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每年能源消費總量中有98%處于無效監管中,這就是華控瞄準的大市場
去年冬天時,余沁在齊齊哈爾度過了有生以來遇到的最冷的一個冬季,室外溫度低至零下30度。余是北京華控自動化系統有限責任公司的工程總監,他的任務是,為齊齊哈爾軌道交通裝備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齊軌”)搭建一套精細、科學的能源管理系統,將原來散落在各個部門、生產工序上的能耗信息孤島連成一個網絡,且能實現整個生產過程能源使用情況的實時監控。
低溫造成的室外施工難度加大,讓工程進展緩慢。這讓余心急如焚,但這還不是余感到的最棘手的問題。
始建于1935年的齊軌是中國鐵路貨車、鐵路起重機設計制造的領軍企業和出口基地,它的第一間廠房如今已超過70年歷史。齊軌執意想啟動這套能源管理系統是有原因的。這個隸屬重工業領域的企業,去年能源采購成本就達1.61億元,其中高能耗設備煉鋼爐的能耗就占總能耗的40%到50%。更可怕的是,沒有人能說清楚這些“跑冒滴漏”的能源損耗是如何發生的:某車間當月能耗指標超標,卻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也不知道發生在什么時段,更不知道下個月會不會還出現類似情況。
齊軌的麻煩是過去經歷粗放式增長的中國許多制造產業的一個縮影。中國萬元GDP綜合能耗一直是西方發達國家的數倍之上。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去年全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為32.5億噸標煤,但只有2%的能源處于有效監管中。
“所謂的管理就是不要讓任何人在不受控制的狀態下工作。”華控董事長兼總經理于江濤告訴《環球企業家》,“我們做得很艱難,因為要與傳統用能的習慣做斗爭。”
監視器
余沁碰到的最大問題是,即將實施安裝的齊軌的這間工廠東西跨距近4公里,南北跨距有3公里,從正門步行至最遠地方,至少需半小時。其面積之大,讓需要掃遍工廠去做一個個數據點采集工作的難度不小。而且由于建廠年代久遠,工廠管道和儀表已相當陳舊,之前這些儀表幾乎都是機械式的,需要手工抄表。直到最近兩年,齊軌把儀表分批更換為可采集數據的自動化儀表。但由于是分批更換,采用的是不同廠商生產的儀表,余沁測算下來,600多個數據采集點中竟然擁有30多種不同的協議和通訊方式。“就像三星手機和iPhone的區別一樣,系統不同,數據送到電腦里還需要轉換,這是最麻煩的事情。”余沁向《環球企業家》解釋。
最終,余和他的團隊成功把30多種協議整合到了17種協議上,其中的辦法包括讓齊軌溝通儀表供應商,過來重新刷新儀表的系統。僅此一項,就花了半年時間。
600多個采集點通過電纜連接到控制箱,控制箱里有華控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模塊,通過模塊把儀表的協議換成以太協議,最終將全部數據送到上位機。其中累積鋪設電纜長度達2萬米。
華控還為齊軌的能源管理系統建立了主控中心,實現數據的采集、處理、分析和存儲,通過大屏幕進行集中顯示,并將能源使用情況在公司辦公網絡內發布。
齊軌項目一共建設了九個月,按照最初華控與齊軌的溝通,這套一期能源管理系統能夠實現齊軌38個職能部門和幾十個煉鋼爐的能耗監控。其中包括電、水、天然氣以及生產過程中比較特殊的專業能源如壓縮空氣、氧氣、氦氣等。
該系統上線后,效果立竿見影。今年5月13日零點,在某生產線下班后,通過系統監測數據顯示,用水量由5.5噸/小時下降到2.5噸/小時;凌晨2:30后電爐停工后到早晨7點始終維持2.5噸/小時左右用水量。這是不正常的—應該是變壓器冷卻水閥門沒關,流失水量約為11.25噸。按此計算,如果電爐變壓器循環水沒有有效控制,按照當日電爐累積運行時間計算,當日損失量達35.75噸,每月損失約為1000噸。這一情況被告知該車間后,后者及時進行了整改。現在,整個齊軌在應用該系統后,光節水一項每月就少損耗十幾萬噸。
不過,華控在齊軌的項目目前只做到在38個職能部門層級的能耗監控,還沒有做到“單兵能耗”的數據采集和管理。而在華控實施的上汽榮威項目上則得以實現。即每位工人每天的能耗是多少,均可實時監控到,為此,每個工位的平均投入在1到2萬元左右。但由此帶來的好處是,每下線一臺車,其所消耗的能量數據也可馬上得到。“汽車產業技術含量高,生產線的自動化水平高,其對價格也很敏感,所以對上馬能耗管理系統很積極。”于江濤說。
成立于2006年的華控是中國較早開始進入能源管理領域的本土公司,脫胎于華遠集團子公司華控技術的系統工程部,在2001年就參與了海爾集團商用空調車間的能耗檢測項目,那也是中國較早一批具有“能源管理”雛形的項目。
在這個產值達數百億的節能市場中,絕大多數玩家都是專注于某一細分行業的中小企業,擁有特定的對硬件改造的技術,通過提高設備效率來節能。“我們真正核心的競爭力在于了解企業能源會從什么地方浪費掉、流失掉,可以用什么方法去改變它。”于江濤說。華控所處的是行業層級更高的領域—能源管理,也可以理解為現有的節能改造的上游部分。控制核心有二,一個是人,一個是設備。系統檢測數據相當于先進行一番科學的診斷再對癥下藥,實施更有針對性的節能措施。現在,華控正考慮往下游延伸,涉及一些具體的節能改造技術。
去年華控的銷售收入達2000萬元,根據手頭訂單數量,于江濤預測今明兩年的收入分別能達到4000萬和9000萬。到目前為止,華控累計為企業節約能源折合約150萬噸標準煤。于江濤深知這一領域還未到樂觀時刻:“中國還沒有成為一個資源節省型社會,這是一個習慣養成的過程。只有當企業意識到員工每天的每個工作行為都與經濟效益緊密相連,能源管理才會成為一個大市場。”于說。