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會不會墜入“中等收入陷阱”,這是一個廣受關注的話題。
從世界范圍看,拉美、東南亞一些國家早就是中等收入國家,之后卻陸續掉進了“陷阱”,至今仍未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有的在中等收入階段滯留時間已長達四五十年。而有的國家,則適時完成了社會轉型,步入發達國家行列,如韓國。
2010年中國的人均GDP按照匯率法已經接近4500美元,未來中國能否走出中等收入陷阱?
就目前而言,中國已經到了危險的境地。中國社科院社會所發布的研究報告稱,我國中間層只占人口的23%,遠低于發達國家70%左右的比重。而作為一個窮國,中國的富豪數,已居世界第三,貧富分化嚴重。
中國民企國際合作促進會常務副會長陸德認為,中國的實際基尼系數要接近0.6,貧富差距還要擴大。而0.6是國際上劃分的動亂線, 中國的轉型已經是大勢所趨。
而關于中國的貧富分化,收入不公,眾多學者都認為,權力的異化、腐敗的盛行,是導致貧富分化的主要原因。
著名經濟學家許小年曾說過,半管制半市場的狀態,是很多貪腐分子最喜歡的狀態,完全計劃經濟,無法變現,完全的市場經濟,無法尋租。而半管制半市場經濟,則可以尋租變現。
吳敬璉亦認為,權力尋租是過于強勢的政府所出現的重要經濟現象。而這種現象,在富有威權傳統的東南亞國家中普遍存在。
而在中國,權力的尋租,是通過兩重方式實現的。往往被大眾忽略的是,國有壟斷企業,其實就是最大的權力尋租。由政府代管的全民財富,都被集中在鐵工基、通訊、石油等領域,而這些國營企業,乃是政府部門的嫡親。通過直接控制企業巨頭,政府里的既得利益階層,將全民的財富,變為少部分人支配的財富。
而另外一種尋租,則是大眾普遍理解的模式,一些企業和個人,通過交納金,獲得公權力的許可或者關照。而這種模式,一種表現為行賄受賄,凡是因為地產問題出狀況的,就出窩案。可見公權力尋租的猖獗程度。一種表現為“內部爭寵”,地方通過對于掌握公共財富的部門或者個人進貢,以獲得傾斜性的資源,最典型的是各地的駐京辦,專門在京“跑部錢進”。
權力的嫡親和表親,牢牢把握著社會財富,中國社會由此出現了比較嚴重的貧富分化。
共同富裕漸行漸遠。
而中國要實現共同富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可以借鑒日本和韓國的經驗。
日韓的崛起,首先在經濟領域,破除了壟斷巨頭,二戰結束后不久,日本政府凍結了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15家大財閥的財產。此后解散對象不斷擴大,先后指定56個家族為財閥家族,625個公司為“限制公司”。
進入上世紀90年代,韓國政府逐漸意識到“財閥經濟模式”不利于市場化競爭、容易催生腐敗等弊端,開始減少對財閥支持。而一些財閥為了能夠繼續獲得政府的支持,不惜重金賄賂政府高級官員,甚至直接把對象圈定為總統,一時間“黑金”泛濫,全斗煥、盧泰愚、金泳三,這些韓國前總統都不同程度地跟賄賂有染。1998年初,韓國前總統金大中上臺伊始,強力打壓財閥,整改財團財務結構,實行企業重組、規范金融秩序和投融資體制、加強稅務監管等措施。
朱基主導的國有企業改革,以國有企業在眾多領域的退出為特點,客觀上有抑制壟斷的作用。而目前這種改革,已經停滯多年,甚至有所倒退,未來需要重啟國有企業改革,在大眾競爭性行業,進行廣泛的退出。
同時,日本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和韓國的“新村運動”,亦值得中國借鑒。
最緊要的,是政商徹底分離,減少政府對于經濟的干預,權力尋租自然沒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