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云:“不患寡而患不均”。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居民收入大幅增長,但分配失衡的問題也日益凸顯。中國必須對日益加劇的貧富分化說“不”。
“我國收入分配現狀應該說已經到了極不公平的邊緣,必須狠下決心,堅決調整。”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賀鏗在接受《小康#8226;財智》記者采訪時說。
賀鏗指出,與2000年時的“總體小康社會”相比,十六大提出的建設“全面小康社會”不僅指社會經濟的各項指標要求更高,更重要的是發展要均衡,即城鄉之間、東中西部之間、個人與個人之間都應該發展均衡。這并非“被平均”達到某一水平,而是要真正均衡。
他列舉了一系列數據:從城鄉差距來看,已經由改革開放初期的2.1:1擴大到了3.3:1,遠遠超過世界上2:1左右的一般水平;從經濟系數來看,世界銀行測算的結果是,中國已超過0.5(警戒線為0.4),屬于收入分配差距懸殊的表現;從行業收入差距來看,中國收入最高與最低的行業相差15倍,國企高管的平均收入和社會平均收入更是相差128倍。
此外,收入排在前20%的人平均收入和排在最后的20%相比,兩項之比在中國是10.7倍,而在美國是8.4倍,在俄羅斯是4.5倍,在印度是4.9倍,在日本僅為3.4倍。
增加百姓收入才能提高消費
“當前我們實現這個轉變最重要的是要調整收入分配結構,現在我們的收入分配結構不是好了而是更惡化。”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說。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說:“中國消費一直處于偏低水平,主要原因是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收入差距過大使得低收入向高收入傾斜。同時社會保障不完善,公共服務不到位,使得居民不得不提高他們的儲蓄不敢消費。”
鄭新立表示,政府消費在最終消費中保持了14%這個比例,也就是說政府消費的增長速度略高于居民消費的增長速度,這說明每年經濟增長的“蛋糕”在切的時候有問題,就是在初次分配的時候,資本所得偏多,勞動所得偏少;在再分配中,政府和企業所得偏多,居民所得偏少。
鄭新立以江蘇省為例,例舉了江蘇省制訂的“七年城鄉居民收入倍增計劃”。到2017年,江蘇省城鄉居民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通過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來帶動消費水平的提高,使經濟增長由投資出口驅動為主,向消費驅動為主轉變。
政府、企業都要讓利
在如何提高消費方面,鄭新立說:“我們要通過政府向企業讓稅,企業向職工讓利,提高企業職工的工資,增加城鄉居民的收入。要繼續把住房消費、汽車的消費以及相關的教育、文化、旅游各方面的消費作為擴大消費的重點,繼續實行2008年和2009年擴大消費的非常行之有效的政策,要擴大就業,通過擴大就業來增加職工收入。”
真正能刺激消費的是“國家福利化”,只有把國家每年的新增財富相對均等地讓全體國民公平享受,國民才敢于主動消費,能夠對未來保持希望的消費才是持久的消費。
針對收入分配不公,賀鏗提出了三方面的建議:首先,要嚴格實行最低工資制度,逐漸調整勞動者報酬在GDP中的比重;其次,要規范公務員、國有企業高管的工資制度,并嚴格按個人所得稅進行征繳;最后,要加大財政稅收杠桿對收入分配的調整力度,引導資金和人才向需要發展或者欠發達的地區流動,促進地區之間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