要低3.4%。與上述國家相比,我國制造業人工成本相對較低。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0)》,2009年全國城鎮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32244元,而同期制造業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僅為26810元。另根據《中國薪酬發展報告(2010)》,從2004~2009年19個行業平均工資年均增長情況來看,各行業平均增長達15.2%,而制造業增長僅為13.5%。
通過上述制造業工資水平的國際國內比較,可見制造業工資水平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未來若干年制造業工資水平增長,應該是“十二五”期間收入分配改革的另一個關注重點。
(作者系江蘇省行政管理科學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