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之后,關于中國是否遭遇劉易斯拐點,引起了巨大的爭議。
事實上,中國確實出現了勞動力短缺的問題,但是,危險的是,目前并沒有出現劉易斯拐點的跡象。即,在勞動力供應不足的時候,勞動生產力并沒有很大提高,同時,國家并未富裕,勞動力價格無法大規模上漲,未富先老成為中國未來巨大挑戰。
在改革開放前期,大規模的城市化,吸引了數量巨大的流動人口,而他們以青年為主,成為中國早期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主力軍,亦即中國的人口紅利。但是,長期節制生育,最終導致中國青年人口逐漸不足,人口結構老化。
亞洲知識管理協會院士陸德認為,我國從2001年就進入老齡化社會,到現在已經10年的時間。而目前中國的人均GDP僅有4000美元左右,而全世界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全世界65億人的人均GDP是8000多美元,是中國的兩倍以上。預計到2017年左右,我國的人口紅利又即將結束,也就是說,中國在變成發達國家之前,已經喪失了人口紅利,而進入了一種未富先老的狀態。
到“十二五”期間,我國大陸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首次超過0—14歲的少兒人口,逾2億多,他們喪失了創造價值的能力,需要國家和別人來養他們。老齡化加速,可謂來勢兇猛,
與中國不同,這些東亞發達國家和地區,都是完成了產業升級,實現了國家富裕之后,才步入老齡化社會。而中國在老齡化來臨之前,還未實現產業升級。
目前,中國將未來勞動力的來源,寄托于大規模的城市化對于農村人口的吸附上。國務院研究室綜合司司長陳文玲認為,到“十二五”期間,中國的城市化率會從現在的47.6%提高到51.1%,到2030年,城市化率會實現接近70%。
70%的城市人口,固然會改變中國的消費結構,但是,勞動力的結構,卻無法解決。目前,城市對于農村人口的吸附基本完成,留在農村的,基本是老弱病殘,他們已經無法參與城市產業體系。而在70%的城市人口中,由于人口結構的倒置,亦有大部分城市人口,未來將無法成為中國產業化的勞動力。
由此,勞動力的萎縮,將成為中國未來的巨大威脅。
中國目前是在進行一場急行軍,即在老齡化到來之前,搶先完成產業轉型,否則,如果還停留在勞動密集型產業領域,停留在世界產業鏈的低端,則未來勞動力的短缺,將導致這些低端產業也保不住,中國將徹底出現產業空心化。
在5至10年的時間內,從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資金密集、技術密集和智慧型產業,是中國迫切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