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斯的父親是一個好學的人,他希望他的每一個孩子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認為,到了晚上睡覺的時候,如果孩子們還像早上醒來時一樣無知,那就是一件不可寬恕的事情。他常常對孩子們說:“人的一生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了,雖然我們最初來到這個世界時是愚味無知的,但如果永遠這樣,就是一個愚蠢透頂的人!”
為了防止孩子們驕傲自滿,菲利斯的父親要求孩子們每天都必須學一樣新的知識,節假日也不例外。而為了讓孩子們學到更多,他又讓孩子們在晚飯的時候彼此交換學到的新知識。如此,一頓飯完畢,孩子們都至少獲得了兩樣新的知識。
這天是星期六,在準備吃晚飯的時候,菲利斯的父親把目光落在了菲利斯的身上:“菲利斯,你先來告訴大家,你今天學到了什么新知識。”
菲利斯搔了搔頭,答道:“嗯,今天下午我看了一本地理課本,我從書中學到了尼泊爾的人口有多少。”
菲利斯的哥哥和姐姐都笑了。這算什么新知識呀?但是菲利斯的父親沒有笑。對父親的反應,菲利斯也不覺得奇怪,因為無論他說的是什么,父親都不會責問或者取笑他。只見他的父親點點頭,微笑著說:“很好。”說完,他扭頭看向一旁的妻子。
菲利斯的母親是一個反應靈敏的人,總知道自己該說什么,而且她的回答總能使嚴肅或者尷尬的氣氛變得輕松起來。“哦,尼泊爾?”她笑著說道,“我不但不知道這個國家有多少人口,就連它在世界上的哪個角落也不知道呢!”
菲利斯的父親哈哈笑了起來。顯然,這種回答正是他所期望的。于是,他對菲利斯說道:“去把你看的那本地理課本拿來,順便拿一張地圖來,我們來告訴你媽媽尼泊爾在哪里。”菲利斯的哥哥和姐姐也明白了父母的意思,催促菲利斯快去拿地理課本和地圖。
一會兒后,地圖拿來了,菲利斯家的餐廳里便出現了這一幕:兩個大人和幾個小孩頭碰頭地趴在地圖上尋找尼泊爾。
像這樣學習知識、交換知識的情景,每天都在菲利斯家上演著。菲利斯當時只是一個9歲的孩子,還不懂得父親這種教育方法的奇妙之處,也不知道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許多東西。他只是想快點向爸爸匯報完當天學到的新知識,再跟哥哥姐姐交換新知識,然后吃晚飯,然后出去跟隔壁的小朋友玩游戲。
成年之后,他回想起那些在餐桌旁發生的有趣的情景,才明白父親對他和他的哥哥、姐姐的教育是多么的生動有效。在輕松活潑的氛圍中,他們一家人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菲利斯進入大學后的第二年,就決定把教育當做自己終身的事業。在求學期間,他有幸追隨幾名全國著名的教育家學習。那些教育家教給他的,有一點是相同的,也令他覺得非常有趣,那就是他的父親早就教給他的——不斷學習新的知識,不斷尋求新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