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根良是亨通的代名詞,于是,一個人的生存哲學,成就了一個民企帝國的成長之道。
吳江七都,一對普通農民夫婦的孩子后來建立了江蘇省的第一個“線纜航母。”
35年前,他是一個擠破了頭想當兵的年輕人,是任何一個你可能遇到的,徘徊在街頭向往軍旅生活的小伙子。
35年后的2011年,他一手締造的線纜帝國迎來了二十歲華誕,而他個人,已是一個企業總資產突破200億、員工近萬、擁有多元公司和各種頭銜的董事長。他曾經六次隨國家領導人出席APEC議會,大到鐵路通訊、國防通訊,小到普通人生活中的電話、網絡、電視……難保不會有他“線纜航母”的貢獻。
他是崔根良,他一手締造了中國線纜的排頭民營企業亨通集團。
如今,除了線纜主業,亨通集團已經涉足房地產、金融、證券和熱電能源等多個領域,從一定意義上說,亨通集團企業的成長,與崔根良的人物性格和價值判斷緊密相連。
堅定和沉默
曾經有記者這樣描述崔根良,親和力掩蓋著堅定,不善言辭,安靜里有進攻性。眼前的崔根良,臉上出現最多的兩種表情,一種是微笑,一種是沉默。
1956年出生,和同時代出生的企業家差不多,腦子里塞滿了農田里綠油油的莊稼和午后斗蟋蟀的場面。崔根良的父母是江蘇七都這個貧困縣里最普通的一對農民夫婦,他們一輩子沒出過遠門,不會講大話,在村里踏踏實實地干了一輩子。
崔根良很幸運,他小時候喜歡看書,對此父母一直都很支持,希望他借此跳出農門。沒想到,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學畢業后,崔根良決定去當兵。
1976年,崔根良在經過應征體檢和嚴格政審之后,成為了福建前線某部隊的通信兵。艱苦的部隊生活讓崔根良堅定的天性顯露無遺。“能吃苦、堅韌、有克服困難的決心。”崔根良的戰友們這樣評價他。果然沒過多久,崔根良就當上了班長。
5年的軍旅生活,崔根良年年被評為五好戰士、優秀班長、模范共產黨員。他一直沒有停止對書本的渴望,直到1981年,崔根良退伍返鄉,回到七都鎮,成為當時七都鎮化纖織造廠的一名員工。
1986年,崔根良生命中的第一個轉折點來了。
進廠僅過半年,有點書生氣的退伍軍人、24歲的崔根良很快得到廠領導的重視,被任命為七都化纖織造廠的銷售廠長。4年過后,不愛顯山露水,憑借書本知識做出突出業績的崔根良,被提拔為七都絲織服裝廠、吳江乳膠廠兩廠廠長。
“四敢”闖天下
1991年2月28日,崔根良迎來了生命中的一個新開始。
他創立了一家名為“吳江市光電通信線纜總廠”的企業。他的全部家當包括,幾百平方米的破舊廠房、幾臺老掉牙的設備、一臺報廢的鐵爐,還有120萬元債務。這家號稱總投資380萬元的電纜廠,實際上真正到位的資金只有100多萬元。
在這種情況下,崔根良喊出了“四敢”的口號,“敢攀高峰,敢創大業,敢為人先,敢爭一流”。
或許從崔根良之后的一系列動作,就能看出他“敢”的性格。
1991年建廠不久,他開始通過讓對方參股和技術支持的方式,與江蘇省通信線纜總廠合作。第一個奇跡出現了,企業當年投產就創利稅87萬元,這被當地人津津樂道地稱為“借雞生蛋”。
1992年,與郵電部武漢郵電科學院合作,實現“借梯登高”:雙方合資興建長江光纜聯合公司,一舉填補了江蘇省光纜項目的空白,并隨之組建了吳江市光電通信線纜總廠。這年春天,當人們還習慣于“跑單幫”搞銷售時,崔根良已經在琢磨如何搭臺唱戲了。他破天荒地謀劃了一場震動業界的“廣州訂貨會”,邀請了150個郵電單位參加訂貨,一舉簽下5000多萬元的銷售合同。這次訂貨會拿到了單子,結識了朋友。到1993年上半年,企業便實現產值1.2億元,利稅突破1500萬元的大關。
1993年與日本妙香園株式會社合資創辦吳江妙都光纜有限公司,并且于當年從美國、英國、德國、意大利、日本、芬蘭、奧地利等國家引進幾十臺(套)先進生產流水線和檢測儀器。在創業之初就避開了一般企業的技術改造之路,并為此后產品出口海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順利地達到“借船出海”的目的。
三年,三借,三級跳。
自信與憂患
崔根良的大多數沉默其實是一種自我控制。他開玩笑說,“如果我沉著臉走進辦公室,今天向我匯報工作的人就會少一大半。”二十年在亨通讓他磨練出了相互交織融合的兩張臉,公司風平浪靜,他在后面督促著員工快馬加鞭;企業危急時,他一臉安然笑迎未來。
1994年3月,吳江市光電通信線纜總廠正式更名為江蘇亨通集團公司。
1995年底,亨通集團的通信電纜產銷量躍居全國第一,這一紀錄連續保持了11年;光纜年產銷量躋身國內同行前5名,此后排名穩步上升,至2003年,光纜產銷量居國內第二。
1996年元月,亨通集團成為國家級大型企業集團。短短5年時間,亨通集團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
如今,亨通集團已經擁有全資或控股的生產研發子公司24家,在江蘇、上海、北京、沈陽、成都、東莞及海外建立了主要生產基地,成為國內線纜行業產品門類最多、綜合實力最強、最具影響力的國家級企業集團,其中通信電纜系列產品產銷量排名全國同行業第一,光纖光纜系列產品躋身全國行業前三強。
在如今中國企業信心缺失的情況下,崔根良把做企業比喻為攻山頭,“兩軍對壘打仗,無論勝敗,都要建立在自信上,如果你有自信,必須把這個山頭拿下來,就肯定會第一個攻上山頭,勝利肯定是屬于你的,如果自信沒有,不敢沖上去,怎么知道山頭是你的呢?”
包容與責任
在與亨通員工短暫接觸的過程中,包括了從大學、黨校、媒體和社會各個行業走入的員工,這也是崔根良的個性所致。
崔根良認為,做企業就必須要有包容性,企業提供的舞臺,是不同性格的人展示的舞臺。“俗話說,‘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如果只是一種鳥,這個林子一定長不好,因為生態不平衡。”
亨通慈善基金會的成立,源于崔根良一個最質樸的責任。“企業也是一個小社會,如果把企業融合到大社會當中,也是社會的一分子,在獲取利益的同時還要擔負責任。給困難家庭,困難殘疾人一點幫助,也是應該的,人嘛,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善心,都有他的愛心。”
2011年10月,亨通慈善基金會與吳江市殘聯聯合舉行了首屆殘疾人“圓夢行動”捐贈儀式。亨通慈善基金會通過市殘聯向全市各鎮區的貧困殘疾人捐贈了105臺液晶電視,圓了他們的彩電夢。
《小康#8226;財智》:在亨通的這二十年當中,經歷了幾次金融危機,也在社會轉型時期做出了轉變,經歷了幾次快速發展,您得出了怎樣的經驗呢?
崔根良:作為一個企業,要在不同的時間經歷轉變,企業也確實時刻需要創新、時刻要變革,因為社會在發展,所以也需要變。企業主要是做產品、搞技術研發,我們的技術、我們的產品,必須要跟著市場,跟上行業的技術發展,還要跟上市場需求的發展。要緊跟,就要不斷創新,不斷地變。
《小康#8226;財智》:現在中國的企業,可能面對的不僅僅是國內同行企業的競爭,隨著中國越來越國際化,還有來自國際同行的競爭,您覺得中國企業制勝的關鍵是什么呢?
崔根良:現在的發展,特別是在中國,企業之間、行業之間,的確發展模式和國外不一樣。中國有很多行業的發展,不是公司歷史長就能發展得好。可能一個企業好像是這個行業里面發展不錯的,但是一眨眼的工夫,市場就又會殺出黑馬,一下子就超過你了。這種發展是意想不到的。中國正在高速發展時期,企業其實缺理念,缺技術。現在畢竟中國發展的環境比較寬松,只要運作得好,就可以動用大量的資源和資本,有了資本,沒有技術可以高價買,沒有人才,可以高價聘用,把行業里面的經驗團隊整合起來組成一個團隊,經驗來了,技術也有了,再加上有雄厚的資本,一下子就爆發出來,在中國就是這樣。這種發展的方式,出來的大企業,是通過擠壓式發展和價格戰把其他同行的擠出去。從外部來說,國外的公司,在壟斷技術的時候,可能有幾倍的利潤,只要他發現中國掌握了這個技術,一有產品出來,他馬上大幅降價,不讓你發展,這樣就把企業扼殺在搖籃里。所以要創新,要投入,要研發,不變革自己是不行的。
《小康#8226;財智》:面對現在中國的經濟狀況,很多企業開始談及“轉型”和“發展”,但是您在創辦亨通的前三年就有一個著名的“三級跳”,用“借”的方式轉型自己的企業,向外尋求發展,為什么那么早就有這種意識?
崔根良:這也是逼不得已,當時亨通還是一個小的鄉鎮企業,確實沒有自己的技術,沒有技術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沒有自己的人才。那個時候企業剛起步,資本很有限,別人也看不到你企業的發展趨勢,真正的人才,不是說你高價請他他就來,他要看你企業有沒有發展前途和前景。引進人才,當然也需要考慮成本。那個時候只能通過這種合作模式。我要看到人才需要的是什么,他們要搞研發,需要經費,我就給他錢研發,成果共有。做企業和做人一樣,每一步都是逼出來的。人如果沒有外界的壓力,不可能會發揮出動力。
《小康#8226;財智》:那么您現在最大的壓力是什么呢?
崔根良:現在的亨通,好像有了規模和一定的資本,但是企業不分規模大小、資本大小,都是相對而言的。大企業有大的風險。在金融危機中,倒下的這些世界大公司,我跟他們比,應該是小巫見大巫。亨通還很小,這樣的話,我的壓力在于企業的風險,企業往后是否能夠適度發展,憑我們現有的經驗團隊,還能往前走多少步,再往前,能夠飛馳多少年,這就會有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
《小康#8226;財智》:如果一個企業成功,會有一個宗旨在里面,那么您的人生宗旨呢?
崔根良:我不求什么,我做了企業的負責人,我的人生宗旨就一條,我盡量付出我的全部努力,把我的企業做好,把我的團隊做好,我的企業和團隊認可我就行了。我認為,人真的是越是平平淡淡,越能做出一點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