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民間借貸危機余波未平,河南鄭州的擔保業危機又開始發酵。近日,河南多家擔保公司被爆出資金鏈告急,出現擠兌,在國內擔保業掀起軒然大波。
其實,無論是溫州民間借貸危機,還是鄭州擔保危機,暴露的都是同一個問題:由于商業環境惡化,巨額民間資本無路可走。一方面,由于利率、匯率、薪金、租金、原材料等多種因素疊加推動企業成本直線上升,導致不少民營企業利潤比“刀片”還薄,實業難做,民間資本大量游離實體經濟。另一方面,受限于國內金融渠道體系不完善、樓市限購、股市低迷、存款負利率,民間資本投資渠道變得越來越窄。再加上貨幣緊縮,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加劇,而民間借貸又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約束規范,民間借貸大肆蔓延擴張不難理解。
雖然針對溫州、鄭州等地出現的問題,相關部門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但大多數都是揚湯止沸,而非釜底抽薪。解決民間借貸問題的根本途徑還在于改革完善金融體系,擴大民間投資渠道。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郭田勇建議,將“疏導”民間資本和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放在一起,考慮適當放低金融機構例如銀行的市場準入門檻。“目前,我國已有3000家小額貸款公司,但最大問題在于‘子彈打光’,其資本金無法滿足業務需要。小額貸款公司不能像銀行那樣吸收存款,嚴重制約了發展,既然新批銀行很難,為何不能讓公司治理水平較高、風控能力較強的小額貸款公司通過‘直通車’式審批‘晉級’銀行呢?農村的小額貸款公司成為村鎮銀行,城市的成為社區銀行,這兩種中小銀行都是我國間接融資體系中稀缺的。”
民間借貸猖獗的一個原因是,實體經濟經營環境惡化,產業空心化現象嚴重。所以單純地給問題企業“輸血”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復旦大學教授孫立堅表示,很多中小企業早已放棄了對實業的堅持,投資完全流向了虛擬經濟,即便是把錢給了他們,也不會投到實業上去,照樣會拿去炒房、放貸。孫立堅指出,加強政策扶持和制度建設,創造一個有利于中小企業發展升級的環境,比給企業直接輸血更重要。
在現如今中國經濟中,還存在另外一種兩極化現象,即一端是少數一些壟斷企業,憑借壟斷地位,獲取豐厚利潤,而另一端是一些行業中大量民企過度競爭、無序競爭,利潤微薄。民間資本急于拓寬投資渠道,而國家也確實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性文件,但這類政策的落實情況不盡如人意,尤其是人們廣泛關注的鐵路、金融、能源等重要領域政策落實更是效果甚微。
進行壟斷行業改革,拓寬民間資本投資渠道,既要有“高屋建瓴”的頂層設計,強力推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又要有系統設計,通盤考慮,破除改革的“碎片化”,打好政策組合拳。建立監督機制,增強改革政策執行力度,允許地方因地制宜,但也要防止相關方選擇性執行。要形成決策前有調研論證,執行中有監督問責,執行后有評價追究的全程制約機制,切實實現政策的貫徹落實。
當然,引導擴展民間資本投資,不會一蹴而就,針對當前巨額民間資本“高利貸化”,違約風險急劇增加的情況,國家需要加快民間金融的立法,制定民間融資相關法律法規,引導灰色的民間借貸陽光化、規范化、機構化、合法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