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種意義上說,凱恩斯的最忠實信徒,不在美國,而在中國。
特別是在金融危機之后,政府對于市場的干預,越來越強,這不僅是政府權力的自我膨脹,亦確實存在一種來自整個社會的呼聲,市場的部分失靈,使很多人對于政府產生了迷信。
國有企業改革,其中一個核心,就是國有企業在非戰略性領域退出,特別是在競爭性產業領域。但是,最近幾年的情況卻相反,很多本來已經退出的領域,國有企業重新進入,民營企業被驅逐出去,很多本來對民營企業開放的領域,重新封閉,如航空和鋼鐵、煤炭,民營企業接近全軍覆沒,很多不該進入的領域,卻瘋狂進入,如地產,眾多央企都成為各地的地王,不務正業,與民爭利。
在我國為什么存在壟斷國有企業?一個很隱秘的原因,就是政府希望能直接控制市場,控制經濟命脈,對于經濟的運行不自信。
中國市場化改革的力推者吳敬璉認為,各級政府握有重要經濟資源流向的巨大權力,如控制銀行信貸資源、土地資源甚至勞動力價格;國有經濟控制著國民經濟命脈,并壟斷重要行業;各級官員對企業活動進行頻繁干預。在資源配置上,市場的力量受到很大的壓制。吳敬璉認為,現代市場應該是 “混合經濟”。這種經濟以市場資源配置方式為基礎,政府等公共機構通過自己的調節和引導,修正市場失靈。而政府主導下執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會造成很嚴重的投資效率低下。
而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孫曉華則認為,中國未來的轉型,一個很重要的舉措,即是資源從政府及其代理人壟斷國有企業的手中,轉移到民營企業手中。
孫曉華稱,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發展,民營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的重要力量。過去老說,占到半壁江山,現在對于GDP的貢獻已經超過了60%,可見其分量之重。同時,民營企業的總數在整個國家的企業總數當中所占的比例達到80%以上,在世界各國,民營企業占整個國家企業總數的90%多,美國占到95%以上。民營企業如果不能實現產業升級,那整個國家的轉變方式、調結構都不能真正實現。
孫曉華認為,民營經濟、民營企業是一個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是活力源泉,哪些地方民營經濟發展得快,發展得好,那個地方的經濟發展速度就快,水平就高。像我們今天所在的蘇州,和整個東南沿海這一帶所呈現的現象或者局面一樣。現在民營企業已經進入到我們國家方方面面的領域,包括軍工行業等等,包括亨通集團所做的產品主要是為我們的國防軍工服務。民營企業幾乎進入了所有的行業、領域。
全國人才財經委副主任賀鏗則堅決反對“反市場化”。他稱,凡是反市場經濟思想抬頭,改革就出現倒退,經濟也會出現倒退。鄧小平在高齡的時候南巡,其目的就是針對反市場經濟思想。
堅持市場化,反對倒退,壓制政府權力,建立有限而有效的政府,方才可以啟動中國宏大而漫長的轉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